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321|回复: 3
收起左侧

[药品研发] 老贴转载--新的起点,新的开始——五年注册工作感受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4-6-5 15: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四叶花 于 2015-3-11 10:06 编辑

今天(2010.11.07)是从事药品注册满五年的日子。从最初的生涩到写《三年》时的自信,写《四年》时的憧憬,今天的我在提笔写《五年》时心情复杂。我的第六个年头挑战和机遇并存,我能克服压力和惰性奋力一搏,在第六年时微笑着提笔吗?
年初进入一家500强企业工作,仿佛河伯来到大海,曾经的自信时时受到冲击。以前做的都是仿制药申请,最熟悉的是CMC资料,涉及到临床的只有生物等效性试验。一旦开始接触国际多中心临床申请,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几乎就是一片空白。曾经在问临床部门的同事什么是研究者会时遇到她不可思议的眼神,好像在问怎么连如此基本的常识我都不知道。面对这种情况我尚且能够坦然,因为这在任何一部注册法规和指导原则中都没有,只有在工作中实际接触才会懂得;而当我经常被本部门同事的谈话弄得云里雾里、一件事反反复复问上好几遍还是会有遗漏、穷尽心思写出来的邮件仍被经理改得面目全非时,我不仅怀疑当初是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是否因为过去一点小小的成绩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曾经十分渴望有挑战自己的机会,希望工作再忙一些、难度再高一些,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当机会真的握在手心时我却常常扪心自问: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我会有那样的决心和毅力去做好吗?刚进公司时被这里的文山会海和层出不穷的在线系统搞得筋疲力尽:负责中国注册的我们还要参与国外总部关于二期临床和三期临床的策略讨论。对于一个三期临床试验,剂型有方案 1、2、3……,给药剂量有方案 1、2、3……,对照药有方案1、2、3……,注册策略有方案1、2、3……,而某个最新公布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又可能把之前的方案全部推翻;资料和邮件里充斥着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公司内部创造的缩写,请教一些加入公司多年的同事也得不到答案,只能在公司内网的在线词典上一个个查阅;经常收到不知道哪个部门发来的莫名其妙的邮件,邮件里又有一堆莫明其妙的链接,花上个把小时看完才发现跟自己的项目毫无关系;SOP和OPI更新了一版又一版,其中又附有好些参考文件。仔细看吧,没那个时间和精力。不仔细看吧,又怕日常工作中不慎违反了SOP将来公司内部审计时出问题;小到接收注册资料和上传批件,大到准备说明书和包装标签,都要在各种在线系统里完成。进来不到一年,光是针对业务相关的在线系统的培训就参加了十几次,更别提组织架构、业务准则等公司范围内的培训和考试了。曾经很羡慕大公司有丰富的培训资源,进来以后才发现每天看邮件、回邮件就要花费将近一整天,都没什么时间看申报资料,更别说背景知识了。以前很喜欢逛专业论坛,仪器信息网、SFDATC、丁香园、中国GMP论坛、药学园地……,经常一逛就是几个小时,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唯一常看的也就是Scrip News的业内新闻了。从四月中旬开始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看专业知识,多则一两个小时,少则十分钟(经常也就是十分钟而已),聊胜于无吧。现在的我每天都有被项目推着走的感觉,短期内也不指望再学多少背景知识了,只是想找件事情坚持下去而已。
因了过去一点小小的成绩,总觉得悟性胜于常人;这两年独自去外地旅游,也自栩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而当进入公司后为一件件小事手足无措时,我又饱受打击,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这说明我还是没有认清自己,因此没有建立起足够的自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第二个问题我不关心,第三个问题我有明确的答案(尽管将来会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变化),而第一个问题是我以前自以为认清、其实并没有真正认清的。一方面是因为阅历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潜意识里缺乏拿着探照灯和解剖刀正视自己的勇气。就像女人喜欢化妆一样,总希望镜子里的容颜再美一点,也不管那是不是真正的自己。多希望能像曾国藩那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做不到“写之于册”,还是每天在心里反省一下吧。
一直对自己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引以为傲,而进入新公司后恰恰最受制于这两点。以我原来的工作习惯,为了一个技术上的名词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查阅资料,不弄明白决不罢休。刚进现在的公司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却发现根本行不通——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常常是花了许多时间把自己搞得更加晕头转向还耽误了正事。现在的我只能抓主要矛盾,遇到不懂而又影响不大的事情要么问同事,要么以后有空再说。刚进公司时RDPAC组织会员公司翻译FDA指导原则,我们几个人分到的任务是关于非劣效性临床试验的。其实我从未接触过非劣效性试验,而且已经外包给翻译公司了,我们只是校对一下,可我还是搜了一堆文献和CDE电子刊物来看,又向其他部门的医师和统计师请教数理统计学方面的内容,力求把每个概念弄懂,最后的工作也受到了领导的认可。可这在给我信心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压力,让我觉得我有义务去把每一件哪怕自己原来并不熟悉的工作做好,所以我每一次写邮件和PPT都要左思右想,考虑怎么样才能把话说得周全细致;遇到一些自己不懂而又觉得重要的问题也羞于问人,只是埋头苦干希望自己找出答案;每次跟其他部门的同事或老外开会时更是如履薄冰,生怕人家问到的中国注册方面的问题是我应该知道而又答不上来的;经理离职前我天天想没人带我了怎么办。自己在临床试验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却要参与临床策略的讨论,总觉得还没准备好,怕出岔子,怕拖累项目进度。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就像祥林嫂,总想拉个人诉苦一番。经理也感觉到了我的紧张,在临走之前的1:1 session跟我说:“大家都知道你是junior,没人会指望你做到senior的地步。而且你所在的是一个团队,有什么困难大家都可以帮你,出了问题也都是可以补救的。”父亲也以亲身经历告诉我:“很多你觉得重要的事情,其实人家根本没当一回事,别自己吓自己,放轻松点。”呵呵,我也知道很多事情急也没用,可是“知易行难”,只能慢慢改了。其实我在生活中行事挺大胆的,常常一时冲动想做就做了,在工作中如此紧张还是因为太在意了。二者中和一下就好了。
虽然现在时时感觉到压力和辛苦,可我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这是我想要的:这里有很多培训机会,除了SFDA培训中心组织的常规培训外,还有RDPAC、DIA、药理毒理学会等各种机构发起的培训以及肿瘤年会等学术会议。R&D内部会有information sharing lunch,我们有需要时也可以请医师讲课,还可以参加市场部同事给销售代表的培训;这里也有很好的资源共享平台,每个部门都建有很多数据库。在内网上可以查到任何一个销售我们产品的国家或地区的注册要求,甚至细化到CTD文件中的每一项资料对应当地注册法规要求的哪一项资料,以及在当地注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有宽松的氛围,实行弹性工作制,鼓励多样化,允许犯错。尽管工作压力大(看着周围经理们的工作状态,我就觉得这绝不是我十年之后想要的生活),却是现阶段最符合我需要的。我要克服压力和惰性奋力一搏,将来才不至后悔。
后记:
关于500强:外企不是目标,能有一份适合自己发展需要、能让自己心情愉快的工作才是目标。毕业后先在一家老国企工作了两年零三个月,然后去欧洲一家中小型外企做了四年注册,年初跳槽到现在的公司。如果说刚走出国企时还对500强满怀憧憬,那四年小外企的工作经历和外出旅游的经历已经教会我区分“应该是什么样的”和“其实是什么样的”,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无论是原来的公司还是现在的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既然公司和社会一样是由人组成的,自然不可避免地会有社会上常见的丑恶现象。我来这家公司不是因为它“神圣”,而是因为这里有我需要的东西。同样地,当哪天我觉得别的公司更适合我的需要时,不管那家公司规模是大是小、是国企还是私企,我也会没有犹豫地离开现在的公司,而非贪恋所谓500强的名号耗下去。点出它是500强,是为了说明现在的工作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是“新的开始”。
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都喜欢了解各种杂七杂八的知识,所以出于个人兴趣,培训是我在找工作时很看重的一块。在以前的公司,我只能参加CDE组织的培训,所以很希望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培训资料。而进来以后发现,在日常工作中跟各个部门的同事也能学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就像sdsmliao战友说的:“知识是没有力量的,只有有能力运用知识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你的领导,也不会是面面俱到,只是一块搞的很强罢了。这也是工作需要学习加上合作的原因吧。”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公司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是出于一种珍惜的心态。至于是否在高档写字楼上班、是否有先进的办公系统,这些都是次要的。
而大公司也有局限性。就像pooq说的,连疾病领域都局限了,每个人都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在以前的小外企里,为准备一套申报资料我要做很多事情,包括写立题依据和综述等。为了准确翻译一个专业名词,我会去查很多资料和上网发帖,顺便了解很多仪器和实验知识。而现在资料都是老外写好了再给我们,甚至翻译也都是外包出去的,我们要做的只是校对翻译和加入一些China-specific的东西,碍于时间限制也不可能做得像以前那样细致。跟以前比起来,离资料远了很多。但同时在新的环境、新的领域里你总能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不是吗?
不管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如何,“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面对同一件事,自己的感受未必和别人一样,所以一定要去尝试,而尝试过后也会更清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范围,也更明白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这几年旅游的经历让我深深觉得,目的地的风景不是最重要的。风景看多了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地方的风景都差不多,就像你待过几个500强公司以后觉得大同小异一样。最重要的是在去往风景的路途中经历的那些人、那些事和自己的感受、认识。在旅途中你会收获人情冷暖,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以前认为人有善恶,后来觉得其实除了大慈大悲和大奸大恶之人,普通人无分善恶,善恶只在一念之间,看你能不能激发出他人人性中善的一面罢了。
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我并不认为500强有多神圣,但是既然它能成为500强,必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听别人说500强如何如何始终如隔靴搔痒,听一万次不如亲身经历一次。所以我想对想进500强的朋友说:“不要为了一顶光环而艳羡500强,但如果你想进500强学习,就一定要努力尝试一下,收获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将来才不至后悔。”
关于从做实验转注册:不用埋头于实验室的工作不是只有注册一种。如果想转行做注册,应该是在仔细分析了自己的需要和各个岗位的匹配度之后做出的选择,而非仅仅因为不想做实验。如果你认真考虑以后才做出选择,就不会为暂时的低薪水感到不平,以后面对困难时也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注册工作起点低,要求高,一开始时薪水的确不高,但有过几年工作经验后会比QA和QC高。没有经验不要紧,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的,都是后天学来的。我身边有几个同事都是从QC或生产部门转过来的。注册工作很杂,面试官招聘时不会太计较以前的工作经验,而是看应聘者的潜质。要学会推销自己,把在研发中学到的东西关联到注册上,这样即便没有经验也可以打动面试官。
关于职位:HR面试时问我对将来有什么打算时,我就明确回答她,我的目标是未来3-5年内在专业技能和为人处世方面做到什么程度,而非具体在什么样的职位。如果发展顺利,我希望在第10年时又能达到什么程度,但是未来有很多变数,我也会根据自己的发展做些调整。我从来不认为做到什么职位是很重要的事。同一个职位在不同的公司会有很大的差别,职位并不能说明全部。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别人是通过他/她说的话和做的事来判断,而非通过他/她的职位。能力和职位是“本”和“末”的关系。如果能力够了,做到某个职位是水到渠成的事。与其为职位着急上火,不如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然后享受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当然这跟机遇也有关系,但机遇不是个人能控制的。做好自己能控制的事,对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事不必强求。
关于目标、理想和认识:对于“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种说法,我不完全认同。一个人制定目标之前应该冷静地审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而非仅凭激情。像我们这种层面的普通员工并不了解总裁/总监们一天到晚做些什么,以它为目标过大过空,不如分解成近在眼前、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比如产品经理等。我不想做总裁/总监是因为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也知道做到那个职位需要付出很多。且不说我没那个能力,就是有,也不想牺牲享受生活的时间来作这些付出。本质上我是个享乐主义者,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尽情享受世间的美好,所以有很多兴趣爱好,并且不想为了某个职位而牺牲它们。也许有人会说,做到总监的人也不乏有很多兴趣爱好的。我只能说,我不是那样的牛人。我现在之所以勤奋,是因为经历了几个阶段,我心目中的“享受”已非单纯的吃喝玩乐,也包含一种成就感在里面。
至于理想,我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在大公司学习几年后去一家产品不多的中小型欧美企业做个经理,工作上较为轻松,可以经常逛逛论坛发发帖子、趁着出差和培训的机会休假旅游、在工作之余有足够的闲暇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当我在之前的小外企里做高级专员时,这些小情小调都实现了。我只是觉得那样的工作太过安逸,还是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我的前一任上司在药品注册圈子待了近二十年后转行搞医疗器械去了,一切从零开始,也是想再学些新的东西。我自忖没她那么爱折腾,但是十几年后的事谁也说不准。
我工作以来的三任上司现在都是四十出头,我经常观察她们的状态,寻思这是否是我想要的工作和生活。答案就是以上那些。说句题外话,我的这三任上司都是技术上很强的人,而第二任上司在为人处世上也很强,可以做到既真诚又圆滑。曾经很佩服她的圆润通达、从容不迫,而自从她转做医疗器械后也时常听到她的抱怨和感慨。有一天在街上看到她低着头、沉着脸的样子,我忽然想:也许她并非真的那么从容不迫。我之前会有那样的印象,一是因为我在以我现阶段的情商去度量一个比我年长一轮的人,放大了她的优点;二是因为她已经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待了近十年,很多事情已经驾轻就熟,而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压力时,再从容的人也会有乱了分寸的时候。
有时我深感自己的幼稚,很希望能再成熟一些。而有时我又觉得,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年纪就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年少时做过很多幼稚可笑的事,并且乐此不疲。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的我能有十年之后的情商,我断然不会去做那些事,但想必也少了很多乐趣。就像谈恋爱一样,十三四岁小儿女的痴情娇态在我们成年人眼里是很可笑的,但是谁又能不羡慕那份纯真的美好?而发现自己的幼稚和不足也是成长的乐趣之一。所以,以我三十岁的年纪,我并不妄想能有四十岁的情商。只是多看多想、静心成长罢了。如各位网友所言,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从容。
另外,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螺旋形上升的,所谓“九九归一”。很多时候你觉得想明白了某个道理,而一段时间之后面临新的情况时又会感到茫然和矛盾,也许几年之后还会有新的感悟。高中学物理和生物时深感宇宙的精妙,工作以后也觉得原来很多貌似无关的事物其实是一环扣一环。人生短暂而需要领悟的东西太多太多,顿时有不能长生不老之恨。但后来我觉得,人不仅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大体来说,我在过去的日子里想做的事都做了,该享受的也没错过。用老妈的话来说:“活得值了,哪怕现在死了也不后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又没什么好遗憾的。当然我会继续追求丰富精彩的人生,为了将来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4-6-5 15: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的路,坚定走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6-5 16: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自己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8 16: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想到这句话:“改变”不是“变得和以前不一样”,而是“变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12 2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