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标题:
忙碌的"合规表演"与失控的底层逻辑
[打印本页]
作者:
hack
时间:
前天 13:46
标题:
忙碌的"合规表演"与失控的底层逻辑
本帖最后由 hack 于 2025-10-29 14:01 编辑
医药行业为何这么难?——当合规成为枷锁,生存与质量如何平衡?
一、行业困境的表象:忙碌的"合规表演"与失控的底层逻辑
当前医药行业陷入"培训-审计-整改-再违规"的恶性循环:
1. 形式主义合规:
企业每年投入数百万进行GMP培训,但车间操作仍存在记录造假、设备验证流于形式。某原料药企审计报告显示,其年度接受外部审计23次,但微生物超标问题仍反复出现。
2. 标准与实践脱节:
新版GMP要求数据完整性,但基层员工面对纸质记录与电子系统双重负担,某生物制药企业QA人员坦言:“每天70%时间在补记录,真正质量监控反而被挤压”。
3. 咨询产业畸形繁荣:
行业催生出"认证咨询-缺陷整改-二次认证"的产业链,某中型药企3年支付咨询费超800万,缺陷项却从首次认证的12项增加到第3次18项。
这种现象折射出更深层的矛盾:合规成本已占企业运营成本的35%-40%(行业调研数据),但质量风险不降反升。
二、困境的根源:监管逻辑与产业现实的错位
1. 标准迭代与执行能力的断层
中国GMP标准10年间更新3次,向欧盟看齐,但行业基础未同步升级。某省药监局统计显示,60%中小企业缺乏持续改进体系,认证后管理水平迅速滑坡。
人员流动率超25%的行业现状下,培训成为"填鸭式教育",某制药车间主任直言:“新员工刚背完SOP就离职,根本形不成肌肉记忆”。
2. 监管思维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飞行检查频次从2015年平均每家0.3次/年增至2023年2.1次/年,但缺陷项中"文件管理类"占比达47%(国家药监局年报),暴露出重文件轻执行的监管导向。
企业为应对检查建立"迎审专用台账",实际生产却沿用旧流程,形成"双轨制"运作。
3. 技术变革与体系滞后的矛盾
连续制造、PAT过程分析等新技术引入后,原有GMP体系无法适配。某创新药企数字化车间因"电子批记录签名逻辑不符合传统GMP要求"被开具主要缺陷。
三、破局路径:从"合规表演"到"质量重构"
1. 建立分级管理体系
对创新药企与仿制药企实施差异化监管:前者侧重研发数据真实性,后者聚焦生产工艺稳定性。参考FDA的ORA(质量评级体系),将企业分为A/B/C三级动态管理。
2. 构建"质量经济学"模型
某上市药企试点显示,将质量成本细分为预防成本(30%)、鉴定成本(25%)、失败成本(45%),通过质量风险管理工具优化投入结构后,总体质量成本下降18%。
3. 推动技术赋能革命
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链不可篡改,某疫苗企业应用后数据可靠性缺陷减少73%;AI辅助偏差调查系统可将平均调查周期从14天缩短至3天。
4. 重塑行业教育生态
建立"企业-高校-监管"三方联动的实训基地,某省药监局试点"情景模拟检查",让生产人员在虚拟车间中实时应对各类检查场景,实操合格率提升40%。
结语:打破"合规内卷"需要系统性变革
✔当行业陷入"越整改越混乱"的怪圈,需要的不是更多培训或更严审计,而是重构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从"符合性思维"转向"价值创造思维",让GMP不再是束缚发展的锁链,而是提升竞争力的引擎。医药行业的真正难题,从来不是如何通过检查,而是如何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作者:
栗子7
时间:
前天 13:52
每个行业都不容易吧
作者:
wzzz2008
时间:
前天 14:33
逐条说一下
一、
1、形式主义合规
每年投入数百万用于培训,这样的企业应该不小吧,但仍存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至少说明这个培训费用没有花对地方。年度接受外部审计23次,不知道是官方审计还是客户审计。如果是客户审计,显然没什么用。指望外部审计解决微生物超标问题,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2、70%的时间用于补记录。
GMP强调的是实时记录,而不是补记录。补过记录的都知道,补记录花的时间,只会比实时记录更长,时间隔的越久,需要花费的时间越长。
所以,如果企业的质量管理还停留在补记录的阶段,那么,GMP不是枷锁,而是底限,没有GMP,还不知道要放飞到哪里了。
3、三年花了八百万的咨询费,而不把这些钱用来改善内部人员的收入和待遇,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比如,花更高的薪资,招更有能力的人)上,从阴谋论的角度,这些培训费应该有很大一部分,进了联系咨询机构的人的口袋了吧。
二、
1、这个和八百万的咨询费一样,效益差就工资低,工资低就留不住人,留不住人就偏差异常多,偏差异常多就效益差,闭环了。想打破这个环,在不改变产品的情况下,唯一的突破口只有找更有能力的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2、文件是证据,在非有因检查的情况下,暴露问题最多的,就是文件记录,因为文件记录是过去几年的,而现场,就是半天一天的。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目前制药企业的硬件水平已经相对比较高了。
3、签名逻辑不符合落下主要缺陷,不知道具体情况,不便发表评论。从法规层面,98版GMP很具体,但10版GMP重点强调的是怎么达到效果,并且证明确实达到了管控效果。
三、
1、数据真实性和工艺稳定性,从来不冲突。
2、经济账,是工具,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是代价,只是这个代价,不是实时的,因而很多人,尤其不是行业内的投资人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忽视了。至于失败成本45%——质量管理是事前控制而非事后补救,如果质量管好了没有失败或很少失败,这45%的成本,从哪里出呢
3、4、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是药品管理法鼓励的。
作者:
wzzz2008
时间:
前天 15:10
wzzz2008 发表于 2025-10-29 14:33
逐条说一下
一、
1、形式主义合规
补充一下二、3
就像之前国内某知名药企的FDA警告性一样,
该工厂的生产经理“在没有QA签发的情况下,可以无限制地访问空白生产批记录和其他CGMP文件”,
说明该公司虽然上了文件管理系统,但这个系统本身是有漏洞的,并没有达到“空白批生产记录受控发放”的管控效果,落下缺陷也就很正常了。
国内也有,只是国内的检查结果一般外人没法查询。
作者:
红烧牛肉面
时间:
前天 15:21
老板的钱永远都不会花在刀刃上
做不完是因为你没有加班、你加班多是说明你效率不高、你效率不高就要考核你减减工资。
这就已经闭环无解了
作者:
Mothong
时间:
前天 15:28
怎么有种挑选数据的嫌疑,把各个企业较大的问题放在一起,又不是一个企业产生了这些问题,然后产生了几百万的咨询培训费用;
只能说你说的这些情况部分企业确实有这些问题,但是肯定不是普遍存在的,或者说没这么严重,根本问题也是不在于“监管逻辑与产业现实的错位”
作者:
逸清草堂
时间:
前天 16:23
药监的同志看到了只想说一句,扯什么犊子呢,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白费了呗
作者:
琦瑞福生
时间:
前天 16:50
数百万的培训,真的用到一线员工身上了吗?
作者:
胜利者
时间:
前天 19:49
哈哈
作者:
准圣级药老
时间:
昨天 08:03
没办法,药企人员能力提升跟不上标准的更新脚步。我们公司现在很多管理人员分不清EMS和MES。
作者:
打渔人
时间:
昨天 08:46
但凡把这800万的一半用来扩充核心质量相关人员,或者作为合规奖励,发给优秀的员工,质量提升根本不可能没有。为什么说质量相关人员,有的药企招聘了一大堆QA,看似投入了很高的质量成本。这些QA可以包括现场QA、合规QA、审计QA、文档QA、验证QA、CSV QA、项目QA。然后一份文件大概率需要3种以上QA审核,然后这些QA的水平参差不齐,因为各QA意见存在不一致,导致文件在这些QA之间反复流转,大量增加审核周期和沟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文件签字的QA太多,审核质量其实是下降的,因为就是文件有错误没审核出来也没关系,因为这是在吃大锅饭。就算如此,这些药企也未考虑过从源头减少问题,不去依赖于审核,为生产、QC、工程部等招聘业务熟练的技术人员,争取将文件第一次写的就比较完善,把事情第一次就做的就比较合格,而是单纯依赖于QA去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因此质量提升,应该是全员提升,需要为各除QA以外的业务部门也配备有能力的人员,需要将事情尽量一次性就做对。
作者:
PFangxh656797
时间:
昨天 08:49
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作者:
PFangxh656797
时间:
昨天 08:49
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作者:
打渔人
时间:
昨天 09:15
另一方面,国外检查机构和生产设备、检测仪器、物料的供应商,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拔高标准(当然,大部分标准是合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其设备、仪器或者物料供应的垄断性。然后国内某些咨询公司下场,无脑或者别有用心(为了推销自有业务)的鼓吹新标准。最后压力全给了国内药企,涉及硬件改造的,基本上可以说是伤筋动骨。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字“卷”。但是卷到最后,药品的质量真的提高了吗,药价真的下来了吗,普通老百姓受惠了吗?
欢迎光临 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https://www.ourya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