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标题: 【投票】4种自净时间测试方法您用哪一种? [打印本页]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08:51
标题: 【投票】4种自净时间测试方法您用哪一种?
本帖最后由 石头968 于 2013-3-13 11:27 编辑

自净时间测定
1、GB50591-2010 大气尘为基准:空调停止运行,打开门窗,使室内浓度与非洁净区大气尘浓度相近,室内尘为70%大气尘以上。
2、人工发尘为基准: PAO溶液,建议浓度20ug/L, 在洁净室中央高1.8m以上发尘(发尘时空调停止运行,达到规定浓度即停止发尘)。
检测室内粒子浓度下降到100:1的时间。
初始值达不到静态合格标准的100倍,可以取5点数据,按照曲线计算(斜率法)。
3、新版GMP:生产结束由动态转入静态标准的时间。
4、美国NEBB洁净室第三方检测认证:关闭空调系统,二十分钟后用粒子计数器测试,再打开空调,粒子计数器连续采样,直到洁净度达到标准。
合格标准:小于20min为合格。
您用的哪一种方法?
欢迎交流!

补充:
1、100:1方法不推荐于ISO8、9级别(即C级、D级不适合),所有可能只有B级常用。
2、C级考虑用斜率法,当然别的方法也可以。
3、大气尘法很不现实,谁家的洁净区会随时朝着一般区大气环境开门窗,即使开门窗,没有压差梯度,污染也不会到70%以上。
4、气溶胶发烟,测试后要彻底清洁环境。
不同等级采用不同的、可行的方法。不同国家的认证,采用不同的、可行的方法。无法确定就从严要求吧。



作者: 红茶.    时间: 2013-3-13 09:19
请老板解释一下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作者: 豫北风云    时间: 2013-3-13 09:19
答案不应该是唯一的,设置不合理。
作者: sunwng    时间: 2013-3-13 09:24
本帖最后由 sunwng 于 2013-3-13 09:26 编辑

如果单从GMP法规要求,3即可
但个人感觉4的要求更严一些
3的自净开始时间为动态标准,至少还是洁净的
4的开始时间已破坏洁净区了(只要你的洁净区与一般区有连接口,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几分钟之内,该房间就达不到洁净要求了)

1的可能更严一些

作者: xiantian    时间: 2013-3-13 09:25
来学习              
作者: gdqyhjs    时间: 2013-3-13 09:29
来学习   
作者: gdqyhjs    时间: 2013-3-13 09:35
来学习     
作者: 小米0    时间: 2013-3-13 09:43
可能的问题:
1、大气尘源不一定能达到100倍,比如D级;
2、PAO好像是油性物质,有可能污染尘埃粒子计数器管路;
3、4的道理都差不多,用斜率的方式来计算;
貌似ISO 14644-3中就说了两种方法,只不过实现途径多样而已~
作者: 皇后    时间: 2013-3-13 09:50
新手不懂,来学习学习
作者: 江湖中相望    时间: 2013-3-13 10:23
来学习学习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1:21
豫北风云 发表于 2013-3-13 09:19
答案不应该是唯一的,设置不合理。

对,不同的级别选用不同的方法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1:27
acmilanhm 发表于 2013-3-13 09:19
请老板解释一下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补充了一点点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1:28
豫北风云 发表于 2013-3-13 09:19
答案不应该是唯一的,设置不合理。

已改为可选3项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1:29
小米0 发表于 2013-3-13 09:43
可能的问题:
1、大气尘源不一定能达到100倍,比如D级;
2、PAO好像是油性物质,有可能污染尘埃粒子计数器 ...

3、4更简单一些。
3影响更小一些。
1很不好做
2发尘有一定的污染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1:30
小米0 发表于 2013-3-13 09:43
可能的问题:
1、大气尘源不一定能达到100倍,比如D级;
2、PAO好像是油性物质,有可能污染尘埃粒子计数器 ...

感谢参与讨论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1:30
acmilanhm 发表于 2013-3-13 09:19
请老板解释一下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3、4更简单一些。
3影响更小一些。
1很不好做
2发尘有一定的污染
作者: 老猫王磊    时间: 2013-3-13 12:30
生产结束后,空调运行20分钟后停机40分钟后测量,然后在开机监控到达级别要求的时间。
这个是我们做验证的时候这么设计的,考虑的基础是异常停机20分钟内开机20分钟后可以继续生产。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3:00
al770901 发表于 2013-3-13 12:30
生产结束后,空调运行20分钟后停机40分钟后测量,然后在开机监控到达级别要求的时间。
这个是我们做验证的 ...

和美国NEBB洁净室第三方检测认证方法差不多
作者: 红茶.    时间: 2013-3-13 13:59
PAO一般用于空调高效过滤器的完整性检测比较多一点吧?
作者: bigdogpolice    时间: 2013-3-13 14:31
C级的静态相当于ISO的7级
D级的静态相当于ISO的8级
所以如果说100:1的方法不适用于ISO8级和9级的话(石头专家是否可以给出ISO这句话的具体出处?),也就是D级可能不适用
GB50591-2010 上使用大气尘源做过就知道,当打开所有门,关闭空调系统,即使是最核心的B+A级区域也很快能接近室外的环境
主要是尘埃粒子计数器测量范围有上限,有时候室外的粒子数已经超过了上限,你没办法知道70%具体是多少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4:40
albance 发表于 2013-3-13 14:33
验证期间:A/B、C级采用PAO100:1 ,D级采用大气尘100:1,如果设备没有PAO那么就只好将就采用小于20min
...

也可以吧,我觉得过哪个国家的认证,就采用他们推荐的标准比较好。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4:41
albance 发表于 2013-3-13 14:34
实际采用20min的方法只要2分钟

自净时间是很快的,不要多久。
作者: 老猫王磊    时间: 2013-3-13 14:53
石头968 发表于 2013-3-13 13:00
和美国NEBB洁净室第三方检测认证方法差不多

其实这个NEBB洁净室第三方检测俺还真的不知道
这个方法是根据实际生产中会发生的情况设计的
作者: 东北以东    时间: 2013-3-13 15:17
方法1:不可行,洁净室不会允许开门开窗,再说大气尘浓度远高于洁净室浓度,即使70%也不可取
方法2:直接在洁净室内发烟20ug/l,浓度相当大了,而且PM2.5大家都很熟悉了,PM3.0应该也能直接进肺泡,所以不建议高浓度使用,虽然法规说无害,但还是远离为好
方法3:法规要求,必须要做的,但应该叫恢复时间更准确,只是不知道大家公司的动态监测数据和静态数据差距有多大,我猜从数据上看应该不会差很多
方法4:讲讲我们的方法,空调关闭12小时以上,同时带两台粒子计数器,摆在关键房间的两个点(均匀分布),空调开启前测试一分钟,为原始浓度,空调开启后同时开启两台计数器,操作人员撤出,计数器每分钟打印数据,20分钟后操作人员回来收集数据,计算两个点的95UCL,当数据合格时的时间到空调开启时间差值为自净时间。

几个问题和大家探讨
1 如果初始浓度达不到标准浓度的100倍怎么办?我认为你停机的时间能够造成的污染就是这么大,就说明你的初始浓度只有这么大,自净时间的目的是为了停机后的开启,那么验证合格后,在验证的时间内,开启空调至自净时间后,洁净室就可以进行使用
2 换气次数,这是最关键的因素,选关键房间时也要尽量选这个系统中换气次数最小的房间,因为换气次数才代表自净能力
3 100倍的原则在ISPE上有阐述,我理解可以用在CD级的,请楼主指示
4 自净时间还包括微生物,温湿度,压差等因素,如果有精力的企业可以一并考虑进去
5 B级的自净时间不好做(非单向流),主要也是人为干扰,只要人员及时撤出,风口设计上一般都不会出什么问题

以上是私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各同行指正
作者: youngzhou    时间: 2013-3-13 15:35
我们是采用第4种方法
作者: yanzhiw    时间: 2013-3-13 16:19
学习来的。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7:10
al770901 发表于 2013-3-13 14:53
其实这个NEBB洁净室第三方检测俺还真的不知道
这个方法是根据实际生产中会发生的情况设计的

法规来源于实践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3 17:20
东北以东 发表于 2013-3-13 15:17
方法1:不可行,洁净室不会允许开门开窗,再说大气尘浓度远高于洁净室浓度,即使70%也不可取
方法2:直接在 ...

分析的有理。
但是验证阶段,污染就污染吧,污染完了再清洁,不考虑对产品的影响,所以方法1、方法2,冒险试试。
方法3,其实动、静态微粒差距真的不太大,尽管差了几个数量级,也许1Min就自净了。
空调关闭12小时,和法规要求关闭2小时,原理一样,污染程度略有不同。
初始浓度达不到,就用斜率法。
自净测试,其实是要求关键操作功能房间。
100:1不适合ISO8、9,C级动态是8,D级是9,所以不适合,原因,自己分析一下吧,我也说不清,好长一段话。其实我认为C级应该可以用斜率法。
乱流B级做自净,单向流不做自净。一般不会有问题也是要做的吧。
当然了做一下浮游菌也可以了,只要有钱有闲,法规没怎么要求。
您对这些蛮在行的,希望多参与讨论。非常感谢!


作者: 大上海    时间: 2013-3-14 07:57
yang眼光不错选的3,结果一看是投票率最高的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4 08:45
大上海 发表于 2013-3-14 07:57
yang眼光不错选的3,结果一看是投票率最高的

国内GMP认证的标准。
作者: lzq050628    时间: 2013-3-14 08:46
采用100:1方法


作者: 6910955123    时间: 2013-3-14 09:02
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学习
作者: 冰溶清秋    时间: 2013-3-14 10:40
还是3操作起来更方便吧
作者: liuqygood2005    时间: 2013-3-15 08:41
多谢分享。
作者: 其实偶很淡定    时间: 2013-3-15 08:46
3要好些,但不能停机后测吧。
作者: camior    时间: 2013-3-15 08:59
使用适用国推荐的方法
作者: snow200289    时间: 2013-3-15 08:59
路过学习学习
作者: 英雄崛起    时间: 2013-3-15 09:35
al770901 发表于 2013-3-13 12:30
生产结束后,空调运行20分钟后停机40分钟后测量,然后在开机监控到达级别要求的时间。
这个是我们做验证的 ...

你们有那么多台尘埃粒子吗 ??

作者: sunwng    时间: 2013-3-15 10:02
sunwng 发表于 2013-3-13 09:24
如果单从GMP法规要求,3即可
但个人感觉4的要求更严一些
3的自净开始时间为动态标准,至少还是洁净的

我选的是4
你说的3的问题,你可以把设备开起来模拟生产进行检测

另外个人一点意见:空调系统最开始启动达到合格的时间(应该是生产准备时空调自净时间)并不一定需要验证吧?法规中有关自净时间的表述只有两条,如下
“附录1第十条  应当按以下要求对洁净区的悬浮粒子进行动态监测:
。。。
(七)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出生产现场并经15~20分钟(指导值)自净后,洁净区的悬浮粒子应当达到表中的“静态”标准。
(八)应当按照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对C级洁净区和D级洁净区(必要时)进行动态监测。监控要求以及警戒限度和纠偏限度可根据操作的性质确定,但自净时间应当达到规定要求。
。。。”
并没有说空调最开始启动时的自净时间需要验证
作者: 失血的枫    时间: 2013-3-15 10:07
学习了,感谢!
作者: 老猫王磊    时间: 2013-3-15 10:45
英雄崛起 发表于 2013-3-15 09:35
你们有那么多台尘埃粒子吗 ??

大哥,尘粒最少每个车间两台啊?化验室还要有一台。我们6各车间你说多少台?还不算新买的两台100的和一台50的
作者: 吴寸秀    时间: 2013-3-15 10:49
选择3,生产结束由动态变为静态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5 10:54
sunwng 发表于 2013-3-15 10:02
我选的是4
你说的3的问题,你可以把设备开起来模拟生产进行检测

不测试没怎么知道符合要求啊。
作者: sunwng    时间: 2013-3-15 11:03
石头968 发表于 2013-3-15 10:54
不测试没怎么知道符合要求啊。

不验证生产准备时空调自净时间,但确认环境达到合格要求,不知可否

作者: 英雄崛起    时间: 2013-3-15 11:25
al770901 发表于 2013-3-15 10:45
大哥,尘粒最少每个车间两台啊?化验室还要有一台。我们6各车间你说多少台?还不算新买的两台100的和一台 ...

你公司比较有钱!!我们验证只有2台,微生物2台!才是4台,你们有十几台了,一次可以做一个级别,牛!
作者: 老猫王磊    时间: 2013-3-15 11:45
英雄崛起 发表于 2013-3-15 11:25
你公司比较有钱!!我们验证只有2台,微生物2台!才是4台,你们有十几台了,一次可以做一个级别,牛!

这个也没几个钱啊,比那些什么原子啊,液相啊便宜多了。我们做验证的时候就一起用
作者: 英雄崛起    时间: 2013-3-15 11:48
al770901 发表于 2013-3-15 11:45
这个也没几个钱啊,比那些什么原子啊,液相啊便宜多了。我们做验证的时候就一起用

你用什么牌子尘埃粒子的啊??
作者: 老猫王磊    时间: 2013-3-15 12:11
英雄崛起 发表于 2013-3-15 11:48
你用什么牌子尘埃粒子的啊??

什么牌子的都有,有日本进口的手持的,也有苏净集团每次工程后搭配的
作者: 无法无天    时间: 2013-3-15 13:34
我的做法就是,打开与低一级的门窗(传递窗),待尘埃数至少大于该级别的动态时,开始启动空调进行自净,监测自净过程,在标准时间内应达到该级别的静态要求。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5 14:28
无法无天 发表于 2013-3-15 13:34
我的做法就是,打开与低一级的门窗(传递窗),待尘埃数至少大于该级别的动态时,开始启动空调进行自净,监 ...

相当于模拟动态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5 14:30
sunwng 发表于 2013-3-15 11:03
不验证生产准备时空调自净时间,但确认环境达到合格要求,不知可否

规范是要求至少自净时间要达到要求。基本上都会测吧。
不测行不行我还真不知道。
作者: sunwng    时间: 2013-3-15 14:58
本帖最后由 sunwng 于 2013-3-15 14:59 编辑
石头968 发表于 2013-3-15 14:30
规范是要求至少自净时间要达到要求。基本上都会测吧。
不测行不行我还真不知道。

那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在规范哪里规定的呢?

作者: chengang0223    时间: 2013-3-15 15:01
关注
作者: 无法无天    时间: 2013-3-15 15:21
石头968 发表于 2013-3-15 14:28
相当于模拟动态

很多次检测都没有对这个方法产生异议,我觉得应该是可行的。
作者: 歪说歪有李    时间: 2013-3-15 17:37
这个需要学习,留记号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5 18:45
无法无天 发表于 2013-3-15 15:21
很多次检测都没有对这个方法产生异议,我觉得应该是可行的。

可定可行啊,关掉空调重开都可以的,这个模拟动态,关几分钟空调更好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5 19:07
sunwng 发表于 2013-3-15 14:58
那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在规范哪里规定的呢?

附录1无菌药品第十条7、8
7.  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离生产现场并经15~20分钟(指导值)自
净后,洁净区的悬浮粒子应达到表中的“静态”标准。
8.  应按照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对C级区和D级区(必要时)进行动态监测。监
控要求以及警戒/纠偏限度可根据所从事操作的性质来确定,但自净时间应达到规
定要求。
作者: 野性之吻    时间: 2013-3-15 19:21
C级  也适用 100:1 吧   D 不适用  

我是 BC 用 100:1    D级 关闭空调  开门  室内达到大气尘70%以上  

所以没有要我选的项目   

不知可否  


100:1  斜率法  怎么计算啊?
作者: 河西智叟    时间: 2013-3-16 10:50
现在的洁净区都是密闭的,所以方法1也就能做个传递窗,方法2-4具有可操作性,好的自净,选哪个都已经无所谓了,除非里面还存在差别。。。我们3个都做的,用小学生的说法,就是验算。。。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6 11:26
867323093 发表于 2013-3-15 19:21
C级  也适用 100:1 吧   D 不适用  

我是 BC 用 100:1    D级 关闭空调  开门  室内达到大气尘70%以上   ...

达不到100倍浓度,可以多读几个点,按照浓度与时间曲线下降的斜率计算.
作者: ZL221    时间: 2013-3-16 13:45
学习一下,路过。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6 13:55
albance 发表于 2013-3-16 13:42

感谢提供资料
作者: ws680820    时间: 2013-3-16 15:06
acmilanhm 发表于 2013-3-13 09:19
请老板解释一下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高效检漏是要采取人工发尘啊?
作者: 七星痣    时间: 2013-3-16 17:55
第二个方法,20min非强制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6 20:40
七星痣 发表于 2013-3-16 17:55
第二个方法,20min非强制

动静态转换要求15-20min,别的没有强制要求,我好像看到过50min的要求,
作者: 野性之吻    时间: 2013-3-17 08:24
石头968 发表于 2013-3-16 11:26
达不到100倍浓度,可以多读几个点,按照浓度与时间曲线下降的斜率计算.

还是不懂     斜率??? 计算这个 有什么用呢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7 13:03
867323093 发表于 2013-3-17 08:24
还是不懂     斜率??? 计算这个 有什么用呢

按照“测试时间和测试微粒数”做几个测试点,按照坐标点连成线,把线延长到合格的微粒数上,对应的时间,就是自净时间。
前提是自净时间与微粒浓度成正比,也就是自净的效果是呈线性的。

作者: 残伤    时间: 2013-3-17 14:55
到底哪一种好
作者: jasmin802    时间: 2013-3-17 15:07
我们用的巴兰香烟发烟,标准也是100:1 检查时专家也说什么  可能他们也没认真看,呵呵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7 15:28
jasmin802 发表于 2013-3-17 15:07
我们用的巴兰香烟发烟,标准也是100:1 检查时专家也说什么  可能他们也没认真看,呵呵

浓度够100倍就可以了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7 15:29
残伤 发表于 2013-3-17 14:55
到底哪一种好

要看你想通过哪一个国家的GMP认证,什么洁净级别,你有哪些条件?
作者: 残伤    时间: 2013-3-17 16:24
我们现在采用的3
作者: 绝恋亲纯    时间: 2013-3-17 20:06
来学习下
{:soso_e100:}
作者: 魅力暴君    时间: 2013-3-18 10:34
谁有详细一点的方案,各个方法的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8 12:45
mutoulv 发表于 2013-3-18 10:34
谁有详细一点的方案,各个方法的

那要找谁有各种方法的SOP了,仪器不一样SOP不一样。
先找找法规上的方法学习一下好了。
这几个法规,论坛都有:https://www.ouryao.com/thread-103530-1-1.html
作者: luhaojun    时间: 2013-3-18 20:30
帖子不错,学习了
作者: youkudianying    时间: 2013-3-18 20:32
学习        
作者: shmiles    时间: 2013-3-19 13:23
2.3.4都用过。
做洁净室空调验证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发烟器和浓度梯度检测。但是在操作的时候遇到过麻烦,发烟的浓度过高了,造成了尘埃粒子计数器的损坏,折腾了好久。
做取样室的层流罩的时候,我们就模拟了正常的取样流程,检测从动态恢复到静态的时间。
不过因为我们是固体制剂车间,所以很快就可以达到静态要求,所以层流罩的自净时间基本在5分钟以下。
作者: 爱冰岛    时间: 2013-3-19 13:26
我也是来学习的。个人看法:
方法1:粒子计数器无法直接检测高浓度粒子,还有另购吸稀释装置。
方法2:人工发尘如何确定发成浓度?发尘后的检测对粒子计数器的损害如何衡量。
方法3:很容易实现检测,但是细则如何界定?
方法4:看起来更容易时限与操作,我去找找原文。或许可以考虑。
我们现在的方法:停机不少于48h后,测定初始浓度,开风机后开始计时,达到目标浓度后再测1m³。要求自净时间在15~20min。以≥0.5μm为分析粒径。
作者: lirongzhang70    时间: 2013-3-19 13:53
引申1个问题。使用方法4,空调停机20分钟环境能够达到洁净级别的上限吗?曾经测试过的诸位,如果环境已经达到了上限,生产线上的产品如何处置?是否超过20分钟的暴露的中间体都进行销毁处理。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9 14:49
shmiles 发表于 2013-3-19 13:23
2.3.4都用过。
做洁净室空调验证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发烟器和浓度梯度检测。但是在操作的时候遇到过麻烦,发 ...

垂直层流不需要做自净时间测试。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9 14:52
爱冰岛 发表于 2013-3-19 13:26
我也是来学习的。个人看法:
方法1:粒子计数器无法直接检测高浓度粒子,还有另购吸稀释装置。
方法2:人 ...

问得很好。
高效检漏,上游浓度是怎么检测和控制的?
方法3,谁可以共享一下自己的操作SOP啊?
你们的方法,也是可以的,类似于方法4吧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9 14:54
lirongzhang70 发表于 2013-3-19 13:53
引申1个问题。使用方法4,空调停机20分钟环境能够达到洁净级别的上限吗?曾经测试过的诸位,如果环境已经达 ...

没用过这种方法,空调停机,粒子肯定不会达到100倍合格限。
生产线上的产品风险,视洁净级别而定。
作者: shmiles    时间: 2013-3-19 15:07
石头968 发表于 2013-3-19 14:49
垂直层流不需要做自净时间测试。

因为层流罩是取样时使用的,为了证明原辅料可以公用一个层流罩,所以做了自净时间。然后再文件中规定辅料或者原料及辅料连续取样时,两个品种的间隔时间,老师您看这样是否适合?
作者: sifsay    时间: 2013-3-19 15:19
我们公司没有夜班,空调净化系统晚上是不开的,第二天早上测尘埃粒子达标时间为自净时间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9 15:31
本帖最后由 石头968 于 2013-3-19 15:32 编辑
shmiles 发表于 2013-3-19 15:07
因为层流罩是取样时使用的,为了证明原辅料可以公用一个层流罩,所以做了自净时间。然后再文件中规定辅料 ...

这个是一方面吧,关键可能同一批次产品用的原辅料之间要做一个清场、简单清洁,不同批次的产品的原辅料,要做彻底清洁,不同品种,可能动作就更大了,是否需要验证,还是交给风险评估吧{:soso_e113:}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3-19 15:31
sifsay 发表于 2013-3-19 15:19
我们公司没有夜班,空调净化系统晚上是不开的,第二天早上测尘埃粒子达标时间为自净时间

不错,适用于DC级
作者: 豚鼠    时间: 2013-3-19 22:58
只做过 3  呵呵
作者: ylh87680240    时间: 2013-4-6 20:26
学习了。

作者: 走姿派    时间: 2013-4-24 13:57
动态转静态,直接发烟,计算从动态标准转化成静态标准的时间即可。新版GMP就是这么说的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4-24 14:19
走姿派 发表于 2013-4-24 13:57
动态转静态,直接发烟,计算从动态标准转化成静态标准的时间即可。新版GMP就是这么说的

新版上没说发烟啊,只说动态转静态,发烟不是动态。
作者: 走姿派    时间: 2013-4-24 14:21
石头968 发表于 2013-4-24 14:19
新版上没说发烟啊,只说动态转静态,发烟不是动态。

发烟不是动态没错,但是发烟模拟的粒子污染比动态大多了。比生产的动态得出的自净时间应该更长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4-24 15:49
走姿派 发表于 2013-4-24 14:21
发烟不是动态没错,但是发烟模拟的粒子污染比动态大多了。比生产的动态得出的自净时间应该更长

发烟的话,自净时间就不是恢复到静态了,是粒子下降到1/100
否则,极有可能自净时间不合格啊
作者: cph2345    时间: 2013-4-25 15:45
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比较容易操作的是3、4种,1、2要求比较高,操作难度大。
作者: psi2010    时间: 2013-4-25 15:59
发烟的话,建议采用PSL烟雾发生器,这个对PSL烟雾对粒子计数器无影响的。
作者: psi2010    时间: 2013-4-25 16:01
补充一下:是PSL发尘 100:1测试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4-25 18:58
psi2010 发表于 2013-4-25 16:01
补充一下:是PSL发尘 100:1测试

PAO或PSL代替DOP的发尘源
作者: psi2010    时间: 2013-4-26 10:36
石头968 发表于 2013-4-25 18:58
PAO或PSL代替DOP的发尘源

石头版主,PAO是油性,建议在用尘埃粒子计数器做自净测试时少用或不用,以免造成对计数器传感器损坏;
         同样在高效检漏应用中,光度计法是PAO代替DOP的发尘源;粒子计数器法同样也是建议用PSL做尘源。

以上供参考。
作者: 石头968    时间: 2013-4-26 11:14
psi2010 发表于 2013-4-26 10:36
石头版主,PAO是油性,建议在用尘埃粒子计数器做自净测试时少用或不用,以免造成对计数器传感器损坏;
  ...

感谢指教,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以后就用PSL这个更好的方法。
作者: xxjiangxi    时间: 2013-4-28 06:26
学习了 !!!  




欢迎光临 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https://www.ourya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