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是对临床医师的基本要求,但临床药师同样需要承担起为临床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的责任,这是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的。要做到这一点,临床药师就必须具有丰富的抗感染药物应用知识作为支撑,平时应加强学习,尤其应重点阅读信息量大、实用价值高的专业参考书。英文原版书《KUCERS' THE USE OF ANTIBIOTICS(SIXTH EDITION)》(抗菌药的使用,第六版)就是这样一本非常适合临床药师阅读的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参考书。
《KUCERS' THE USE OF ANTIBIOTICS》于1972年第一次出版,并在1975、1979、1987和1997年分别进行过更新,在1977、1982、1988和1989年还进行过再版。现在的第六版为2010年更新,分1、2两卷,共258章,收录了抗感染药物258种(由于对某些同类品种进行了合并,因此实际收录大于258种),包括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结核病药物、抗寄生虫病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该书对258种抗感染药物分别从品种描述、抗微生物活性、作用机制、用药方法和剂量、药动和药效学特性、毒性及临床使用7大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引用了大量参考文献,所以实际上就是258篇文献综述。该书超过3000页,这在国内外同类参考书中难得一见,堪称一本抗感染药物使用知识宝典。
《KUCERS' THE USE OF ANTIBIOTICS(SIXTH EDITION)》的特点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只有在仔细阅读后才能体会。例如,头孢菌素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建议一日多次给药(除半衰期长的头孢曲松)。但头孢丙烯半衰期只有1小时左右,其说明书记载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时只要一日1次,一次0.5克即可,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个问题可以在该书的第21章找到答案,该章列出了头孢丙烯对酿脓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6微克/毫升,口服0.5毫克头孢丙烯后最高血药浓度为9.3微克/毫升,消除半衰期为1.2小时,8小时后血药浓度不到1微克/毫升。尽管没有给出10小时后的血药浓度,但估算仍然高于MIC,说明头孢丙烯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T>MIC)大于10小时,占24小时给药间隔的40%以上,一日1次给药完全符合药动学/药效学(PK/PD)给药方案原则。
又如我们平常一致认为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为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建议采用一日1次给药,但甲硝唑也为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却采用一日多次给药,这又是为何?这个问题笔者在国内同类参考书中一直找不到答案,但从《KUCERS' THE USE OF ANTIBIOTICS》中可以发现,原来目前还缺少这方面的临床资料。
当然,一本专业参考书的价值还应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KUCERS' THE USE OF ANTIBIOTICS》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得到了国内著名抗感染专家汪复教授的青睐,由汪复、张婴元教授主编的《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2版)各论部分就有14处内容来自该书,参考内容多达465页。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药剂科)
相关链接
《KUCERS' THE USE OF ANTIBIOTICS》一书的作者Alvis Kucers博士是澳大利亚感染病领域的著名医生,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抗生素使用指南》(第3~10版)的编著成员。尽管Kucers博士因黑色素瘤于2007年去世,但为纪念他,第六版书名仍然沿用了旧版的书名。该书第六版实际主编为M Lindsay Grayson博士,他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奥斯汀归国医学中心传染病科主任,他带领的编著团队成员多达205位,分别为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等19个国家的医、药和微生物专业领域的专家。权威的编著团队、丰富翔实的内容奠定了该书的国际地位,因此售价不菲,网络售价500多美元。该书已成为国外教学医院的图书馆、感染科、三级医院药房和微生物实验室常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