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616|回复: 2
收起左侧

[临床药学] 鹿角不能当鹿茸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3-12-9 11: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鹿角不能当鹿茸

李京生

  一位老友准备自己泡点药酒喝,拿来“鹿茸片”让我看看质量,这是他的亲戚到外地旅游时买回来送给他的。我看了看这种包装在小塑料袋中的“鹿茸片”,切面是红褐色,但是外表面没有外皮,仔细观察确定是用鹿角片处理后冒充的。

  鹿茸为名贵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善补养精血、益肾壮阳,为温补肾阳中药之首,与人参齐名,合称“参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的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因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故又称“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因表面茸毛灰褐色(灰青色),又称“青毛茸”。梅花鹿和马鹿现在均为人工养殖,夏、秋二季锯取鹿茸,加工后干燥,夏季采收的为“头茬茸”质优,秋季采收的为“二茬茸”,质量不及“头茬茸”。鹿茸性味甘、咸,温,归肾、肝经;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功效;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萎滑精、宫冷不孕、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等症;用量 1~2克,研末冲服或泡药酒服用。

  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厘米,锯口直径4~5厘米,离锯口约1厘米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厘米,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排血茸)或红褐色(血茸),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具两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厘米,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花鹿茸体轻,气微腥,味微咸。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东北马鹿茸)”和“西马鹿茸(西北马鹿茸)”。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厘米,直径约3厘米;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厘米,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厘米;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马鹿茸也按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排血茸”和“血茸”。

  花鹿茸和马鹿茸均以茸形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油润、茸毛细、无骨棱、无骨钉者为佳,习惯认为花鹿茸以“二杠”为优;马鹿茸“单门”、“莲花”优于“三岔”、“四岔”。花鹿茸饮片分为血片(蜡片)和粉片(细砂片)、粗砂片、骨砂片等。血片为鹿茸顶部切的数片,质量最佳,圆形薄片,切面淡黄棕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粉片为花鹿茸的上部切片,圆形片,切面黄白色(排血茸)或红褐色(血茸),外围皮层较厚,中间密布海绵样细孔;粗砂片海绵样气孔稍大,无骨质,外围有皮层;骨砂片为花鹿茸最下端切片,海绵样气孔大,呈纱网样,微显骨质化,外围皮层薄,质较差。马鹿茸片大致与花鹿茸片类似,区别是外围皮层色泽较深,残留茸毛灰褐色,根据加工方法不同也分为排血茸和血茸。

  较常见的造假方法是将鹿角片处理后或不处理直接冒充鹿茸片出售。鹿角片为鹿科动物马鹿或梅花鹿已经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切制的片。鹿角性味咸,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能;用于肾阳不足、阳萎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等症;用量6~15克。鹿角片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卷曲或平坦,中间有蜂窝状小孔,外表面无外皮及残存毛茸,周边灰白色或白色,骨质,质硬。此外,以前出现过的假鹿茸片还有两种情况,均为人工伪造的。一种是厚片,呈类圆形,但厚薄不均,外皮呈灰褐色,有的可见毛茸;切面棕红色、棕紫色或棕褐色,无蜂窝状细孔,偶有圆点;外皮可剥离。另外一种是薄片,呈类圆形薄片,外皮呈暗灰色至土褐色,无蜂窝状细孔,半透明状,有的可见骨块片,易碎。

  (本文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及鉴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1: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识别真假鹿茸
  鹿茸又称斑龙珠,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采收鹿茸一般分为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锯茸即将养殖三年以上的雄鹿,每年可采收1~2次。第一次在清明前后,称为“头茬茸”;第二次立秋前后采收称为“二茬茸”。锯茸时,将鹿赶入夹板中固定,迅速锯下茸角,伤口敷止血药。采收的鹿茸须立即加工,缝口缠绳,入沸水中反复浸烫,拔出茸血晾干,次日再烫数次,风干即可入药。砍茸即将鹿头砍下取茸,此法现己很少使用。

  鹿茸为补益的纯阳之品,性温,味甘咸,入肝、肾经,具有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劳羸瘦、精神疲倦、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寒冷、崩漏、带下等症。由于鹿茸属贵细药材,一些不法药贩,用锯末、胶、色素、动物骨、皮等伪制成鹿茸,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鹿茸

  梅花鹿茸:又称黄毛茸、花茸。也分锯茸和砍茸。梅花鹿锯茸呈圆柱形分枝状,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长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一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有蜂窝状细孔,外围不显骨质化;具两个分枝的,习称“三岔”,大挺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俗称“骨豆”,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砍茸也分二杠、三杠等规格,只是带有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俗称“虎牙”,现多已不用此法,除非老鹿或死鹿才用砍法。

  马鹿茸:亦分锯茸和砍茸,锯茸也分二杠、三杠,但比花茸粗大,分枝较多。具一个侧枝的称“单门”,二个侧枝的称“莲花”,三、四枝的称“三岔“或“四岔”;外皮红棕色或棕褐色,毛粗而稀,锯口外围有骨质,分岔越多,骨质越老,体越重,质较差。

  鹿茸伪制品

  多用锯末、胶、色素制成圆柱状分枝的鹿角形状,外贴其他动物皮制成,有的制成二杠形,有的制成三岔形,外表皮多为灰褐或灰白色,表面有灰白或淡土褐色稀疏被剪成参差不齐的短毛,其间或杂有黑褐色的成撮毛,下部四周或粘附有长约3厘米的毛;“锯口”面呈红褐色或棕褐色胶状,质地紧密,无蜂窝状小孔,用火烧即熔化,发出“吱吱”的响声并冒浓烟,气特异有股胶臭味,久闻令人恶心。还有的用蛋清、色素、骨块和动物皮毛加工成“鹿茸片”,这种伪制品为类圆形薄片,大小不等,外皮暗灰色,切面光滑不细腻,半透明状,无蜂窝状小孔,具光泽,有的可见骨块片;质重,柔韧性差,易碎裂。

  上述伪品根本不具备鹿茸补益精血、祛病疗疾的功效,误用这些伪制品,不仅破费钱财,而且贻误治疗,甚至引发不良后果,故使用时要到正规的大型药店购买,仔细辨别,以防上当受骗。(韩德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12-9 11: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12-9 23: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下,现在假的也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8 0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