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 仿制药与原研质量仍存在差异,国内仿制药质量提升迫在眉睫。 国产仿制药与进口原研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参比制剂研究不充分甚至没有研究,仿制药生产一直被“只仿药,不仿工艺、流程及晶型”难题困扰,虽然掌握原研药的化学成分、原料药、辅料等信息,但是对于原研药通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特制工艺、质量控制流程,以及化合物晶型等关键技术节点研究不充分。并且参照的仿制药标准不完整、规范,没有选择原研制剂作为参比制剂,有些甚至是依照其他仿制药的标准来生产的,不可避免的与原研药在安全性、有效性上差距巨大。 2、 仿制药产品批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开发阶段没有充分的进行处方和工艺参数设计,对处方工艺研究不深入,加上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可控的原辅料和落后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造成产品差异性大。 3、 有关物质的控制水平低,早期研发的产品对总杂要求低,对单个杂质未作出要求,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4、 体外溶出度未作充分研究,2007年之前只对溶出度有要求,没有进行溶出曲线的对比,很难保证药效,2007年之后才对溶出曲线对比提出要求,但也只是一部分产品。 5、 生物等效性合格标准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2007年之前生物等效性试验不规范,参比制剂库空白,试验标准不严谨,等效性难以保证,2007年之后对生物等效性试验要求区域严格,对药学动力学指标要求低。 综上所述,目前很多市售仿制药产品质量偏低占居中国仿制药的主流地位,针对这些已上市产品公司主动进行一致性评价,对不合理的处方工艺进行重新研究,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仿制药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仿制药要替代原研药必须提升质量,先进企业自主提升的意愿和行动明显,近几年国内的仿制药水平随着监管法规与国际接轨、制剂水平和生产设备技术的发展,医药企业已经具备提升仿制药质量的能力,产品的开发理念和国外仿制药开发理念基本一致,将药品质量、安全、有效作为仿制药开发的目标,如正大天晴、华海、恒瑞等生产企业。 1.仿制药开发理念理念与国际接轨 参比制剂的选择,参照橙皮书标记RLD的药品作为参比制剂,进行质量对比研究,且必须与参比制剂质量一致,对于固体制剂按照BCS分类进行体外溶出曲线的对比研究,保证相似性。 原辅料供应商的选择,对原料(API)进行关键物料属性(CMA)的研究,结合产品的剂型、用药途径和参比制剂的研究结果,确定API的CMA,建立内控标准,保证质量的均一性和重现性;辅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造成批次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国内药辅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药品的开发需求,所以在辅料供应商选择上主要考虑具有DMF号的进口药用辅料。 质量标准研究与制定,原辅料和成品质量标准开发研究和制定依据,参照各国药典进行企业内控,特别是有关物质的研究,按照ICHQ3的要求,进行科学论证,并结合产品的稳定性研究,参照原研制剂的控制标准进行内控。 运用QBD理念(质量源于设计)进行设计空间研究,进行仿制药的开发,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影响药品关键属性(QTPP)的配方和工艺参数,通过风险评估和DOE等方式来最终确定药品在配方和工艺上合适的设计空间,以保证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批间一致性。 体外溶出曲线的对比,产品经过处方和工艺的设计进行中试放大摸索,确定处方和工艺参数,进行体外溶出曲线的对比研究,确保与参比制剂一致。 生物等效性试验(BE)参照国际标准,选择中试放大生产批次进行预BE的研究,结合产品的设计空间和预BE的数据,评估处方工艺的可行性,实施正式的BE研究,保证生物等效性与参比制剂一致。 2. 商业化生产的过程控制不容忽视 商业化生产阶段,生产设备直接影响批次产品的差异,并且设备必须与开发阶段处方工艺进行匹配,传统的生产工艺将被先进的生产工艺所取代,自动化操作取代人工操作,使得生产过程更可控。 3. 持续的质量状态需要好的质量意识 产品上市生产阶段,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和日常监管能切实维护患者的安全和疗效,质量管理和员工质量意识需要加强,上市后产品质量管理参照ICHQ10的理念,运用风险评估和贯穿产品质量的知识管理,将患者的安全和疗效作为风险评估的前提,使产品质量持续改进。 二、 现阶段严格和灵活的监管,促进仿制药质量加速提升 当然对于大部分企业制剂水平和质量意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仿制药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为提升国民医疗保健水平,促进医疗产业良性发展,应该加强药品质量的评审,通过GMP监管,保证每一片药片的质量都应该是一样的,能够通过合理的质量评价手段和审评机制,突出先进的生产企业的优势,避免与参差不齐质量、安全、疗效的的仿制药,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严重阻碍提升仿制药质量的积极性。将安全、质量和疗效的放在首要地位,优质产品应该有“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