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了,所以家里也没什么值得炫耀和传世的家珍。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两瓶汾酒,属于父亲的最爱。它如今仍保存在老家,被我八十多岁的慈母珍藏着。
从我小时候记事起,每当逢年过节时,父亲都会把它们拿出来,端详了,又端详,然后再要母亲拿去,收藏好。依然喝小卖铺里卖的最大众化的,最廉价的酒。
我会背的第一首诗,就是哥哥教我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直到上了中学,才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叫《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到了大学,还发现它可读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诗就变成了词,也别有一种意境。
那时,从父亲的口中知道了汾酒是名酒,是山西杏花村酒厂生产的,是“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国宴用酒,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特别指定饮用的,是好酒!
父亲第一次动了使用汾酒的念头的,是我同母异父哥哥第一次要到我未来嫂子家拜见岳父岳母时。
当时我刚上小学二年级。哥哥因知青下乡直至28岁才招工到内蒙包头,成为了一名工人,那个时候,这是一个好可怕的年龄,再加上哥长得也不很“争气”,父母四处托人,才找到了我现在的嫂子。而且由于我们家里孩子太多,家底也不“厚”,所以,见面礼和结婚所需的“财礼”是那段时间,父亲和母亲一商量,就会探讨到半夜的话题。
新女婿第一次上门所带得礼物,在我们当地是很被看重的,它既代表着对女方家的尊重,又显示着男方家的实力。
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是父亲亲自把那两瓶汾酒取了出来,看了又看,用布子擦了又擦,然后交到了母亲手里:“把这个让孩子带去,咱们得给孩子撑起这个面子来”!
酒,交到了我哥的手里,我哥拿着着两瓶酒,低着头,好久没说一句话。最后还是把它们放到了柜子上。笑着说:“爹,不用带这么贵重的礼物,再说了,她们家人不喝酒”!
记得因此事,哥和父亲僵持了好久。最后,还是我同父异母的大姐,出去买了两瓶别的酒,让哥带了去:“人家家人不喝酒也得带呀?这是个礼!人家姑娘一辈子嫁人只这么一次,不好委屈人家的!更不好让外人说出咱家的人不懂礼”!
两瓶汾酒,这一放,又放了好多年。
在我考上大学时,母亲曾提议,要打开喝一瓶,被父亲断然拒绝:“不行!等全部的孩子都结婚成家了,抽个时间,让所有的孩子带着全家都回来,和咱俩过个团圆年,到时,两瓶都打开”!
“七个儿女,!那可是七家人啊!都回来往那住?再说啦,那能聚那么齐啊,看来你这两瓶酒,是谁也别想喝上啦”!母亲笑了。
此话,真得就很快应验了。在我大学第二年,多病体弱的父亲就散手人寰,可能父亲至离开人世都没喝过汾酒,更别说比汾酒更好的酒啦。而且那时,七个儿女也没能聚齐。
很快,工作了的我也到了要带着礼物,去见我的岳父母的时候。应该说,那时的家境比我哥结婚时基本差不多。父亲的早世,不得不逼着我的老母亲在退休后再去上班,赚钱供我完成学业。而我上班时只挣六十多元,虽说当时也算得上高工资,但毕竟家无积蓄,那是段我终生难忘的岁月。自已虽心比天高,但不得不面对现实。
我要到现在妻子父母家里时,母亲又想到了那两瓶汾酒。“儿啊!带上吧,不好太寒酸了,不能让人家小瞧了咱孤儿寡母”!
当母亲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子想起了我哥、我的父亲。眼泪都差点掉下来。
“妈,她的家人不喝酒”!我强作微笑状。
"好吧,依你爹的吧,等你们兄弟姐妹都聚齐了的时候再喝"!
母亲哭了.....
由于种种原因,我不能带着老母亲四处漂泊。母亲故士难离,抛不下那幢和父亲一起生活过的旧居。所以,我能做到的。只是每年回去陪母亲过年。
在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都渐渐好起来的时候,也具体记不清是那一年,我年过七旬,从来滴酒不沾的老母亲竟然迷上了喝酒。有次我回去过年陪她老人家喝酒,母亲竟然能喝四两多白酒而不醉!
而且每到年三十,母亲都会把那两瓶汾酒拿出来,放到父亲的遗像前,还要唠叨上几句:小儿子又回来陪我过年了,你不能喝酒了,我现在开始替你喝上了!这两瓶酒我仍然替你保存着,等到那天,孩子们都再回到这个家,人都聚齐了,再喝这两瓶酒。我肯定听你的!等人齐了再喝!
现在我喝过我酒太多了,比汾酒更好的酒也常是我口中“客”,但我总是觉得,父母珍藏的那两瓶汾酒,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喝的酒,因为盛载着的情感太多,太多了!不过,也不知打开这两瓶汾酒的几率有多大?!
|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15 05: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