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181|回复: 3
收起左侧

刘寄奴传说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3-5 12: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从刘寄奴传说说开去
□ 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
  刘寄奴的传说

  刘寄奴又名金寄奴、乌藤菜、六月雪、九里光等,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是一味常用中药,最早出自唐代苏敬等所著《新修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总结其功能时云:“破血下胀。多服令人下痢(苏恭)。下血止痛,治产后余疾,止金疮血,极效(《别录》)。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大明)。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时珍)”当代医学研究表明,该药可以清暑利湿、活血行瘀、通经止痛,主要用于中暑、头痛、肠炎,以及外用治创伤出血、乳腺炎等。由此可见,刘寄奴确实是一味用途很广的中药。

  殊不知,刘寄奴的发现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据李延寿《南史》卷一《宋本纪上》记载,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后伐荻新洲,见大蛇长数丈,射之,伤。明日复至洲,里闻有杵臼声,往觇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王为刘寄奴所射,合散傅之。帝曰:王神何不杀之?答曰:刘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杀。帝叱之,皆散,仍收药而反。又经客下邳逆旅,会一沙门谓帝曰:江表当乱,安之者,其在君乎。帝先患手创,积年不愈,沙门有一黄药,因留与帝,既而忽亡,帝以黄散傅之,其创一傅而愈。宝其余及所得童子药,每遇金创,傅之并验。”《本草纲目》也有类似记述,只是未载沙门所传黄药,但黄药与所得童子药即后世所谓刘寄奴可以治疗创伤出血、跌打损伤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刘寄奴的发现对我们防治疾病很有价值。

  《南史》所记刘寄奴的来历无疑有附会的成分,似一神话传说,不值得全信,该药材的发明也许另有他因。细细揣摩该传说蕴含的思想意义,其价值更大。如果刘裕不主动问及童子为什么捣药,结果会如何?如果刘裕未收药而返,结果又会如何?答案显而易见:刘寄奴不可能会在古代被发现并成为治疗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的要药。

  处处留心皆学问

  还有不少中药的发现也揭示了这一道理。传说有一面黄肌瘦、病入膏肓的老妇人向华佗求医,华佗无法,要老人另请高明。当华佗再次见到老妇人时,她竟然身体健康、在山上打柴。华佗便仔细询问,探究是何药物使老妇人大病痊愈。他发现老妇人是在4月份的时候经常割一种青草做食物,这青草无意中治好了老妇人的病。华佗经过多次实践,发现这种药草具有清热、去湿和退黄的功能,且药用价值的季节性很强。这便是中药茵陈的发现。还如猴姜的发现,是由于一老人所养小猴不幸跌断了腿,一老猴衔着藤蔓下结着的一个鸡蛋大的块根,嚼烂后吐在伤猴的腿上,不几天,受伤小猴的腿竟痊愈了。老人便按藤蔓的样子,在山上找到了这种药草。因为这藤蔓是老猴献出来的,又因为它的块根辛辣如姜,所以老人便为药草取名“猴姜。”以后,人们因为猴姜能治跌打损伤、骨折等症,又取名为“骨碎补”。针对以上事例,我们不妨再做假设:如果华佗不追问老妇人是何原因痊愈、孙思邈对受伤的白鹤如何疗伤视而不见、养猴老人不“顺藤摸瓜,按照老猴所衔藤蔓去寻找,也许就不会在当时发现茵陈、川芎、骨碎补及其功效,人类就会失去对这些药材的开发利用。

  不仅在中草药的发现上有许多事例说明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在其他领域也有此类故事说明如此道理,如北宋王安石与双喜临门的故事。相传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见一员外家为招亲出了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他对不出下联,便将其记在心中。在考场上,考官出了一个下联请他作答:“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他立马想到了曾记下的员外家招亲的那一联,于是便顺口对上了考官需要的上联,此后又将考官给出的下联对上了员外家的下联。王安石因此既洞房花烛又金榜题名,此之谓双喜临门。试想:如果王安石不是个有心人,对员外家给出的上联漠然视之,估计是难以对出考官给的下联,那么双喜临门也许就不可能了。在此之外,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实例还有不少,如鲁班留心手被茅草拉伤而发明了锯子;牛顿留意树上掉下来的苹果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注意了被沸水冲起的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弗莱明关注到霉菌而发明了青霉素等。

  然而,也有些人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使一些本来极有价值的现象一闪而过,甚至闹出一些笑话:五代时西蜀宫廷画家黄筌画鸟时将鸟的颈和足同时伸展,其实鸟在缩颈时展足、在收足时伸颈,而不是同时伸颈展足;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翘扬着尾巴,实际情况是牛角斗时尾巴夹在两腿之间。黄筌和戴嵩之所以犯如此错误,均因疏于留心观察,这是后人应当引以为鉴的。

  不管什么人、什么领域、做什么事,处处留心对增长学问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从事医药研究的工作者,更应该养成处处留心、细致观察的意识和习惯,以高度的学术敏锐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放过工作中的任何疑问和蛛丝马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医药科研的各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才能发现和发明更多的药物去防治疾病、造福人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3-5 1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处处留心皆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3-5 13: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3-5 14: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5 1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