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830|回复: 3
收起左侧

【浙江江南征文】中药传统散剂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8-2-17 12: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浙江江南征文】中药传统散剂

    有这么一种药剂,平日里似乎我们很少使用,但是写武侠小说的作者似乎对它情有独钟,动不动就把它拿出来,写做是闻名武林的毒药,如《倚天屠龙记》的十香软筋散,西域番僧献给元朝汝阳王之女赵敏的毒药,此毒无色无香,中毒者全身筋骨酸软,不能使用内力,毒药和解药表面无异,若中毒者再服毒药则气绝身亡。《天龙八部》中的三笑逍遥散是星宿派最常用的一种物品,用毒蛇、蝎子、蜈蚣、毒蟾蜍、毒蜘蛛制作而成,中了三笑逍遥散在不知不觉中会发出一种奇怪的笑声,而中此毒药的人在笑了三声之后立即致命。五毒散则是梁羽生武侠小说的暗器,用金叶菊、黑心莲、沾了瘴毒的桃花、苗疆寒碧潭中的紫藤、再加上碧蚕蛊五种毒物烧灰炼成的剧毒毒药,中了这种毒,暂时不会发作,但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如得不到解药,便会全身溃烂而亡,死时候的痛苦,比毒蛇咬死还要难受。似乎呢,这玩意真算不上什么好东西,那今天,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在文学作品里杀人不眨眼,实际上具有诸多优点的古老剂型——散剂。

散剂(powders)系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散剂是最古老的传统剂型之一,古人曰“散者妆也,去急病用之”,古代《伤寒论》《名医别录》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有大量散剂的记载。散剂除了可直接作为剂型,也是其他剂型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混悬剂、气雾剂、粉雾剂和喷雾剂等制备的中间体。散剂是固体剂型中的分散程度最大的制剂,药物粒径小,比表面积大。
目前,散剂通常用在中药剂型中,中药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的粉末状制剂。《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已收载50多种中药散剂,如七厘散、八味清新沉香散等。在现代医疗中,由于片剂、胶囊剂等现代固体剂型的发展.化学药品的散剂已不常见,《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仅收载了3种,如牛磺酸散、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

1.散剂的分类
散剂可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口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稀释液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也可直接用水送服。口服散剂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或局部作用,如小儿清肺散、六味安消散、蛇胆川贝散、蒙脱石散、聚乙二醇4000散剂等。局部用散剂可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处疾病的应用,如皮肤用散剂痱子粉、口腔溃疡散等。专供治疗、预防和润滑皮肤的散剂也称撒布剂或撒粉。

2.散剂的历史
  散剂的历史由来已久,是一种古老的中药剂型。在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发现其中有“煮散”记载。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先秦两汉至宋代期间各大医书记载的方剂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剂型就是散剂,其次是汤剂、丸剂与膏剂。《五十二病方》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部方书,散剂是该书方剂数量最多的剂型,可惜的是无散剂之名,如“一方:屑芍药,以半杯,以三指大撮饮之”。《黄帝内经》中亦载有散剂,如“以泽泻、术各十分、糜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东汉时期,中药汤剂用药形式为“(口父)咀”,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解释:“凡汤剂言(口父)咀者,如(口父)咀菱藕之滓状,今之粗末是也。”《伤寒杂病论》中散剂甚多,亦最先提出了“散”的名称,如五苓散、四逆散、瓜蒂散、牡蛎泽泻散、当归赤小豆散、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等多首著名散剂,至今仍在临床应用。
    历史上最有名、影响范围最大的散剂应该是五石散,亦称寒石散。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关于五石散的记载,可见服五石散可能在前秦、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为医家的自服治病且要辨证论治之方。《抱朴子》载有其组成,曰“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癸巳存稿》曰:“《通鉴注》言寒食散盖始于何晏。又云炼钟乳朱砂为之,言可避火食,故曰寒食。按寒食言服者,食宜凉,衣以薄,惟酒微温饮,非不火食,其法汉张机制,在《金匮要略》中。”《世说新语》曰:“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而五石散随着玄学在魏晋的兴盛而成为士大夫文人平常生活保健之品,如果要说古代哪一个朝代和现代最相近,那我肯定会说“嗑药,裸奔,作死,疯狂”的魏晋,晋代士大夫服五石散达到一个顶峰,对此鲁迅曾专门写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魏晋文人衣大、穿屐、散发都与服五石散有关。
《神农本草经》中对剂型的总结时亦提到了散,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
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所有方剂中,散剂约占15%。
至宋代由政府推广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88方中,散剂共有329方,约占总方的1/3,而在宋代及其之后的方书中,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济生方》等书中均可见大量散剂记载,散剂的应用达到了鼎盛时期。至宋代,由于宋代政府的大力推广,使得散剂的应用达到鼎盛,汉唐时期的汤剂,在这一时期几乎完全被煮散所取代。《梦溪笔谈》云:“古方用汤最多,用丸者散者殊少。近世用汤者殊少,应汤皆用煮散”。中药煮散既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煎药法,也是中药剂型之一,即将药物先制成粉末,然后加水煎煮,去滓或带滓服用,即以水为溶媒与药材颗粒或细末煎煮取汁服用的用药形式,目前多认为其应属于散剂之范畴。
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可以看到煮散剂盛行的实例,书中尽管一些方剂在名称上仍称作某汤、某丸,而实际的服用方法却为煮散服用,如白虎汤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煎煮方法为“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余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煎煮方法为“右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去七分,去渣温服”。“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剂为液体剂型,是中医临床运用最古老,最广泛的剂型,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散剂为固体剂型,可温开水冲服,亦可煮散,其制作简便,吸收快,节省药材。汤剂与散剂各有其优势,
《苏沈良方》记载:“煮散,多者一啜,不过三五钱极矣。比功效力,岂敌汤势,然既力大不宜有失,消息用之,要在良工,难可以定论拘也。”表明了当时人们认为煮散剂的效力可以与汤剂相媲美,且煮散剂的用量较汤剂要小。传统汤剂改为水煮散剂后作用无明显差别,而从中药使用量来看,煮散剂剂量明显少于汤剂,即可取得与汤剂组相同的效果,传统汤剂显现出浪费药材、价格昂贵等的弊端,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相比之下,若煮散被大量推广使用,则会大大节省药材及经济成本。
北宋著名医学家庞安时在其所著的《伤寒总病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安时妄意,唐遭安史之乱,藩镇跋扈,迨至五代,四方药石,鲜有交通,故医家少用汤液,多行煮散人参当皇祐年,每两千四五,白术自来每两十数文,今增至四五百,所出州土,不绝如带,民家苗种,以获厚利,足以知地脉愈薄,产药至少矣。汤液之制,遭值天下祸乱之久,地脉薄产之时,天灾众多之世,安得不悋惜而为煮散乎”。宋代经历了唐代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肆虐,五代由于政权分割,交通阻隔、药材贸易匮乏。而到了宋代,宋人用药极度浪费,加上土地贫瘠,产药量甚少,因此没有足够的药物以供医疗之用。受到以上条件的限制,怎么能够不吝惜药物的使用剂量,放弃用量大的汤剂而被迫使用剂量小的煮散剂呢!药物处理成散剂是最节约成本的方式,既便于保存,又利于运输,服用也很简便,迎合了历史需求,因此带来了煮散剂在医学上的广泛使用。
宋代以后,生产力发展,药材产量供应的增多,出现了专事“生药饮片”制作的“修合药所”(炮制作坊),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修合药所”对粗末散剂的制备越来越少,随着药物的切制力度不断增大,药物饮片的形式得以产生和应用,《苏沈内翰良方》认为的煮散粗末导致“辨药之难”,在清代以后,片面强调“道地药材”,饮片因其易于识别和鉴别质量而成为汤剂入药的主流剂型并沿袭至今,故金元之后粗末渐被饮片所代替,明清以后煮散运用更趋稀少,汤剂的使用逐渐得到恢复。
纵观散剂的发展历史,源于先秦,见于东汉,定名于唐,鼎盛于宋,衰落于明清,延续至近代。至近代,煮散应用几近消失,但许多医药科研工作者仍提倡煮散剂的应用,如蒲辅周蒲老曾严厉批评将疗效卓著的小剂量煮散改为大剂量汤剂的做法,“玉屏风散是治疗老年人或卫虚易感冒的方,用粗末三至五钱煎服,疗效满意。有人用大剂量汤剂煎服,三剂而胸满不适,后改用小剂量煮散获效,无胸满之弊……我对于慢性病,调其所偏,补其不足,推荐煮散。”

3.用于散剂的中药材
动物类药如水蛭、蜈蚣、穿山甲等,由于其主要成分多为动物蛋白,高温煎煮容易破坏生物活性,降低疗效,且动物类药野生资源少、人工饲养周期长、费用大,若采用服散形式便可节省药材,避免资源浪费。
贵重药材如麝香、熊胆、牛黄、鹿茸等,采用散剂便于提高药物利用率,降低费用。
有毒药物,如麝香、马钱子、甘遂、大戟等,散剂便于控制药量,且作用更为峻猛。
不耐煎煮药物如生大黄、仙鹤草、芦荟及树脂类药材琥珀、安息香、儿茶等,散剂服用可更好地保存有效成分。
4.适用于散剂的病证
某些肝经病证使用散剂疗效更好。如四逆散、当归芍药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使用散剂调肝的过程中不损伤气血,作用更佳。一项研究比较了逍遥散与同方汤剂治疗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散剂优于汤剂。

部分应用攻逐法治疗的病证,根据病情,有时用水煎剂则药力下降 ,使用散剂药力更为峻猛,如利尿之五苓散,涌吐之瓜蒂散等。

病灶在局部的病证,内服药难以直达病所,须局部用药,可选用散剂,如蛇床子散。

一些治疗时需兼顾体质、减少副作用的病证使用散剂更有效,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兼顾体质等因素,副作用也最小。如《金匮要略》中天雄散主治男子失精滑精日久,此时应用散剂,药物量小、温而能摄、温而不燥,反而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目的。再如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慢性阑尾炎,病灶局部有炎性包块,迁延不愈。因汤剂药力相对迅猛,不利于渗透到组织深处,散剂更适宜,效果也更好。

5.单味药服散举例:
除上述散剂的优点,单味中药服散还具有治疗疾病靶点明确的特点,如单味药蜈蚣服散治疗高血压病。蜈蚣辛温,归肝经,擅于熄风镇痉、通络止痛,可用于肝阳上亢化风所致的头晕头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蜈蚣有直接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蜈蚣所含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组织因长期血液循环不畅缺氧所致的高凝血状态,有利于病变组织细胞的复原,临床可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
6.散剂的制作方法

一般散剂的工艺流程为: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6.1、粉碎与过筛
药物的粉碎与筛析,按药物本身性质及临床用药的要求,采用适宜的粉碎方法,粉碎并过筛得细粉备用。
6.2、混合
混合系指使多种固体粉末相互交叉分散的过程或操作。通过此操作使散剂中各药物混合均匀,色泽一致。混合方法一般有研磨混合法、搅拌混合法和过筛混合法。小量制备多采用先研磨再过筛的方式混合;大量制备则多采用搅拌、过筛及先搅拌再过筛的方式混合。
6.3、分剂量
分剂量系指将混合均匀的散剂,按照所需剂量分成相等重量份数的操作。
6.4、包装
散剂的比表面积较大,易吸湿、结块,甚至变色、分解,从而影响疗效及服用。因此应选用适宜的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以延缓散剂的吸湿。常用的包装材料有有光纸、玻璃纸、蜡纸、玻璃瓶、塑料瓶、硬胶囊、铝塑袋及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等。散剂贮藏的环境应阴凉干燥,且应分类保管,定期检查。
6.5制备方法举例
六一散的成分是滑石和甘草,因为滑石和甘草各180g和30g,比例为六比一,故命名为六一散。此方出自于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清暑利湿,使内蕴之暑湿从下而除,为祛暑利湿的代表方,被誉为“凡人之仙药”。六一散虽药仅两味,组成简单,却极具巧思,清热而不留湿、不伤正,有利水、分阴阳之效。《王旭高医书六种》:“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故名六一,又名天水散。滑石气轻,能解肌热,质重能清降,寒能胜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止泻,解烦除渴而利小便。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寒滑也。河间此方,统治表里、上下、三焦湿热,然惟体盛湿多之人宜服之,以解暑利水,使湿热从小便出。”
六一散的加减变通方有若干种,临床疗效皆非常好,我们主要介绍以下三种:

六一散用滑石草

清暑利湿有功效

益元碧玉与鸡苏

砂黛薄荷加之好

益元散,即六一散加入镇心安神的朱砂一味,用治暑湿证兼见心悸不安、失眠多梦者。服用时要用灯芯汤调服。

碧玉散,是六一散加入清热解毒的青黛一味,用治暑湿证兼见肝火,或因有热而兼见口舌生疮之症。

鸡苏散,是六一散加入发散风热的薄荷一味,用治暑湿证兼见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等症状者。

上述三方均能祛暑清热利湿,用治暑湿证,但一兼安神,一兼清肝,一兼解表,各有所长,宜区别使用。

益元散

[处方]滑石粉10g,甘草粉1.7g,朱砂粉0.5g。
取少量滑石粉饱和研钵表面能,将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加入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粉置研钵中,再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7.方剂集锦
激蛋散
Jidan San
【处方】虎杖100g   丹参80g   菟丝子60g   当归60g   川芎60g
牡蛎60g     地榆50g   肉苁蓉60g   丁香20g   白芍50g

荆防败毒散
Jingfang Baidu San
【处方】荆芥45g   防风30g   羌活25g   独活25g   柴胡30g   
前胡25g   枳壳30g    茯苓45g    桔梗30g  川芎25g 甘草15g    薄荷15g

银翘散

Yinqiao San

【处方】金银花60g  连翘45g  薄荷30g   荆芥30g   淡豆豉30g  
牛蒡子45g   桔梗25g  淡竹叶20g  甘草20g   芦根30g

保胎无忧散
Baotai Wuyou San
【处方】 当归50g  川芎20g  熟地黄50g  白芍30g   黄芪30g  
党参40g   白术(炒焦)60g       枳壳30g    陈皮30g     黄芩30g      紫苏梗30g        艾叶20g    甘草20g  

肥猪散
Feizhu San
【处方】绵马贯众30g  制何首乌30g  麦芽500g  黄豆(炒)500g  

健鸡散
Jianji  San
【处方】党参20g  黄芪20g  茯苓20g  六神曲10g  麦芽10g  甘草5g  炒山
楂10g  炒槟榔5g


麻杏石甘散Maxing Shigan San
【处方】 麻黄30g     苦杏仁30g    石膏150g     甘草30g

公英散
Gongying San
【处方】 蒲公英60g     金银花60g     连翘60g    丝瓜络30g   
通草25g       芙蓉叶25g      浙贝母30g  

消黄散
Xiaohuang San
【处方】 知母30g   浙贝母25g   黄芩 45g    甘草20g    黄药子30g     
白药子30g  大黄45g       郁金45g  

四味穿心莲散
  Siwei Chuanxinlian San
【处方】穿心莲450g    辣蓼150g   大青叶200g  葫芦茶 200g

益母生化散
  Yimu Shenghua San
【处方】益母草120g      当归75g       川芎30g      桃仁30g         
炮姜15g        炙甘草15g
茵陈木通散
  Yinchen Mutong San
【处方】茵陈 15g   连翘 15g   桔梗 12g  川木通 12g  苍术 18g   
柴胡12g    升麻 9g   青皮15g   陈皮  15g  泽兰 12g   荆芥  9g   槟榔15g   当归18g   牵牛子18g


清肺止咳散
  Qingfei Zhike San
【处方】桑白皮30g   知母 25g   苦杏仁 25g  前胡 30g  金银花 60g   
连翘30g     桔梗 25g    甘草20g    橘红  30g  黄芩 45g   

普济消毒散
Puji Xiaodu San
【处方】大黄30g  黄芩25g    黄连20g    甘草15g   马勃20g   薄荷25g   
玄参25g 牛蒡子45g  升麻25g     柴胡25g    桔梗25g   陈皮20g  连翘30g  荆芥25g   板蓝根30g   青黛25g   滑石80g

    复兴中药散剂任重道远。中药散剂作为中药传统剂型活人兴市许久。纵观历史,太久远的中药散剂使用统计不十分确切,仅以20世纪的50~70年代为例证,上市流通的内服散剂(经加工的细粉剂)品种近40种之多,外用的散剂达10余种,这还不包括医院的熏洗剂(协定配方);时下市场流通的品种不足原有品种的百分之四十,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中药的其他剂型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只是中药散剂日渐萎缩,大有绝世之危,而作为中药散剂之一的煮散剂已是名存实亡。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8-2-17 15:56: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散剂用的不多,中药饮片厂做的也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 11: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煮散到底是散剂还是汤剂?怎么有说是汤剂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8-7-25 11: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剂型没就没吧,还如制粒以后压片包衣呢,没味,事多的患者也能吃下去,厂家售价也能提上去。想要增加表面积还可以做成硬胶囊,还能带活胶囊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非经营性-2014-0058 京ICP证150354号 京ICP备14042168号-1 )

GMT+8, 2024-3-29 0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