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实验做法:对照品+不同浓度保护剂 → 分别进样与过滤后进样 → 比较峰面积。
“直接进样与过滤/离心后数据有显著差异,且直接进样结果准确、重复性良好,因此可采用直接进样作为标准操作。”
世间始终你好 发表于 2025-07-31 20:48 本帖最后由 世间始终你好 于 2025-7-31 20:49 编辑 你遇到的是严重的滤膜或离心过程吸附问题,这在溶出度方法开发中确实棘手,尤其是遇到疏水性或高亲脂性成分时。你已经尝试了更换滤膜材质、离心、弃前几毫升滤液这些常规手段,但仍然不能解决。接下来可以考虑以下几个进阶应对策略: 一、确认问题本质:吸附 or 降解?首先再次确认峰面积下降的原因: 使用标准溶液做滤膜吸附实验,确保不是样品本身降解; 如果标准溶液直接进样与过滤/离心后仍有差异,可以明确是前处理过程造成的吸附损失。 二、进阶解决思路与策略:1. 添加保护剂 / 抑制吸附剂可以尝试在溶液中加入小分子有机物作为保护剂,降低活性成分与容器/滤膜的相互作用: 比如加入 0.1% ~ 1% 的 Tween 80、PEG 400、SDS(钠十二烷基硫酸盐) 等表面活性剂。这些添加剂可以显著减少疏水性药物对滤膜、离心管的吸附。 注意:这些添加剂必须在后续检测中不干扰色谱。 实验做法:对照品+不同浓度保护剂 → 分别进样与过滤后进样 → 比较峰面积。 2. 尝试更换为蛋白/有机质保护处理特别是对于易吸附的脂溶性药物,可以尝试在介质中加入: 0.5% BSA(牛血清白蛋白)少量有机溶剂(如 5% 乙腈或甲醇)少量甘油、葡聚糖等高亲水性高分子 这些也可起到竞争性吸附、封闭表面的作用。 3. 修改样品前处理顺序直接进样 → 再稀释(而非稀释后过滤)或使用样品瓶预处理(如提前加入有机溶剂) 4. 直接进样(Skip过滤)+ 方法验证支持若不能避免过滤损失,考虑使用直接进样法,然后在方法验证中明确: “直接进样与过滤/离心后数据有显著差异,且直接进样结果准确、重复性良好,因此可采用直接进样作为标准操作。” 可通过加标回收率或系统适用性研究予以佐证,监管部门可以接受这种科学合理的豁免。 5. 使用亲水改性滤膜材料虽然你已考察过滤膜材质,但推荐特别尝试以下材料: **聚醚砜(PES)**滤膜聚四氟乙烯(PTFE)亲水改性型尼龙膜(亲水性好的),看你是否用的是低蛋白吸附等级 并建议:每个滤膜先预润洗2-3 mL溶液再弃去,再接取测试样品。 三、其他建议使用低吸附塑料材质试剂瓶、离心管,如:PP(聚丙烯)洁净等级、硅化玻璃管等优化色谱条件,增加检测灵敏度,在样品稀释度低时直接进样结合**微量样品处理技术(如 SPME、μSPE)**也可能是出路,适用于难处理的样品 总结建议路径:[td]措施推荐优先级操作难度添加表面活性剂(Tween 80 / PEG400 / SDS)★★★★★低加少量有机溶剂/蛋白质封闭★★★★中更换滤膜(亲水改性型 PES/PTFE)★★★★中考虑直接进样法并验证其科学性★★★★中高级材料如硅化玻璃 / 低吸附PP容器★★★中微萃取/特殊前处理技术★★高如你能提供具体药物的名称或理化性质(如 LogP、pKa、水溶性等),我可进一步帮你精准推荐添加剂或方法调整方案。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18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