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uiCheng178 于 2025-8-8 09:18 编辑
一、新版药典“920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指导原则”是否适用于中药饮片?[size=16.002px]不适用。原因如下: [size=16.002px]中药饮片有独立检查方法
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检查需遵循 《1108 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通则1108),该方法是针对中药饮片特性(如耐热菌、药材基质复杂性)单独制定的,包含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耐热菌总数及特定控制菌(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的检查流程710。 [size=16.002px]9202 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
“9202 指导原则”旨在辅助 通则1105(微生物计数法)、1106(控制菌检查法)及1107(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 的应用,主要面向化学药品、辅料及常规非无菌制剂,未涵盖中药饮片的特殊处理要求(如高温处理供试液)4。 [size=16.002px]修订差异
2020年版药典新增了中药饮片微生物检查的独立通则(1108),但未同步修订9202指导原则以纳入中药饮片,二者为并行关系而非替代关系710。
[size=16.002px]结论:中药饮片需严格按 通则1108 执行,不适用9202指导原则。 二、新版药典“9211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控制中水分活度应用指导原则”是否包含直接口服中药饮片?[size=16.002px]包含。依据如下: [size=16.002px]水分活度(Aw)的适用范围
“9211 指导原则”(参考USP<1112>)明确水分活度可用于评估 所有非无菌药品 的微生物增殖风险,包括固体制剂(片剂、胶囊)、半固体制剂及 直接口服/泡服的中药饮片258。 [size=16.002px]中药饮片的风险控制需求
直接口服饮片因未经过煎煮灭菌,微生物污染风险较高。水分活度作为关键参数,可帮助制定个性化控制策略: [size=16.002px]Aw > 0.90:高风险,需严格监控细菌、霉菌; [size=16.002px]Aw = 0.77–0.90:中风险,重点关注霉菌、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size=16.002px]Aw < 0.77:低风险,可减少检验频次258。
[size=16.002px]药典对直接口服饮片的要求
通则1107规定直接口服及泡服饮片需符合微生物限度标准,而水分活度是支持该标准科学实施的重要工具410。
[size=16.002px]结论:直接口服中药饮片属于非无菌药品范畴,适用9211指导原则的水分活度评估策略。
核心区别在于:
非无菌产品: 这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指任何在生产过程中不要求达到最终灭菌状态或无菌保证水平的产品。
非无菌药品: 这是一个特定的、受严格监管的子集,指那些按照药品标准生产、注册和上市,但微生物控制标准低于无菌要求(即允许存在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微生物)的药品制剂。
关键总结:
所有非无菌药品都属于非无菌产品。 非无菌药品是非无菌产品这个大集合中的一个特定子集。
但并非所有非无菌产品都是药品。 食品、化妆品、日化品等非无菌产品不是药品。
核心差异在于监管强度和目的:
非无菌药品受到最严格的药品法规监管(GMP、药典标准、注册审批),其核心目的是治疗疾病,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其最高要求。微生物控制是其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部分,有法定的、强制性的限度标准。
其他非无菌产品受各自领域的法规监管(如食品、化妆品法规),主要关注安全性和基本功能性。微生物控制要求通常低于药品,且标准不统一,取决于具体产品类型和法规。
简单来说: 想象“非无菌产品”是一个巨大的仓库,里面装着各种各样不需要做到无菌的东西。而“非无菌药品”是这个仓库里一个单独上锁、有严格进出管理、内部物品有极高质检标准的小隔间,里面存放的特定物品是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
来自AI-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