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987|回复: 0
收起左侧

160mg缬沙坦胶囊临床使用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1 17: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renbang 于 2015-6-11 17:24 编辑

不同剂量的缬沙坦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疗效观察

作者:远航 刘念 贾冶 许钟镐 苗里宁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及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80 mg、160 mg治疗组,每组10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等指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和24 h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160 mg缬沙坦治疗组血压及尿蛋白下降速度显著优于另外2组(均P<0.05);缬沙坦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而缬沙坦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降低尿蛋白、降压和维持肾功能稳定作用,增加使用剂量至160 mg能够增加降压速度和降低尿蛋白效果,并具有更优越的肾脏保护作用。

【关键词】  缬沙坦;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DN)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糖尿病早期存在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高滤过、高灌注、高肾小球内压),是造成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DN发生时,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活性的改变也是促进病理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微量或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压是DN常见的临床表现,同时也是引起肾小球硬化、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早期、有效降低蛋白尿和高血压是延缓DN进展的重要治疗手段〔1〕。缬沙坦作为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的代表,除了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外,还具有降低肾小球毛


细血管内压、减少肾小球对蛋白的通透性、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的作用,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延缓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DN早期患者,观察其降低血压和蛋白尿、延缓CRF进展的有效性,为DN的早期干预治疗探索新的用药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肾内科2006至2007年收治的DN住院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缬沙坦80、160 mg治疗组。各组患者详细资料见表1。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血压、肾功能水平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诊断及入选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T2DM)诊断标准。DN诊断符合1992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及分型〔2〕。本研究观察的患者均为早期DN患者,空腹血糖(FPG)>7.8 mmol/L;肾功能水平在代偿期内,即血肌酐<177 μmol/L;收缩压(SBP) 130~180 mmHg,舒张压(DBP) 85~110 mmHg。
  1.1.2  排除标准  下列患者不纳入本项观察:①其他原发病(如慢性肾炎、高血压性肾病、狼疮肾等)所致的慢性肾功能损害;②急性肾功能损害;③肿瘤;④妊娠;⑤并发酮症酸中毒昏迷;⑥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有禁忌证;⑦治疗依从性差。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控制血糖,治疗过程中FPG控制在5.0~7.5 mmol/L,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必要时给予钙通道阻滞剂。实验组分别给予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0 mg或160 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则仅给予限制低盐饮食控制血压;控制不佳者可给予非洛地平(波依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5 mg每日1次口服治疗。所有患者均观察随访6个月,在观察期间均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酸中毒、钙磷代谢异常和对症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4、8、16及24 w结束时,随机监测血压3次,取平均值;分别留取患者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24 h尿蛋白、尿蛋白5项、血白蛋白、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指标检测。同时对心悸、头痛、血管性水肿、干咳等副反应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rism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各组治疗前后以及同一时期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1  三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略)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不同时期SBP水平变化  见表2。3组患者平均收缩压在用药或调节饮食后均显著下降(均P<0.05)。在治疗8 w及16 w时,160 mg治疗组平均SBP显著低于80 mg治疗组(P<0.05),表明增加缬沙坦药物剂量能够提高降压效果和降压速度。
  2.2  不同剂量治疗对蛋白尿及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3组患者经降压治疗后尿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说明控制血压达标本身就具有降低蛋白经肾脏漏出的作用。与治疗前比较,80 mg治疗组在24 w时尿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160 mg治疗组在8 w时就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P<0.05),而且持续到24 w;与对照组比较,在16 w和24 w时160 mg治疗组尿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进一步证明160 mg缬沙坦治疗具有更好的降低尿蛋白效果(表3)。应用160 mg缬沙坦治疗能够增加血浆白蛋白水平(P<0.05);而对照组和80 mg治疗组尽管有降低蛋白尿的效果,但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没有显著差别(P>0.05)。见表4。
表2  各组患者SBP变化(略)
与80 mg治疗组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表3  24 h尿蛋白定量(略)
与本组基线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下表同
表4  血浆白蛋白水平(略)
  2.3  缬沙坦治疗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见表5。对照组在控制血压后,尿素氮没有显著增加,而血肌酐水平在治疗过程中仍然逐步上升(P<0.05),表明在DN发展过程中,单纯控制血压无法阻止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应用缬沙坦治疗后,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均没有显著增加,并且与对照组比较,160 mg治疗组的肾功能指标明显降低(P<0.05),说明160 mg缬沙坦具有更加稳定的肾脏保护、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的作用。
  2.4  不良反应比较  整个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发生一过性心悸2例次,头晕、头痛3例次,咳嗽1例次,轻度高血钾4例次,一过性肝功能损害1例次。缬沙坦80 mg治疗组发生咳嗽1例次,头晕、头痛4例次,轻度高血钾5例次。缬沙坦160 mg治疗组患者中,咳嗽l例次,头晕、头痛2例次,轻度高血钾5例次。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均较轻,未影响继续用药。
  表5  三组肾功能指标变化(略)

3  讨论

  高血糖是导致DN发生的最主要原因,长期有效控制血糖在理想范围能够延缓DN的发生与进展已经毋庸质疑。除了血糖水平,血压无疑是DN进展最重要原因,前瞻性研究已经证明高血压对DN的进展起重要作用。大量长期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延缓DN的进程,使尿蛋白排泄减少。本研究也观察到,三组患者在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降低血压后均获得了较好的降低尿蛋白的效果。高血压和蛋白尿都是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出现蛋白尿的DM患者一旦合并有高血压,其发展至肾功能不全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研究显示,基础蛋白尿每升高1 g/d,肾功能进展的相对危险性增加39%;基础收缩压每升高1 mmHg,相对危险性增加3%;基础舒张压每升高1 mmHg,相对危险性增加6%〔3〕。ADA

推荐DM患者降压标准为130/80 mmHg(17.33/10.67 kPa),有蛋白尿者控制在120/75 mmHg(16/10 kPa)以下〔4〕。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主要活性介质,是一个生长和结构变异的助催因子,在导致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中起重要作用。ARB具有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相似的肾脏保护作用,可选择性地扩张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蛋白尿和白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缬沙坦为新一代的ARB,可选择性、竞争性地与AngⅡ受体1亚型(AT1)结合,特异性拮抗AT1受体的作用大于AT2受体约20 000倍,阻断了所有促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有关的AngⅡ的作用,包括非ACE酶促途径生成的AngⅡ,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提高肾血流灌注量,增加水、钠排泄,减少血容量,使血压下降,改善肾小球的高代谢状态,从而达到保护肾脏、延缓肾脏病进展的作用〔5〕。但缬沙坦不结合、也不阻滞其他在心血管系统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受体、酶或离子通道。另外,由于缬沙坦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肾脏保护方面的作用优于其他类降压药物。本研究显示,在降压效果相近的情况下,缬沙坦治疗组的患者尿蛋白下降水平、肾功能水平的稳定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缬沙坦口服吸收迅速,2 h达血药峰值浓度,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23%,血浆浓度以双指数方式下降,分布相和消除相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1 h和约9 h,重复给药动力学没有改变,每日服用1次未出现药物体内蓄积。最大降压作用见于开始治疗后4 w,血压呈依赖性降低,其降压作用平稳且持久,每日服用1次即可获得持续24 h的降压效果。其降压作用与钠的摄入无关,也不影响心率。研究显示,分别应用80、160和240 mg口服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Cmax的增加与应用剂量成正比,口服中低剂量(80~160 mg)时AUC 0~48呈倍数增长,而服用高剂量(240 mg)时Cmax与中剂量Cmax相当,考虑可能是由于缬沙坦水溶性差,增大剂量后药物溶出有限,导致达峰浓度不呈比例增加〔6〕。因此本项研究选择了80 mg与160 mg两种治疗剂量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4 w时血压下降水平接近,在8 w和16 w时160 mg组降压效果明显好于80 mg组;而且在降低尿蛋白的作用上,160 mg组患者蛋白尿下降幅度与速度均优于80 mg治疗组。尽管在血浆白蛋白水平的恢复上,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接近,但仍可以看到在治疗结束时160 mg组

的患者仍获得了比较满意的血浆白蛋白恢复效果。因此笔者相信增加缬沙坦的治疗剂量有助于加快DN患者血压达标的时间,增加控制蛋白尿水平、恢复血浆白蛋白浓度的治疗效果。多项研究已经证实充分控制血压能够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特别是在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患者;对于恶性高血压造成的进行性肾功能不全,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也能显著改善预后。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充分降低血压的情况下,尿素氮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比较稳定,而肌酐水平仍然逐渐升高,提示控制血压对于DN所致的肾功能不全的发展作用有限,而应用缬沙坦治疗组的患者肾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后均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证实了缬沙坦在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上具有降压效果以外的作用机制,160 mg治疗组获得了更优越的肾脏保护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念生.糖尿病肾病的诊治进展〔J〕.广东医学,2001;22(8):671.

  2 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慢性肾衰诊断标准及分期〔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

  3 王远英,孙承美.ARB的肾保护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4):278.

  4 姚 建,陈名道.糖尿病肾病及其早期防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8):330.

  5 Acourciere Y,Beanger A.Longterm comparison of valsartan and enalapril on kidney 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ics with early nephropathy〔J〕.Kidney Int,2000;58(2):762.

  6 斯陆勤,黄建耿,宫福海,等.单剂量口服复方缬沙坦分散片的人体药动学研究〔J〕.中国药房,2008;19(29),226972.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大剂量缬沙坦比常规剂量能更显著地降低蛋白尿

背景:蛋白尿是慢性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指标之一,同时又是肾损伤机制的参与因素。MARVAL试验表明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缬沙坦 80 mg/d在降低蛋白尿和将蛋白尿恢复为正常方面显著优于钙拮抗剂,且该效应独立于降压效应之外,因此缬沙坦被认为是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更是将ARB 列为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的首选用药,但是该效应是否有剂量依赖性,更大剂量的缬沙坦是否能更显著地降低微量蛋白尿,有更大的肾脏保护效应还不清楚。在此背景下开展了DROP 研究(the Diovan Reduction Of Proteinuria study,代文降低蛋白尿研究)。391例患者参与这项大规模长期研究,考察不同剂量ARB对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这是首次进行的640 mg大剂量缬沙坦研究。
     目的:比较大剂量的ARB缬沙坦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排泄率(UAER)方面是否优于常规剂量缬沙坦。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组设计,入选了391例UAER 20*9*1700 mg/min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160 mg(V160)组130例、320 mg(V320)组130例和640 mg(V640)组131例,所有患者在最初4周先应用缬沙坦160 mg,然后第一组保持160 mg的剂量,其余两组增加剂量到320 mg和640 mg,共治疗30周。

    结果:第30周时V160组、V320组和V640组UAER 降低分别为25%、51%和49%(V320组和V640组的下降均显著高于V160组,P=0.03),相关分析显示血压降低水平和UAER 不相关,30周时V640组UAER 恢复正常的比例是V160组的两倍(24% vs. 12%, P<0.01),V 640组的头晕和头痛发生率增高,除此之外耐受性良好,没有其他与剂量增加相关的不良事件,


包括低血压和高钾(图 DROP研究:患者UAER的改变) (图 DROP研究:各组间尿蛋白恢复正常的比例)。

     结论: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中应用大剂量缬沙坦比常规剂量160 mg能更显著地降低UAER ,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UAER的降低独立于降压效应之外,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保护需要更大剂量的ARB。大剂量代文降低蛋白尿的的作用可能超过普通剂量。尿中出现蛋白质是肾衰竭的前期症状。

大剂量缬沙坦治疗大量蛋白尿

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男性患者,80岁

【主诉】因蛋白尿半年,加重1月于2005年8月入院。

【现病史及既往病史】半年前患者因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减退住我科,查尿蛋白1~2g/L,考虑:动脉硬化性肾病,曾用苯那普利、福辛普利治疗

【检查及结果】入院诊断:高血压病、大量蛋白尿、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耐量减退。查体:T:36.5℃,P:76次/分,BP130/70mgHg,体重87kg,眼睑浮肿,颈静脉无怒张,桶状胸,肋间隙增宽,两肺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罗音,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6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移浊(-),双下肢浮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实验室检查:WBC5.7×109/L,HGB130g/L,血白蛋白21.9g/L,血TC 5.49mmol/L,TG 1.82 mmol/L,LDL-C 3.66 mmol/L ,HDL-C 1.57 mmol/L,BUN 6.94 mmol/L,Cr 126.4μmol/L,血尿酸505μmol/L ,血抗“O”、抗“Smith”抗体、抗双链“DNA”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均正常,血IgA、IgG、IgM及补体C3、C4均正常,尿κ、λ轻链均正常,24h尿蛋白8.21g/L。胸片:双肺纹理增多增粗。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前分支阻滞、T波改变。双肾动脉B超示:双肾动脉未见狭窄。

【诊断及检查经过】入院后给予缬沙坦160mgBid、双密达莫50mgTid、氯吡格雷75mg gd,辅以阿托伐他汀10mg qN,托拉塞米5mg gd,同时间断输注白蛋白。

【讨论】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和多种病理类型引起的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大量尿蛋白尿(≥3.0-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伴或
不伴有高脂血症。主要治疗措施:抑制免疫与炎病反应,应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环孢素A、霉酚酸酯,辅以支持、抗凝、调脂对症治疗[1]。本例患者尿蛋白8.21 g/L、血浆白蛋白21.9 g/L、浮肿、高脂血症,所以肾病综合征诊断明确。因患者年高,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拒绝有创检查,故病理分型不详。同时考虑到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及耐受性,而未采用上述治疗措施。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慢性肾脏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阻断RAS能够降低尿蛋白排泄率。AngII与AT1受体的结合,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刺激性系膜细胞增生,诱导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血浆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PAI-1)的生成,使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积聚,导致大动脉和微动脉病变,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球硬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AngII与AT1受体的结合改变肾小球滤过膜孔径屏障,增加大孔物质通透性,蛋白排泄率升高,出现蛋白尿。缬沙坦是AT1受体拮抗药,对AT1受体的亲和力比其对AT2受体的亲和力强24000倍,能选择作用于AT1受体,从而阻断AngII生物效应,改善肾血流动力学,缓解高凝状态,起到降低蛋白尿和保护肾脏的功能[2]。近年来研究表明[3],缬沙坦可以降低尿微量白蛋白,且大剂量(320mg/d)及超大剂量(640mg/d)的缬沙坦在降低微量白蛋白尿及大量蛋白尿的作用明显优于常规剂量(80-160 mg/d)。本例患者单用大剂量(320mg/d)缬沙坦,随访2年,尿蛋白由8.21g/d减少至0.38g/d,而血浆白蛋白由21.9g/L上升至44.9g/L,血压控制在110~140/60~80mgHg,从而说明大剂量缬沙坦在肾病综合征中降低大量蛋白尿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大量研究提示,缬沙坦有降低蛋白尿作用,而对大剂量及超大剂量缬沙坦降低大量蛋白尿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单用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的研究更少,本例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未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单用大剂量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可以显著降低蛋白尿,为以后治疗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措施。

不同剂量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

李洪林  许家素  

【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取得的疗效。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l组54例,缬沙坦2组5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及病因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缬沙坦l组给予缬沙坦80mg,每日1次,2周后血压平稳且患者能耐受时增至160mg;缬沙坦2组给予80mg,每日1次。给药期间患者血压不低于90/60mmHg,心率不低于55次/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改善[分别由缬沙坦1组的(32.45±12.1)上升到(55.35±13.1),缬沙坦2组(32.56±15.1)上升(46.45±16.1),P0.05)],6min步行试验检测(6-MWT)缬沙坦l组较缬沙坦2组有明显改善[缬沙坦1组由(310.35±67)增加到(425.6±58.9);缬沙坦2组由(321.86±71)到(356±59.2),P0.05)],两组6个月后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3%与19.2%,P0.05),心率、血钾、肌酐无明显改变。结论大剂量缬沙坦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长期治疗可减少住院率,明显提高LVEF和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不良反应小。
【作者单位】: 重庆市大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 缬沙坦 不同剂量 慢性心功能不全
【分类号】:R541.61
【DOI】:CNKI:SUN:CQYX.0.2010-19-055


原文阅读:http://www.gdrbyy.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5 04: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