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
UID1009257
帖子
主题
积分72
注册时间2025-2-25
最后登录1970-1-1
听众
性别保密
|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zhangjun1 于 2025-9-17 15:15 编辑
一、先说关键点(归一化法与“准确度”的关系)
面积归一化法默认各峰响应因子相同(RRF≈1),用各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含量(不含溶剂/系统峰)。
因此,准确度验证的核心不只是“回收率”,更重要的是要:
证明**主要已知杂质的相对响应因子(RRF)**与主成分接近、在可接受范围内;
通过加标回收或配比混合物(重配比),验证“理论百分比”与“实测归一化百分比”的一致性。
如果某些已知杂质的 RRF 与 1 偏差较大(如超出 0.8–1.2),就不适合用纯面积归一化法,应引入 RRF 修正或外标法。
二、准确度验证的适用范围与层级
验证范围(Range):从报告阈值(Reporting Threshold)到规定限度(Specification Limit)的 120–150%。
例:限度为 0.10%(w/w),可在 0.05%、0.10%、0.15%(或 0.12%) 这 3 个梯度做准确度。
对象:
已知/有对照品的杂质:逐一评估。
无对照品的未知杂质:可用代表性杂质或应力降解样品进行“总有关物质”的回收/质量平衡(mass balance)佐证准确度。
三、前提工作:RRF 的确认(强烈建议)
制备对照:分别配制主成分(API)与每个已知杂质的标准溶液(相近浓度)。
测峰面积:在相同进样量下测得 A(API)、A(Imp i)。
计算 RRF:
R
R
F
𝑖
=
(
𝐴
I
m
p
𝑖
/
𝐶
I
m
p
𝑖
)
(
𝐴
A
P
I
/
𝐶
A
P
I
)
RRF
i
​
=
(A
API
​
/C
API
​
)
(A
Impi
​
/C
Impi
​
)
​
判定:RRF_i 在 0.8–1.2(±20%) 以内通常可接受(企业可自定更严格标准,如 0.9–1.1)。
若不满足,归一化法将带来系统偏差:要么把该杂质从归一化法中排除,改用 RRF 修正或外标定量;要么在 COA 中声明方法学限制。
小结:RRF 符合要求后,再做下面的“准确度”才有意义;否则“回收率”好也可能是偶然抵消的结果。
四、准确度的两种做法(任选其一,或两者结合)
A. 加标回收法(Spiking Recovery) —— 最常用
场景:拿到杂质对照品的情况。
步骤
基质选择:优选样品溶液(含主成分、真实基质),或空白基质/安慰剂+API模拟样品。
加标水平(对每个已知杂质):
低:≈ 报告阈值(如 0.05%)
中:= 规限(如 0.10%)
高:= 规限的 150%(如 0.15%)
每一水平至少 3 份平行。
进样并用面积归一化得到每个杂质的归一化百分比:
%
𝐴
𝑖
=
𝐴
𝑖
∑
𝐴
(主峰+杂质峰)
×
100
%A
i
​
=
∑A
(主峰+杂质峰)
​
A
i
​
​
×100
理论值的确定
如果 RRF≈1(已确认),理论“归一化百分比”≈ 加标质量百分比(w/w)(因总量≈100%,误差可忽略)。
若有微小差异,可按下式更严谨换算:
%
𝐴
𝑖
,
t
h
e
o
≈
𝐶
𝑖
⋅
R
R
F
𝑖
𝐶
A
P
I
⋅
R
R
F
A
P
I
+
∑
𝐶
𝑘
⋅
R
R
F
𝑘
×
100
%A
i,theo
​
≈
C
API
​
⋅RRF
API
​
+∑C
k
​
⋅RRF
k
​
C
i
​
⋅RRF
i
​
​
×100
其中 API 的 RRF 取 1。
计算回收率与偏差:
R
e
c
o
v
e
r
y
(
%
)
=
%
𝐴
𝑖
,
f
o
u
n
d
%
𝐴
𝑖
,
t
h
e
o
×
100
Recovery(%)=
%A
i,theo
​
%A
i,found
​
​
×100
并计算每一水平的平均值、RSD。
判定建议
回收率:一般 80–120% 可接受;对报告阈值附近可放宽到 70–130%(依据企业 SOP/药典条款)。
精密度(RSD):每一水平 ≤15%(报告阈值附近可稍放宽),或满足企业内控。
线性/一致性:三水平回收率随水平不应出现系统性漂移(趋势检验)。
B. 重配比法(Gravimetric Blend / Composition Check)
场景:对照品有限或想一次验证“总有关物质”的整体准确度。
思路:以称量配比方式,制备 API + 若干已知杂质 的“人工样品”,让各杂质在目标范围值附近(如:0.05%、0.10%、0.15%……);用归一化法测得各杂质的 %Area,并与理论配比(按 RRF 修正后的理论归一化百分比)比较。
步骤
按目标配比(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精密称量混合(注意含量换算、纯度校正、水分/残溶修正)。
上机测定,得每一杂质的归一化 %Area。
计算“相对误差(RE%)”:
R
E
(
%
)
=
%
𝐴
𝑖
,
f
o
u
n
d
−
%
𝐴
𝑖
,
t
h
e
o
%
𝐴
𝑖
,
t
h
e
o
×
100
RE(%)=
%A
i,theo
​
%A
i,found
​
−%A
i,theo
​
​
×100
判定:各点 RE% 在 ±20%(或企业标准)内;均值接近 0,无显著系统偏倚。
补充:
如果某些未知降解产物将来可能出现,可在应力降解样品中检查“质量平衡”:
\text{主成分减少(%)} \approx \text{杂质总峰面积(%)}
在质量平衡 90–110% 的范围常被视作支持“总有关物质”准确性的旁证(不替代已知杂质的准确度验证)。
五、样品与系统的注意事项(归一化法特有)
排除不应计入的峰:溶剂峰、流动相杂峰、系统适用性峰,不计入 ΣA。
基线与积分规则:对小峰、肩峰、拖尾峰要有统一积分规则,并在方法文件中固定;改变阈值/峰宽会直接改变结果。
线性区:确保 API 主峰不饱和、杂质峰在定量限(LOQ)之上且 S/N 合格。
系统适用性(SST):
分离度(Rs)满足要求(通常 Rs≥1.5 对相邻峰)。
理论塔板数、尾峰因子在控。
进样重复性(API、典型杂质)RSD 合规。
专属性/稳定性:稀释液、流动相空白不应产生干扰峰;样品与标准溶液在“分析时长”内稳定(通常 24–48h 内评估)。
六、记录与判定模板(可直接套用)
对象:Imp-A、Imp-B、Imp-C(如无对照品,用代表性杂质/降解样品)
水平:0.05%、0.10%、0.15%(每水平 n=3)
计算:记录每支的 %A_found、%A_theo、Recovery%、RSD%
判定:
Recovery(均值)在 80–120%(报告阈值可 70–130%);
RSD ≤ 15%(或企业内控);
三水平间无系统漂移;
主要已知杂质 RRF 在 0.8–1.2(或采用 RRF 修正/外标);
质量平衡 90–110%(如做了应力样支持“总有关物质”)。
结论写法(示例)
“本方法在 0.05%–0.15% 范围内对 Imp-A/B/C 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8.5%、101.2%、96.8%,RSD≤5.2%;RRF 在 0.93–1.07;应力样质量平衡为 96–103%。判定准确度符合方法学要求,适用于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的有关物质定量。”
七、常见疑问(FAQ)
Q1:没有所有杂质的对照品怎么办?
选 1–2 个“代表性结构”的已知杂质做加标回收 + RRF 评估;
做应力降解(酸、碱、氧化、热、光)取得“总有关物质”的质量平衡证据;
如对关键未知杂质存在响应差异风险,改用 RRF 修正或外标法。
Q2:回收率总是<80%或>120%?
先查 RRF 偏差;
检查是否把不应计入的峰算入总面积;
样品溶剂/稀释度是否导致小峰压低(吸附/溶剂效应);
积分参数是否一致;
必要时对该杂质采用 RRF 修正或剔出归一化,改外标。
Q3:面积归一化能直接用于放行吗?
可,但前提是主要已知杂质 RRF≈1 且准确度/精密度/线性/专属性均合格;否则应采用修正或外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