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3148|回复: 9
收起左侧

[蒲园轶事] 【瞎想】何不强推“使用稳定性”

[复制链接]
药生
发表于 2015-10-12 14: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仲夏秋夜云 于 2015-10-12 14:36 编辑

【瞎想】何不强推“使用稳定性”


昨夜和朋友们讨论一致性评价的目的,需求。毫无意外的,很多人提到了所谓的“安全无效”。多数人认为,要求仿制药达到和原研药相似的药效是目的之一,这是为了患者考虑。药物安全有效,这是患者对于药品的最基本需求。朋友走后,小妖独酌,突然想到一件事:何不强推使用稳定性呢?思考的问题有以下四条:
1、仿制药的质量标准低吗?
2、安全低效仅体现于仿制药吗?
3、质量标准能不能反应安全性和有效性?
4、什么是对患者的有效?
5、我们做的长期稳定性数据真的有临床意义吗?


仅仅从药典标准上来说,我从来不觉得国产的药品标准就比原研药低,甚至是更高。当年一句质量不低于原研,很快演化成质量标准不低于上市产品,很多产品存在莫名其妙的检测项目,变成了过度研发,控制一些原研药未控制的微量杂质,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检定项目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质量不低于。关于安全无效,仅仅是目前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对象吗?目前的对象是2007年前上市的,仿制药,基药。其实很多当时为了规避专利进行的晶型变化、剂型变化、酸碱根变化,已经让仿制药变得并不完全仿制。痛点,一定有,为什么不少产品在有效期内,而使用的时候已经无效了?什么是对患者的有效?那就是在有效期内吃完最后一颗药,那颗药还是符合质量标准的。


有人说,质量标准不能代表它就安全、有效。那我就要说一个前提,一个合格的质量标准,他选定的检定项目应该是能够体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如果一个质量标准制定出来,挑选的检定项目无法体现产品批次之间质量,无法反应出产品的指针性特征,那么这个质量标准本身就不合格,它并不符合质量标准需要具备的要素。


我不想去怀疑质量标准,毕竟这是最快,最公开,最能让外界获知信息的途径。当然了,按照众多朋友的意见,应该还需要考察工艺、原辅料供应商、原辅料包材工艺等等……可这些真的是有点难。作为消费者,我至少希望,我使用的最后一颗药是符合质量标准的,仅此而已。


这里说一句,我知道放行标准不代表全部质量研究内容,所以我这里说的质量标准,也许用质量考察标准更为合适。毕竟,稳定性研究作为临床前研究的一部分,在产品研发阶段早就介入了。也许质量考察标准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的稳定性考察方式。


蒲友们都很清楚我们的稳定性是怎么做的。我们有稳定性的相关指导原则,但我们偏偏就鲜少有企业进行使用稳定性的考察。药品的质量,最后是在使用过程中被体现的。某些超说明说的用法,比如说粉碎、掰开等等当然不在考量范围之内,但是符合使用习惯的因素,是否应该进入研发的质量控制范围内呢?


比如说治疗哮喘、心脏病突发的药物,此类药物就使用习惯来说都是随身替代的。你弄一个“4-8℃”的贮存条件,确实有违使用习惯。即便是“阴凉库”,在使用过程中也无法做到。以硝酸甘油为例,我曾经呼吁过对这个救命品种进行“使用稳定性”考察。一瓶硝酸甘油,居然有100片/瓶规格的,核算到每片当然很便宜。但我们有没有做过在贴身环境下,每天打开瓶盖,取出药片,测试最后一片的质量?硝酸甘油不稳定,易挥发,有多少人在使用尚在有效期内的该产品,发现“无效”?这个时候的无效,是要人命的,不是可忽略的风险。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就目前的指导原则规定,我们在稳定性考察箱内,恒温恒湿,不开封,没有气体交换的情况下,很多产品确实可以达到有效期内都合格,那么模拟使用条件呢?到底还能不能合格?对患者来说,他的使用环境是什么?是恒温恒湿不开封吗?有人说,那我们有挑战实验啊,有加速啊。挑战和加速,只是一个预示、推论基础以及应对突发偏差的数据基础。仅就硝酸甘油为例,即便是加速挑战,密封和定期打开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果绝对不同。


有人问,那么仿制药进行了使用稳定性考察,发现确实和原研药存在差异,怎么办?小妖只能叹口气。差异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要解决问题啊。我真心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一直固执地认为,稳定性数据必须要和原研药做到一样,甚至更好。从科学和患者风险的角度,你就承认自己的产品降解得比较快,原研药有效期24个月,你定18个月不行吗?有人说确实不行,因为CDE不会批的。所以很多人固执地要做到24个月有效。确实,和原研不一致,代表着有些差异,有些杂质、不确定因素也许没有考察到,稳定性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产品内在质量的变化趋势,折射出产品内在质量的问题。所以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是否对其中的差异原因进行了评估。比如说,你是否忽视了仿制药中的一个杂质,也许就是这个杂质导致稳定性结果不一致的,如果经过评估,确实没有引入新的不安全杂质,只是降解相对较快,那么有效期定得短一点又如何呢?只要你真能做到有效期内的最后一颗药是符合质量标准的,已经是患者大幸。


目前,我们并没有强制要求进行使用稳定性的考察,注册管理办法中对稳定性的数据要求主要是加速、长期、挑战。有些企业会根据品种的特殊性增加一些冻融、低温循环或者压力测试等等,但更多的企业保持着“没有强制要求就不做”的原则,递交着大把稳定性合格的数据。


目前,硝酸甘油片,100片/瓶的售价仅3元左右。折合到每片,售价低到惊人,惊人到让人觉得害怕。但如果只能打开三次,之后剩下的药片都失效了,那么它就忽悠了一条人命!从医疗成本上来说,它真的不见得就比独立包装的25片/盒的药片便宜。如果你无法保证最后一片在有效期内合格,何不进行单独包装?售价确实会高,但我更希望那些明知道使用过程中会无效的包装、处方由监管部门强制剔出市场。媒体可以说低价药消失了,买不到了,摇旗呐喊骂药企没良心。我们也可以义正言辞地说,时代是在进步的,命重要还是钱重要?如果瓶子里的最后一片药无法合格,那么这样的低价药是伪低价,它卖的根本就不是整瓶药,而是其中的几片罢了。这样算下来,真的不便宜,而且存在强大的欺骗性,风险极高。


也许使用稳定性的数据,才是更贴合临床使用效果的。我始终不觉得现在的质量标准太低,而是我们为了达到质量标准的合格,而违背科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为了合格而合格。如果那是一个合格的质量标准,如果瓶子里的最后一片药,在有效期的最后一天符合质量标准,那为什么不认定它就是安全有效的呢?如果不是,那么就需要变更质量标准,那不仅仅针对仿制药,而是整个品种,一视同仁。
使用稳定性.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12 14: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最近发帖都是“瞎想”。“安全第一,有效第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10-12 14: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利乐包装的牛奶,保质期7天,开启后1天内使用完毕。

点评

是,一次性把一百片都吃了,饱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12 14: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2 14: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茶. 发表于 2015-10-12 14:41
类似利乐包装的牛奶,保质期7天,开启后1天内使用完毕。

是,一次性把一百片都吃了,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12 14: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的医疗模式导致,药品的使用稳定性数据掌握在医生手里,然而,医院的盈利模式导致了,现在的医生也不太清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5-10-12 16: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其实还是理念与现实的冲突……至少不是一朝一夕能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5-10-12 21: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小妖说的问题,早就有人在研究了,如果我记得没错,在仿制药研发手册中,其中有条就是对于包装研究中,选取合适包装形式中,就有类似的项目。
国内的产品,说实在的,服务于终端的想法和理念,还只体现在理念中,并没有深入到骨髓中。今天和几个外企的朋友讨论问题,国内还立足于法规需求,而外企会更多的看重终端和科学性的要求,我们把合规当初最高要求,而别人把合格当成最低要求,这就是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13 07: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的药企都发展了很多年,而不像中国,没有那么久的历史,没有那么雄厚的资本,必然退而求其次选择合规而不是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13 09: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稳定性太难做了吧,不确定性太大,不同地区,温湿度等条件都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2-10-20 13: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太好了,遗憾的是我才看到这个帖子,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10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