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为茜草科多年生蔓生植物,根和根茎入药。茜草又名地血、茹藘、茜、染绯草。茜,绛色,其根表面红棕色,断面紫红色,可以染绯,因名染绯草。茜根是中国古代的红色染料,古人种植茜草,为染色之用。《史记·货殖列传》:“若千亩巵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汉代还种植茜草,且价值不菲。《本草图经》:“染绯草,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青翠生刺的茜草长在坡地里,那绯红的茜根如充满气血的经脉,《诗经·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神农本草经》:“茜根:味苦,寒。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名医别录》:“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可以染绛。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搜,一名茜。”
茜根紫赤,其茎缘物中空,似血之行于脉,茎上有刺,叶糙涩而不光,似血之结涩。茜草既有中空之通象,又有碍手之涩象,根赤入血,故能收敛诸脱,止血,治内崩下血;又能活血,治血脉不通之寒湿风痹,踒跌之瘀血。《本草便读》:“长于破血行血。《本经》称其治黄疸,《别录》言其治蛊毒,无不皆因瘀血而成,故又一名血见愁,即此意也。”补中即益气收敛,血止、血脉通畅则身轻。《诸病源候论》:“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余者,入胞则为小便。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涩,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膀胱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则宜补之。”可知补膀胱不足,有两方面意义,一为补血脉、骨髓,二为止胞滑,收敛小便。而补血脉骨髓,又可补中,益精气,轻身。膀胱与尿胞实为二物。
(摘自《神农的百草园——本草思维方法》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步瑞兰著)
配图
图为茜草。叶如车轮,梗叶皆涩,果子有红黑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