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言新版《中国药典》即将生效,其中9212非无菌产品不可接受微生物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导原则正成为业界热议焦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Bcc)检查方法也即将实施,但其适用范围仍需基于不可接受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结果。前不久听了一次线上直播,受益良多,但是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部分模糊地带。 本讨论结合国内外公开资料,对评估难点和执行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 1. 评估模糊点不可接受微生物的评估涉及多因素综合判断,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概念界定和执行上的模糊性。以下分点详述关键问题。 1.1 不可接受微生物缺乏标准化清单9212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列举了“常见的不可接受微生物”示例(如制药用水中的Bcc等),但其结尾的一句话特别重要:“报道为不可接受微生物,但具体产品的不可接受微生物应根据产品特点综合分析”。
前言新版《中国药典》即将生效,其中9212非无菌产品不可接受微生物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导原则正成为业界热议焦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Bcc)检查方法也即将实施,但其适用范围仍需基于不可接受微生物的风险评估结果。前不久听了一次线上直播,受益良多,但是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部分模糊地带。 本讨论结合国内外公开资料,对评估难点和执行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 1. 评估模糊点不可接受微生物的评估涉及多因素综合判断,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概念界定和执行上的模糊性。以下分点详述关键问题。 1.1 不可接受微生物缺乏标准化清单9212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列举了“常见的不可接受微生物”示例(如制药用水中的Bcc等),但其结尾的一句话特别重要:“报道为不可接受微生物,但具体产品的不可接受微生物应根据产品特点综合分析”。
然而,这些案例均基于特定条件(如产品类型或污染事件)界定,脱离原背景后可能不再适用。因此,评估需遵循case-by-case原则,对我们熟悉的控制菌检查的“清单式思维”造成了挑战。 1.2 评估要素存在操作难点评估框架包括“微生物自身特性、产品特征、给药途径、用药人群和生产工艺”等要素,但“用药人群”评估尤为模糊。多数非无菌药品说明书中未明确限定使用人群的年龄或健康状态,导致执行困难。 - 特殊人群药物的例外:对于明确针对特殊人群(如免疫缺陷患者)的药物,需进行针对性评估和检测,而不仅仅局限于Bcc。
2. 谁来发现不可接受微生物不可接受微生物的识别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包括生产企业内部监控、监督机构抽样检验及使用端反馈机制。以下分主体阐述发现途径及相关挑战。 生产企业:通过控制菌检查中的疑似菌鉴定
依据《中国药典》1106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生产企业需执行标准流程。若选择性培养基平板出现疑似菌落,需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
微生物计数超标时,若污染菌为单一菌种(如检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表明风险需进一步评估。
监督端:通过国家级抽样检验与探索性研究
监督性抽样(如药品国抽)标准高于企业放行要求,可识别潜在风险。例如,探索性研究对184批次颗粒剂进行大肠埃希菌检测时,发现部分样品污染鲍曼不动杆菌复合菌。鉴于该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需探讨其通过药品摄入导致的感染风险。
小结不会评估不可接受微生物并非仅仅是生产企业的问题,而是系统性问题:“清单式思维”的局限,多主体发现机制存在协调断层(如使用人群界定模糊、监督端与企业端的分工协作等等)。优化需强化动态风险评估框架,整合生产、监督与使用数据,以弥补当前指导原则的实践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