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027|回复: 1
收起左侧

药材黄药子的三特征 注意使用鉴别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3-5-10 12: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黄药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结的功能。用于咳血、吐血、甲状腺肿、痈肿疔疮及蛇虫咬伤等病症。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块茎。黄独属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块茎单生,球形或圆锥形,外皮暗黑色,密生须根。茎圆柱形,长可达数米,绿色或紫色,光滑无毛;叶腋内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形珠芽。叶互生,广心脏卵形,先端尾状,基部宽心形,全缘,叶出脉7~9条,叶柄扭曲,与叶等长或稍短。花单性,雌雄异株,小花多数,黄白色,穗状花序,腋生。蒴果长椭圆形,下垂、有3个膜质的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谷、河岸、路旁或杂林边缘。

       产地与分布 主产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

       鉴别要点 黄药子的特征有三:一是块茎多切成圆片,外皮棕黑色,有多数根痕或残留细根;二是切面黄色,密布众多小点;三是质坚脆,味苦。

       而混伪品鬼灯擎则切面浅红棕色,有多数维管束突点,排列成数层同心环纹,味苦涩;朱砂七切面黄褐色,维管束多数,纵横交错散在排列,断面显淀粉状,味微苦涩。

       名典鉴别 ①宋《开宝本草》:“黄药根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生岭南。”②宋苏颂曰:“秦州黄药原出岭南,今夔、峡、州郡及明、秦、陇山中亦有之,以忠州、万州者为胜。蔓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十月采根。秦州出者红药子,施州谓之赤药,叶似荞麦,枝梗赤色,七月开白花,其根湿时红赤色,曝干即黄,本经有药实根,云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仁。疑即黄药之实,但言叶似杏,其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③明《本草蒙筌》:“黄药根。藤生三四尺茎根与小桑类。万州者紧重,他处者轻虚。十月采根,外科多用。子肉味酸,消瘦甚捷。”④李时珍曰:“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色类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唐苏恭言,药实根其药子,宋苏颂遂以为黄药之实。然今黄药冬枯春生,开碎花无实,苏恭所谓药子,亦不专指黄药。则苏颂所言,亦未可凭信也。”⑤《本草原始》:“黄药皮黑色,多须,每长须处有白眼。”        

       快速鉴别 块茎多切成圆形或类圆形的块片,大小不等,直径3~7cm,厚0.4~1cm。外皮棕黑色,皱折,有许多黄白色圆形的支根痕和未去净的须根。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密布许多黄色小点。质坚脆,断面平坦呈颗粒状。气微,味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3-5-10 14: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6 05: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