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新药企的坚守和突破
韦晓宁 高翼 | 撰文 2023年8月25日,复宏汉霖交上了2023年的期中考试成绩单:以曲妥和PD-1为两大核心产品,叠加上CD20、阿达木以及贝伐的贡献,五款产品合计贡献超过21个亿,总营收超过25个亿(同比增长93.9%),使得公司第一次达成半年度报告期盈利的成就,并且是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实现的高质量盈利。 这是任何一家biotech生涯里都称得上里程碑式的关键转折点,意味着从零开始的创新之路慢慢跑通了。 复宏汉霖在中国的创新阵营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不像恒瑞、中生那样有着稳固的现金流作基本盘来支撑研发,亦不像百济、君实一般深度拥抱资本,再三接力跳跃。这意味着它要在“成本控制”和“重金研发”之间去找一个平衡。太保守出不了东西,太激进又容易出事,而另一边,行业的起起落落又加剧了其中的波动性。 一款新药从实验室到患者手里,这个周期很长,经常能横跨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周期。而在这样一个长时间段里,如何能穿越外部环境的波动,在砥砺创新的同时又能维持好公司的一个合理运行,并成功走出来?在复宏汉霖的这份答卷里,它似乎找到了这种平衡。 -01- 18A里难以复制的路线 没有人能预料到,18A里率先靠销售实现盈利的,会是一家做生物类似药起家的公司。 “可负担的创新”,这是复宏汉霖的slogan。从一开始,公司就选择了生物类似药,一种有效性已被市场验证的路线,避开了人满为患而又危险重重的FIC赛道。 生物类似药虽然难逃“仿制”概念,但作为针对肿瘤、免疫疾病和慢性病的生物药,仍有研发门槛和定价较高、市场渗透率低的蓝血特征。所以,当几个大单抗的原研药专利到期,复宏汉霖便能先发制人,大步跨过专利桎梏后,全速抢占国内市场。 2019年,国内第一款生物类似药——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而后挂网、降价、销售反超原研,一气呵成。2021年,汉利康卖出16.9亿元,超过罗氏原研美罗华。2020年上市的曲妥珠单抗完美的复刻了这一辉煌成就——今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约12.77亿元,并从2023年4月起单月销售额超2亿元。 这也很好的印证了一个点:在当下的中国,时间会筛出那些真正能解决问题,而非为了讲故事而存在的东西。Biosimilar就是对这类“能解决问题”最好的诠释。 但是,复宏汉霖的biosimilar产品,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轻易上手的。 复宏汉霖的三个生产基地设计产能加起来接近15万L,其中已经有4.8万L产能已经拿到中国GMP认证,2.4万L已经获得欧盟GMP认证,这是除了做大分子CDMO的药明生物之外,国内第一个拿到海外相关生产质量认证的生物制药公司。并且,在2023年7月和8月,复宏汉霖还先后接受了国际药品检查计划(PIC/S)成员印尼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POM)对徐汇基地的汉斯状®上市前GMP检查和美国FDA对松江基地(一)的汉曲优®上市许可前检查,持续打造产品通往全球的“通行证”。 质量是保证其能在中国充分供货,并走向海外的决定性因素,而出海,又能反过来在品牌上对国内的业务进行反哺,这种“正反馈”得益于复宏汉霖长期在工艺开发和临床设计环节上的精进,而这,又源于复宏汉霖创始团队CMC的背景。 但biosimilar解决的是“当下的治疗需求(问题)”,而“未来的问题”离不开真正的创新。 复宏汉霖的创新药业务也在路上。斯鲁利单抗于2022年3月上市,截至2023年H1,累计销售额近9亿元,销售持续放量。与此同时,斯鲁利单抗也是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研究数据成功登陆国际顶级学术舞台,这是一些海外的一线同行们都未曾攻克的领域。 从biosimilar到原创新药,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但现在看来,着实也是一个适合当下中国需要控制医疗支出增速的一个市场。 回过头去看,在生物类似药上,从注册到出海,背后涉及的工艺开发和临床设计环节同样需要砸进去大量资源,“类似”这个属性只是基于“选品”这个阶段去讲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高风险研发这个部分的不确定性。而这背后所落地的技术和管理上的经验,是一家企业更重要的东西。 只是在生物医药刚开始火的那几年,大家都去追逐花团锦簇的新东西了。 这又回到一个问题上:一个企业站在当下,该如何去考虑五年后的事情? -02- “谋一时”与“谋万世” 2015年的创新药审批改革还未来到,注册申请积压严重,在艰难漫长的等待中,复宏汉霖在2014年获得了生物类似药的临床大批件,此后研发进入快车道。 华盖资本合伙人许小林曾向媒体表示,2016年领投复宏汉霖时,确有复星背景方面的考虑。“报多少估值更合理?”许小林曾在复星总部一楼的咖啡厅,思考着这个问题。 此后复宏汉霖便基本保持着半年至一年一融的速度,投资方还包括清科创投、东方证券、新华资产等10数家VC/PE。当然,还包括在A轮领投的复星医药。复宏汉霖逐渐承担了复星医药的创新药业务主力军角色。 2019年9月,复宏汉霖在港股18A上市,募资有力支持了研发的持续加码。2020年,刘世高辞任CEO,此前负责商业运营的张文杰接任,这也意味着复宏汉霖的销售团队建立进入快车道。 回到七年前当时投资人的疑问:这一批药企主打的创新管线都类似(基本都有PD-1/L1)其它的管线“配菜”也大差不差,复宏汉霖的稀缺性在哪里?当时外人没有答案。但复宏汉霖内部,在做一些脱颖而出的准备。 无论是biosimilar还是创新药,砸钱做研发是每家创新药企都会做的事,但其中的先后次序、轻重缓急,是一门学问。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复宏汉霖的内部有一套“评审团”的机制,由各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对当下开发的一个产品梯队有一个打分表,对每一个产品都能进行打分排序,每次砍掉末位一定数量的项目。该委员会囊括科学和商业部门,因此能很好的中和科学家的技术思维和业务人员的商业导向。 从结果来看,复宏汉霖的这套评审机制似乎收效颇丰:虽然斯鲁利单抗没有赶上国产第一批,但是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上最早拿到阳性结果,差异化优势凸显;而汉曲优,作为曲妥珠单抗的“首仿”足足领先第二名两年多,凭借市场先发优势已形成入市壁垒。给了“国产赫赛汀”一个很好的销售窗口期。 能抢到先发优势,就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抢不到先发优势,就要找差异化的竞争。药物的开发,不能是简单的线性递推,要站在未来看现在。这是复宏汉霖的取胜之道。 国际化也一样。 2022年,继汉利康、汉曲优、汉斯状在销售上都已取得巨大成功后,复宏汉霖携手知名生物制药企业Organon,授权两款自主研发的单抗生物药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1和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4,有望从交易中获得5.41亿美元的潜在收入,刷新了近5年来全球生物类似药对外授权单笔交易的最高记录。 在BD方面的持续发力,稳固了复宏汉霖“出海大户”的地位。 2022年,复宏汉霖总计完成了5项license out的交易,在交易数量、金额上均在全国前列,首付款超15亿人民币。而早在2020年,汉曲优就已登陆欧盟,2022年海外销售和授权许可收入超2亿人民币,并已在中国、英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成为获批上市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国产生物类似药,2023年上半年,汉曲优美国上市许可申请亦获得FDA受理,有望于下半年获得批准。 此外,复宏汉霖目前还与国际合作伙伴协同在全球推进10余项产品上市申请,“出海”布局逐步进入收获期。 70亿的市场总归是要比14亿的市场要大,中国的药品技术&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出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晚布局不如早布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站在未来看现在,站在全球看中国,能到全球舞台站稳脚跟的,自然在国内也能够脱颖而出。 -03- 二级市场中沉浮的复宏汉霖 复宏汉霖最开始的方向其实是新三板。 2016年申请、2017年获受理后,一直未有更新进展。2018年4月,港股开启18A,允许尚未有盈利、预计市值超过15亿港元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中国生物医药的新时代正式被开启。9月,复宏汉霖决定撤回新三板上市申请,改在港交所上市。 这个决定做得不算太晚,但也不算太早。一年后的2019年9月25日,复宏汉霖在港股18A上市,未能逃脱当时18A股票破发的大势。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加之当时复宏汉霖第一款商业化产品刚上市半年,还是生物类似药,市场估值一时不太高。 但18A是国内各biotech一个真实的表演场。 未上市的有主动撤回申请,上市的公司跌跌不休。在资本寒冬时,还要展示财报里现金流状况的的捉襟见肘,接受市场的审视。而后收缩、转型、出海,在被并购这条路上尚未有买家出现的大环境下,找寻着属于18A的明天。 和所有的18A个股一样,复宏汉霖也曾遭到“研发投入过高、盈利能力未被证明”的怀疑,但最终在2021年成为继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和百济神州后,第四支摘掉“B”这个风险后缀的18A股票,biopharma轮廓初显。 2023年7月3日,在宣布即将盈利的这一天,复宏汉霖同时宣布终止科创板上市辅导,随着逐步建立起自身造血能力,某种程度上算是响应了顶层关于促进投融资两端平衡的号召。科创板之旅虽暂时告终,但也似乎宣告了一个新的开始:18A、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所谓“退出”,都不是创新药企的终点。 尽管出身和发展路线难以复制,但传言中“18A公司无法商业化盈利”的透明罩子,正在被破出新的可能。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顶层设计用门槛降低的方式吸引资金和人才密度的时点已经过去了,后面将会是一个理性和成熟的市场。因为以前缺少的生产要素,审批、临床、监管、资源基本都已经聚齐。 而在这样一个市场里,政策干预会更少,更多是企业自身的努力决定了谁最后能胜出,而胜出的,未来也将享受到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健康中国战略带来的医药扩容。 这也是一种顺应时代,但顺应时代不等于随波逐流,一定是弄潮而上。 目前,复宏汉霖打造了一支1300余人的商业化团队,核心产品累计销售不断增高。Biosimilar产品有后续跟进的地舒、帕妥珠以及伊匹木单抗,均有新进展;创新品种里,VEGF眼科用药挺进三期,CD38、GARP启动一期,OX40获批临床,并成功切入ADC赛道……以生物类似药为基础,在创新上砥砺前行,并走在国际化的前列。 展望未来,下一个时代里的中国医药企业需要什么?是更深入的国际化?更原创/更引领的治疗方式?还是一个更新的“创新-收获”的运营模式? 时代在向前发展,会有答案。复宏汉霖各方各面都准备好了吗?它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声明:本文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mp.weixin.qq.com/s/RCICpI0o4c_O-bwk40P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