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白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弘景曰:白蔹“生衡山山谷,近道处处有之,作屯生”。苏恭曰:白蔹“根似天门冬,一株下有十许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药”。《蜀本草》载:“蔓生、枝端有五叶,所在有之”。苏颁曰:“今江淮及荆、襄、怀、孟、商、齐诸州(今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山东、陕西一带)皆有之。二月生苗,多在林中作蔓,赤茎……。根如鸡卵而长,三五枚同一窠,皮黑肉白”。根据本草描述的白蔹原植物、药材以及产地情况分析,与现在市场商品习用的葡萄科白蔹基本上吻合。 |
原植物 | 白蔹 别名:猫儿卵、山地瓜(辽宁)。
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Mak.葡萄科Vitaceae
[/url] 多年生攀缘藤本,长约1m。地下块根粗壮肉质,长纺锤形或长卵形,深棕色至黑色,常数个聚生。茎多分枝,带淡紫色,卷须与叶对生;叶互生,掌状复叶,长6~10cm,宽7~12cm;小叶3~5片,羽状分裂, 或呈羽缺刻,中间裂片最长,两侧裂片小,叶轴两侧叶片呈狭窄翅状。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常缠绕; 花小,黄绿色;萼片5浅裂,花瓣5,雄蕊5;花盘明显,杯状,边缘稍分裂;子房着生花盘中央,2室,花柱甚短。花期6~7,果期8~9月。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江苏、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宁夏、四川等省区。
|
采制 | 春秋均可采挖,以春采为好,洗净泥土,切成两瓣或四瓣或斜片,晒干。 |
产销 | 白蔹Radix Ampelopsis主产于河南洛阳、许昌、安徽六安、滁县,江西遂川、湖北大悟、教感等地;此外四川、河北、江苏、广西、内蒙古等地亦产,但多自产自销或供应邻近地区。 |
化学成份 | 根含粘质和淀粉。 |
功效 | 味甘,性微寒。有清热解毒、生肌止疼消肿的功能。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烫伤、扭挫伤;外用于痈、疖、蜂窝组织炎、淋巴结炎等。用量3~6g。外用适量,干鲜品均可,将白蔹块根研粉,以沸水搅拌成团,加酒调整。反乌头。 |
药理作用 | 白蔹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临床治疗外科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
性
状
鉴
别
| 
性状鉴别
[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1/PART69/PD02.JPG]块根呈纺锤形, 多纵切成两瓣、四瓣或斜片; 纵切成长4~15cm,直径1~2.5cm。外皮红棕色至深棕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长皮孔, 易层层脱落,脱落处呈淡红棕色。斜切片呈卵圆形,长2.5~5cm,宽2~3cm,切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周边较厚,微翅起或略弯曲。质坚体轻,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兰飞出。气微弱,味甘。
以断面争粉白、粉性足者为佳。
|
显
微
鉴
别
| 根(中部半径约1.5cm)的横切面:木栓层为2~6列木栓细胞,有时脱落。韧皮部射线宽广,韧皮束呈窄条状;形成层呈环。木质部导管稀疏排列,周围有木纤维及木化薄壁细胞。本品薄壁组织中散布有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尚有草酸钙簇晶。

|
伪
品
|  |
伪
品
|  |
伪
品
| 

|
附注 | [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1/PART69/PD03.JPG][/url]同属植物乌头叶葡萄 Ampelopsis aconitifoliaBge.的块根在有些地区也作白蔹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