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大呆子 于 2014-12-2 16:38 编辑
在蒲公英微信里读到一篇文章,《习近平: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文中强调了《黄帝内经》中“司外揣内”的思想。“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人体内在的属性都会有外在的表达,通过对外在的观察,揣测内在的体质、病程。倘若把“人”换成“药材”,把“辩证、诊病”换成对药材整个生命周期的揣摩,“司外揣内”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
药用植物从萌发、生长到采收、加工、炮制、入药。其中融汇了地理、气候等多种自然地因素和种植方式、炮制方法的等多种人的因素。每一味药材都有身世、来历,都有生命周期中融汇的多重因素。植物类药材是死去的植物,很多都是植物的局部,对植物类药材的认知要溯源,动态观察,了解生命周期的全貌,才能认识得更深,理解得更透。如同中医对“人”的观察与思考,写出每个病历都是故事,每种现象都是因之果。
以一些药材采收加工炮制引起的异常现象为例:延胡索松泡,因为煮的火过于大;草乌枯瘦,因为没到适宜的采收季节;天麻空泡,因为蒸煮时受热膨胀,未及时用竹签刺破压扁,水汽形成空泡;白芍黑心,因为煮得时间过短,玄参性状异常,因为冬天采收的时候受了冻,黄芩变绿因为黄芩苷先酶促有氧化的反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以为,“司外揣内”。
中药,是在中医哲学观指导下的用药。中药鉴定与品质评价,也不妨多以中医哲学观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此文,与朋友们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