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标题: 生物制品原液冻融曲线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米斯特道格    时间: 昨天 09:40
标题: 生物制品原液冻融曲线研究
请教各位大佬。在工艺验证指南中,提出了冻融工艺验证的要求。
也查看了一些文献和研究资料,发现大家所研究的冻融温度曲线主要展现的结果是:不同温度及环境下的相变时间和总的冷冻、化冻时间。
但实际生产过程中大部分使用的化冻方式都是-80℃冰箱冷冻,室温化冻/水浴化冻。
这种化冻方式如何通过冻融工艺开发确认相应的冻融工艺参数(仅控制总的化冻时间吗?)?如果评估生产放大体积后的影响?
理论上体积增大后冷冻以及化冻时间会增加,这种差异如何评估?

还有就是提到了程序控温或者是梯度控温。
程序控温如何进行设置,是5℃到-80℃到-10℃到-20℃到-40℃到-80℃这样的方式吗?这种程序设置为什么会有一些优势?
请各位大佬不吝赐教。

作者: 世间始终你好    时间: 昨天 09:47
好——把你关心的关键点分成“要测什么 / 怎么测 / 如何放大 / 程序控温如何设定 / 验证/放行判定”5部分,给出可直接拿去做的小型实验方案、放大评估策略和典型放行判据,并把要点与文献依据并列,便于写报告或审评答复。

1) 验证时要控制、要记录的不只是“总化冻时间”实际影响质量的并不是单一的“总化冻时间”,而是整个时温曲线相关的物理量,至少应记录/控制:
这点在过程表征/工艺表征文献中强调:freeze–thaw 的影响取决于冷/热通量与冰前沿移动(即时温曲线),而非仅仅“时间”。

2) 小规模开发(过程表征)——可直接做的实验矩阵(样本/步骤)目标:找出对关键质量属性(CQA,如活性/含量/聚集/颗粒/外观/pH/渗透压等)敏感的变量,并建立“等效性准则”。
A. 先做时温映射(mapping)(所有后续都基于这些曲线)
B. 设计因子试验(小规模)

3) 放大(生产体积增加)时如何评估与放大策略体积放大通常会导致冻结与化冻时间延长且温度梯度更大,从而产生更明显的“空间不均一性”(局部溶质浓缩、冰前沿差异)。放大验证应包含:
A. 以“等效时温曲线”做尺度化原则
B. 可用的工程方法
C. 放大试验建议

4) 程序控温(programmed temperature control) vs 直接放入(-80 冰箱然后室温化冻)——什么时候用,如何设置为什么要用程序控温(controlled-rate freezing / controlled thawing)?
程序如何设计(原则)
注意:上述温点/速率只是范例,真实程序必须基于小尺度的时温-质量关系来优化。文献也讨论了不同速率通过关键温区对聚集/冷休克的影响。
你的例子里写的“5℃ 到 -80℃ 到 -10℃ 到 -20℃ …” 这种跳跃式设定是没有工程意义的(看起来像随机跳转),可取的做法是定义有意义的阶段与速率(例如分段线性 ramp,或者带有核化/保温步骤),而不是很多无根据的温点。这类分段 ramp 能带来优势:重复性好、 ice front 可控、减少局部超冷与快速重结晶风险。

5) 具体可执行的验证/放行方案(样板式)(A)开发/验证阶段
(B)放大/工厂验证
(C)放行与监控

附:一些实务注意点与常见误区
推荐的最小文档/报告内容(写在验证报告里)
参考(建议在报告/审评里引用的代表性资料)



作者: 米斯特道格    时间: 昨天 09:54
世间始终你好 发表于 2025-8-21 09:47
好——把你关心的关键点分成“要测什么 / 怎么测 / 如何放大 / 程序控温如何设定 / 验证/放行判定”5部分, ...

AI回复就算了把。
作者: 红烧牛肉面    时间: 昨天 10:54
我们做的比较少且委外,这个到没仔细想过
帮顶一下,坐等大佬
作者: 米斯特道格    时间: 昨天 11:06
红烧牛肉面 发表于 2025-8-21 10:54
我们做的比较少且委外,这个到没仔细想过
帮顶一下,坐等大佬

请教一下,您这边是委外做的冻融温度曲线吗?
就是我比较疑惑的点是生产室温化冻的情况下,工艺转移给生产时,以及工艺验证的时候,对于冷冻、化冻给定的工艺参数是什么那?
研究工作都可以研究到相变时间,但生产过程中总不能每个化冻的袋子都插个探头检测相变时间把。
作者: 红烧牛肉面    时间: 昨天 11:13
米斯特道格 发表于 2025-8-21 11:06
请教一下,您这边是委外做的冻融温度曲线吗?
就是我比较疑惑的点是生产室温化冻的情况下,工艺转移给生 ...

这个我确实不了解




欢迎光临 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https://www.ourya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