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993|回复: 6
收起左侧

[原料药] 【转载】药物化学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5-1-13 1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载】药物化学学习心得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
药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靶点,作用与副作用,合成与其在机体内的代谢以及构效关系。
本学期药物化学在学习过程中是以药物作用为分类进行分章节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章: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按照治疗的疾病分类为: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镇痛药和中枢兴奋药,这些药物对中枢神经活动分别起到抑制或兴奋的作用,用于治疗相关的疾病。
1.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可使服用者处于安静或思睡状态,催眠药可引起类似正常的睡眠,这两类药物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通常使用较小剂量时产生镇静作用,较大剂量时产生催眠作用,大剂量时则产生麻醉,抗惊厥作用,统称为镇静催眠药。主要分为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代表药物分别为异戊巴比妥和地西泮。
2. 抗癫痫药物:之前有实验室的师兄介绍了一个网站INTEGLE,平台中有化学药品信息库,收录了很多临床期的药品信息,用起来挺方便的。
癫痫是因为大脑就神经元过度兴奋,产生阵发性放电,所导致的慢性,反复性和突发性的大脑功能障碍,除了在镇静催眠药中使用的异戊巴比妥和地西泮等之外还有例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药物可用于治疗癫痫。
3. 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失常药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类药物。根据药物的主要适应症,抗精神失常药可分为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躁狂症药和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可在不影响意识清醒的条件下,控制兴奋,躁动,幻觉及妄想等症状,主要药物按结构分类可分为:噻吩类,硫杂蒽类,苯二氮卓类,丁酰类,代表药物有:盐酸氯丙嗪,氯氮平,盐酸吗啡,盐酸哌替啶,盐酸美沙酮,咖啡因等。
二.外周神经系统药物:
主要是根据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运动神经纤维都以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以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因此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主要是以结构类似物的竞争抑制为主,按结构分类可分为: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以及组胺受体H1拮抗剂。
1. 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是一类具有与乙酰胆碱相似作用的药物。按其作用环节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胆碱受体阻断药和胆碱受体激动剂,胆碱受体激动药分为M受体激动和N受体激动,但临床主要使用M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有氯贝胆碱。
2.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又称抗胆碱酯酶药,因不与胆碱能受体直接相互作用,属于简介拟胆碱药,其可可逆或不可逆性的结合乙酰胆碱酯酶,使乙酰胆碱的分解受阻。其代表药物有:溴新斯的明。
3.抗胆碱药:
对于因胆碱能神经系统过度兴奋造成的病理状态,可用抗胆碱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胆碱药主要是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受体的相互作用,既胆碱受体拮抗剂,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及胆碱受体亚型选择性的不同,抗胆碱药通常分为M受体拮抗剂,N受体拮抗剂,其代表药物有:硫酸阿托品,溴丙胺太林。
4.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目前临床应用的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药物,包括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主要是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这一环节,或合并其他使用,其代表药物有: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
5.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组胺药物依其作用环节的不同可分为组胺脱羧酶抑制剂,阻断组胺释放的抗组胺药,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在这一节中只讨论了H1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竞争性阻断组胺的H1效应,临床主要用于皮肤黏膜变态反应疾病,代表药物有:马来酸氯苯那敏。
6. 局部麻醉药:
局麻药的化学结构通常包括三个部分:亲酯性芳香环,中间连接功能基,亲水性胺基。中间部分连接芳环和胺基的功能基是酯键时即为脂类,是酰胺键时则为酰胺类,其他结构如胺基醚,胺基酮等,主要代表药物有: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
三.循环系统药物:
细血管系统药物种类繁多,它不仅需要对冠心病,脑卒中或脑栓塞等疾病本身进行药物治疗,而且与这些疾病有关的症状如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衰,心绞痛等以及形成这类疾病的病因,如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也需要用药物治疗,主要分为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1转化酶抑制剂等。
1. β受体阻滞剂:
根据已经应用的各种结构的β受体阻滞剂对这两种受体亚型亲和力的差异,可以将β受体阻滞剂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非典型β受体阻滞剂,其代表药物有:盐酸普萘洛尔。
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是在细胞膜生物通道水平上选择性的阻滞钙离子经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减少钙离子浓度的药物。该类药物早期被称为钙离子拮抗剂,其代表药物有:硝苯地平,盐酸地尔硫卓。
3. 钠钾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与钙通道阻滞剂相同,都为阻滞细胞膜上的钠钾通道,是膜外钠离子,钾离子难以进入细胞,代表药物有:硫酸奎尼丁。
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2受体抑制剂:
若ACE受到抑制,则Ang2合成受阻,内源性Ang2减少,导致血管紧张,血压下降, Ang2可以视为Ang2受体的配体,而Ang2受体阻滞剂,则可阻滞Ang2的生理作用,同时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Ang2受体拮抗剂能有效的降低血压,其代表药物有:卡托普利,氯沙坦。
5. NO供体药物:
NO之所以能获得人们如此的重视,主要有三个原因:①NO作用的广泛性,②NO是 体内第一个发现的气体信使分子,③NO调控剂在新药研究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其代表药物有:硝酸甘油。
6. 强心药:
强心药是指能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能力,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故强心药又可称为正性肌力药,其主要代表药物有:地高辛。
7. 调血脂药:
人体高血脂症主要是VLDL和LDL增多,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维持相对恒定的浓度,是预防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而调酯药可被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药物,其代表药物有:洛伐他汀。
四.消化系统药物:
消化系统的疾病种类多而常见,用药繁杂。根据临床治疗的目的,消化系统药物可分为抗溃疡药,助消化药,止吐药,催吐药,泻药和止泻药,肝病辅助治疗药,胆病辅助治疗药等几大类。
1.抗溃疡药:传统的溃疡治疗方法是用抗酸药,如氢氧化铝,氧化镁等弱碱性无机化合物中和胃酸。该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确切。在近代揭示了胃酸分泌的机制后,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出现了新的抗溃疡药物,代表药物有:西咪替丁,盐酸雷尼替丁,奥美拉唑。
2.止吐药:呕吐是人体的一种本能,但是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能妨碍进食,导致失水,电解质紊乱等,故呕吐也可进行对症治疗。
3.促动力药:促动力药是促使胃肠道内容物向前移动的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胃肠道动力障碍的疾病,如反流症状,反流性食管炎,消化不良,肠梗阻等。
五.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
1.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从化学结构上主要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及吡唑酮类。这三类化合物的解热镇痛作用的发现都比较早,临床上应用的时间均较久。水杨酸类因其副作用较低,应用广泛。苯胺类及吡唑酮类由于毒副作用大,应用不如水杨酸类广泛,有些品种已经在临床上停止使用,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
2.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起始于19世纪末水杨酸钠的使用,阿司匹林一直作为抗炎药物 在临床上使用。从20世纪40年代起抗炎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得到迅速的发展,代表药物有:羟布宗,吲哚美辛,布洛芬,吡罗昔康。
六.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物按作用靶点可以分为:以DNA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如烷化剂和抗代谢物,以有丝分裂过程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如某些天然活性成分。按其作用机制和来源可分为生物烷化剂,抗代谢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有效成分,抗肿瘤金属化合物。
1.生物烷化剂:生物烷化剂也称烷化剂,是抗肿瘤药物中使用的最早,非常重要的一类药物。而这类 药物在体内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进行亲电反应共价结合,使其丧失活性或使DNA分子发生断裂,其代表药物有:盐酸氮芥,环磷酰胺,顺铂。
2.抗代谢药物:抗代谢药物通过抑制DNA合成所需的叶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途径,从而抑制 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复制所必须的代谢途径,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其代表药物有:氟尿嘧啶。
七.抗生素: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此生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体外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货,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上,多数抗生素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除了抗感染外,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和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 1.β-内酰胺抗生素: β-内酰胺抗生素是指分子中含有四元的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分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和头孢类抗生素。β-内酰胺环是该类抗生素发挥生物活性的必须基团,在和细菌作用时,β-内酰胺环开环与细菌发生酰化作用,抑制细菌的生长。而同时由于β-内酰胺是由四个原子组成,环的张力较大,使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发生开环导致失活,代表药物有:青霉素钠,头孢,阿莫西林等。
八.化学治疗药物:
1.喹诺酮类抗菌药:从化学结构上分类,它们可分为①萘啶酸类,②增林羧酸类,③吡啶并嘧啶羧酸类,④喹啉羧酸类,其代表药物有:吡哌酸,诺氟沙星。
2.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了控制。这类药物的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了一条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对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代表药物有:磺胺嘧啶,甲氧苄啶。
3.抗病毒药物:因为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系统,必须依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某些病毒又极易变异。理想的抗病毒药物应能有效的干扰病毒的复制,又不影响正常细胞代谢,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种抗病毒药物可达到此目的。许多抗病毒药物在达到治疗剂量时对人体亦产生毒性,其代表药物有:盐酸金刚烷胺,利巴韦林,齐多夫定,阿昔洛韦。
九.激素:
激素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在人体内以发现的激素种类很多,但它们中许多尚不能成为药物,在结构尚未阐明之前,经常把它们称为活性因子,只有那些性质相对稳定,有治疗价值且能工业生产的才有可能成为激素药物。
1.甾体激素:甾体激素是一类四环酯化合物,具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按其药理作用,可分为性激素及皮质激素,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雌甾烷,雄甾烷及孕甾烷三大类,甾体激素是在研究哺乳动物内分泌系统时发现的内源性物质,在维持生命,调节性功能,对机体发育,免疫调节,皮肤疾病治疗及生育控制方面等,具有极重要的医药价值,其代表药物有:雌二醇,丙酸睾酮,醋酸甲羟孕酮,氢化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
学习过程中虽然对各种类型的药物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却对新药设计与开发的内容知之甚少,而且对于各种药物在市场上的商业价值以及走向等都鲜有提及,希望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这些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13 12: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希望今年能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13 14: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少,不用记化学式什么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13 14: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1-13 17: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1-13 17: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13 18: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22 19: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