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901|回复: 8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学贯中西方可用得中西药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17-10-17 07: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言】2017年09月23日(秋分),本来应该是秋风送爽时令,但此时用“多事之秋”来形容恐怕更恰如其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红花注射液和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喜炎平注射液质量问题的通告(2017年第153号)”将中药注射剂又推到了波峰、浪尖。




从这一天开始,随之而来的废除中医中药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不断约稿发声的电话不绝于耳。对这些约稿,我总是推脱:“再等等,让他们先说,我在等一个人的发声”。现在,终于可以开笔了,因为我等的这个人终于发声了,此人姓方(本文称之为方先生)。


我特别关注两个姓方的人,一个就是生于台湾花莲县的“词圣”方文山。我特别喜欢他的诗词,读起来非常古雅又不失现代,总有些曲水流觞的意境。他的经典话语我记忆犹新:难道在你狭隘且偏激的眼中,流行歌手就不是一项职业?就只有电子商务才是工作?


另一位就是生于福建云霄县方先生,今天我终于在曲径通幽的尽头,听到了他的发声:中药注射液的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暴露出来的。这是2009年“陕西某某某注射液”事件时我回答《名牌时报》记者的采访,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啥改变。


很多人不喜欢这位方先生,也许因为不喜欢他的人太多了,目前他行踪不定,总是偶尔在媒体、报刊说一两句。他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伪科学打假代言人”,他的观点我总是很关注。


记得有一次我和他的观点追随者在蒲公英论坛里辩论,中药,是不是药?是不是西药才能被称作“药”?当时我就提出几个问题:


1、古代也好,现代也好;中国也好,外国也好;甚至说科学自称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好,谁能指导用药?谁能决定用药?

2、如果说“药”是用来治病的,那么营养不良算不算“病”?用于改善或者根除营养不良的瘦肉、米饭、披萨饼、汉堡包、红糖、蔗糖......是药?还是“食品”?

3、如果纯化的物质制成的药品就是西药,用中国地产动植物、矿物生产的“药(暂且称之为药,因为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安慰剂)”就是中药的话,用精制纯化的蔗糖制备的“西药”恐怕应该叫做“印度药”。

4、按照目前国际惯例,中国药品已经分类成“处方药、非处方药(还有更细的分类)”,那么药物不良反应,或者说中药不良反应,亦或直截了当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是谁的责任呢?

5、如果说,中国药物滥用是企业不良推销的行为,那么按照国际惯例的“道德、正义”以及“相对小众的儒家”观点,谁是始作俑者?

6、很多人为西方马首是瞻,那么西方的历史你们读过么?

当然,方先生恐怕不屑我这些问题,不过由于媒体的报道,我们“自问自答”的方式来看看方先生的发声。


1、“某某某注射液”事件,您认为不完全是厂家的责任是吗?


我认为首先是医院和医生的责任。某某某注射液在国内被普遍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而其实新生儿黄疸基本上都是生理性的,是新生儿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多数都不必治疗就会逐渐消退,少数需要治疗一般也采用行之有效的光疗,而不是用药物。新生儿身体机能各方面都不完善,应该尽量避免用药物,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某某某注射液能够“退黄”,即使能“退黄”也没有必要用。所以这是医院、医生为了创收而用了不该用的药,出了问题就更不应该了。以前就有不少某某某注射液能导致不良反应乃至死亡的报道,将它用在新生儿身上是很不负责任的。


2、您认为中药是否适合做成注射剂型?是否适合临床使用?


中药完全不适合做成注射剂型,特别是不适合用于静脉注射。这是因为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而且不明确,做成注射剂是直接进入到血液中的,就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是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出现过敏反应,乃至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而死亡。中药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的报道在专业期刊上是屡见不鲜的。虽然有严重副作用的药物在必要时是可以使用的,但是目前并没有哪一种病非要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不可,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病例都是或者有更安全可靠的药物可以替代,或者是不需要使用药物可自愈的。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完全没有必要。


我只想说:方先生,“安全、有效”是现在全球的共识。您说的“安全可靠”是否就是“安全有效”呢?“可靠”指的是“一分钱一分货”?另外,是否可以替代是临床医生说的,他们有行医资格,恐怕在科学的西方也是医生决定是否可以替代,用什么替代。


3、您认为中药是否有前途呢?(有一种说法,中药是中国制药产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项目)


中药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医疗经验的结果,里面会有一些有价值的成分值得开发、利用。但是不应夸大这一价值。这是因为传统的经验虽然有时有效,但也很有限,包含着许多以讹传讹的内容,需要用科学方法进行检验,去伪存真。但是中药品种太多,成分又非常复杂,检验的工作量太大,要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很不容易。几十年来国内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中药的有效成分,真正获得国际公认的只有青蒿素一种,由此也可看出这一工作的难度,所以我并不看好其前途。中药不接受科学检验,就不可能做为药物进军国际市场。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都是做为保健食品、而不是药物的,其医疗价值并没有被承认。


我想补充的是:您说的青蒿.......似乎您自己发过文章,认为“因为有了青蒿素的知名度,反向的将能提取青蒿素的青蒿追认为是中药。历史上的青蒿,并不是现在含有青蒿素的青蒿”。是不是因为原产自中国,所以就可以都成为“中药”?那么藏红花、秦蓉,显然不是原产自中国,更说明了“中华民族博大胸怀,不排外;学会就用”。


再有,似乎造成数量惊人的海豹儿事件的西药,又上市了。只不过用于另外一种“病”。按照您的思路,研究这么困难、历时这么长花费这么高、曾经危害这么大的“某西药”,早就应该偃旗息鼓、无地自容了。


再补充一些西方学者研究的结果,说明“混合物挺好”。


4、您认为中国的中药产业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目前中国中药产业的最大问题是浮夸虚假特别厉害。一是在成分上造假,厂家对中药的功效其实也没有信心,所以就来一招“药效不够西药凑”,在中药中添加西药成分,目前市场上中成药中的感冒药、壮阳药、降血糖药、安神药、皮肤药、治男性型脱发药等等几乎全都添加了有效的西药成分,实际起作用的是廉价的西药,却打着中成药的招牌卖高价,而且添加的西药有的是已被淘汰的副作用很大的西药。二是隐瞒副作用,以“中药无副作用”来欺骗患者。以前中药说明书中都不写副作用,现在要求写了,又都写上“副作用尚不明确”,其实许多中药的副作用、甚至严重的副作用,都是已经知道的。三是大做虚假广告。媒体上药物虚假广告泛滥,绝大部分都是中药。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在于管理部门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我想补充的是:西药很廉价? 您这么说不亏心么?西药的合成对全地球的污染、祸害,谁来买单?中药已经根据国际组织要求,禁用了濒危物种,就算对自然的影响,恐怕也是种植造成水土流失吧,这对于化学成分的毒害,哪个更呢?发达国家自己不合成,都转移到相对落后国家,这是司马昭之心么?


5、请您介绍西方发达国家,药品上市需要哪些必要程序?我们的中药上市审批有漏洞吗?


药品上市前,必须确定其成分,用科学方法做过体外研究、动物实验和三期临床试验,明确其药理、毒理、不良反应、有效性。这是国际通用的程序,我国也早已在形式上采用这些必要程序。问题在于,在实际执行这些程序时,国内很不严格,而且在国内学术腐败和医疗腐败泛滥的大环境下,实验数据、临床数据普遍造假,让人无法相信。对中药上市的审批更不严格,如果是传统中药,按规定就不必经过这些必要程序,无需用科学方法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就可以上市。之所以对传统中药网开一面,是以为传统中药已使用多年,有了长期的经验,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药物是否有效、是否安全,并不是靠经验就能认定的,必须用科学方法才能确定。比如,许多历来被认为无毒的中药,现在都被发现了有严重的副作用,造成了很大的悲剧。


我只想说:如果中药这么祸害人,历史沿革使用的古籍文献这么“大毒草”,请问邻居日本国的汉方药物使用量是多少?他们平均寿命这么高,是因为用了汉方药,还是西方药,还是中西药合用;还是他们用了“大和族药”?


说了这么多;想了这么多,我忽然觉得我们是不是中了“王允、庞统的连环计”?就像某些西方学者:告诉我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新要求可以用来提高质量。最后,你却告诉我“当初你就不应该研究这个,这个研究没前途”。


文末,我需要客观说说国内药品监管部门这些年来做的工作,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尽数,略摘一二!


原文,其实还有一些图文引用,更详细说明,我把他整理上传到了蒲公英论坛,点击“下载”,获得完整全文。


学贯中西方可用得中西药.pdf (467.29 KB, 下载次数: 26)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0-17 08: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说得经典,中药被某些人急于求成、中药西化才得今天的窘迫。成分不单一或不明确的“混合物”中药按照西药注射剂方式,一味做成中药注射剂本来就风险非常大,加上临床使用人员中医药知识欠缺等因素往往造成事故,又被某些人拿来说事,这些人说事的动机是什么,怕担责还是西方是爹等,他们自己很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0-17 08: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透彻,合情合理。
归根结底就是:无良奸商逐利,西方鬼子不义,昏庸砖家胡议,腐败官员贪利,百姓遭殃受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09: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主席讲的文化不自信?对中医中药不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7 09: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文山的东西,不分好赖地堆砌辞藻,匠气重,适合我等普罗大众,好比烤鱼、麻辣香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7-10-17 1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舟子的科普文章经常看看是有好处的。
利益都是利益,资本总是资本,无论披着中药皮,西药皮。但药有没有效,恐怕和以上没有关系。
科学也不是什么高尚的东西,和善不沾边,科学的发展史就伴随着人类的绞肉史,压迫史。但这不能拿来否认科学的真。芥子气能杀人就是能杀人,青霉素能救命就是能救命,和什么东方西方资本文化自信美国梦全没关系。
就我看来,大部分问题后面的评价都跑偏了。比如环保问题是和工业对等的,而不是和工业里的一个分支化学工业/生物工业里的一小块制药一起来讨论的。而廉价和污染又是一体的两个问题,不能因为污染就否认廉价,或者因为廉价就否认污染。至于污染转移到落后国家,这也是在马克思讲的明明白白的事,大国也都这么干,什么全球化什么世贸什么一带一路都是这个意思。论善恶,谁也不比谁善良,只有弱的一方最善良。
大家都站在一个基点上,什么是安全,什么是有效,靠不靠实验说话,靠不靠数据说话,同意了,别分什么中药西药(我看中药基本不行,雷声大,雨点小)。不同意,就搞文化自信,就搞传统,中西医药分立,别揉一个四不像,又是中医用CT又是西医开草药的。
搞不好,那就是蛋糕怎么切的问题。神仙打架,我们看着就好。至少去医院买药,你点明要中药或者西药,医生也就皱下眉头,不会和你吵。
我建议版主也不要把论坛带偏了,这是个制药论坛,我们主要关注GMP等。再这样搞下去,也跟知乎什么的一样了,天天几帮人打架,中医粉,中医黑,中药粉,中药黑,伪中医,真正的中医。来的人啥也学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0-17 13: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feignte 发表于 2017-10-17 10:28
方舟子的科普文章经常看看是有好处的。
利益都是利益,资本总是资本,无论披着中药皮,西药皮。但药有没有 ...

你说得没错,技术是中性的。但是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十年以前,马云在谈云计算和云服务器的时候,马化腾和李彦宏显得不以为然,十年后的今天,阿里云远超腾讯云和百度云,是腾讯和百度当年的技术不行吗?恐怕未必。
而大众排放门告诉我们,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检测数据也可能是有漏洞的。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在质疑大众柴油车的排放检测数据了。
今天质疑中医药的人未必都盼望着中医药消亡,今天粉中医药的人未必代表未来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技术的进步或许可以解决当今和未来碰到的一些问题,但技术应用的极致更需要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反过来,这咱高瞻远瞩又可以进一步推动技术的高速发展。
浦公英作为制药论坛,除了关注技术、关注标准以外,如果能为制药行来或制药相关行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善莫大蔫。个人以为这也正是浦公英存在的终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7-10-17 16: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 有分析 这么 透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10-25 13: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舟子的言论却有偏激。
不过为了百姓的用药安全和有效,有些中药确实应该多做点功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10 1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