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性状观察形成层外在许多药材中都不超过2mm,除去“栓内层”,剩下的真的不宽。倒是部分伪品的韧皮部要比它要宽不少。
3、导管旁有木纤维
横切面上,导管旁的是不是木纤维如何判断?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导管旁有大量的网纹细胞,当如何解释?
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这个标准是80年代起草的,时间太久远了,当时是不是拿错了材料也说不清楚了。只是一版接着一版错到如今,真的叫人难以接受。
从观察看来,导管周围木纤维可能是有的,只是在这里出现网纹细胞十分少见,这个理应成为比纤维重要的鉴别特征,为什么当时就没有看到?是不是拿的材料有问题?也许在不用追究了,只希望能够引起重视,承认错误,赶快改过来吧。 药典珠子参的分泌道直径有500μm?
1、药典珠子参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稍窄,有分泌道,呈圆形或长圆形,直径32~500μm,周围分泌细胞5~18个。韧皮部分泌道较小。形成层断续可见。木质部导管呈放射状或“V”字形排列;导管类多角形,直径约至76μm;射线宽广。中央有髓。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这个标准有如下问题——
1、“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
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木栓细胞明显不止这么多,在约十层木栓细胞之外还有残留的木栓细胞,且颜色明显较内部的木栓细胞更深,呈黄色或黄棕色。这具有很好的鉴别特征。看起来专家起草是用的也是石蜡切片
所以外层的木栓层常常因为脱落了就看不见了,而木双层的颜色也常常因为被染色而看不见。
2、“分泌道……,直径32~500μm”
500μm!注意了,还是“直径”!!
这样的树脂道能有多大?——0.5毫米的一个洞洞在横断面上肉眼应该能看得清清楚楚。珠子参有这样的树脂道吗?更为丢人的是这已经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儿,“分泌道直径500μm”,这明显不合常理。
药典吴茱萸标准篡改徐老先生的红宝书
1、药典吴茱萸
【鉴别】(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细胞,长140~350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细胞。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
1、非腺毛2~6细胞——
徐先生的文章是
其实,按照药典起草的原则,石细胞这一条根本就不应该收入药典。也许当年的起草人是抄许先生的文章时并没有理解徐先生的文章。或者是起草者收集的样品就是“开花”的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