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502|回复: 7
收起左侧

[诗词歌赋] 端午诗句欣赏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14-6-2 16: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三大节”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时候的端午节,文人墨客总会吟诗作赋,今天,绿茶就搜集一些端午节的诗句,在此与蒲友们共同品茗。
1.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
端午被恩荣(1)。
细葛含风软,
香罗叠雪轻(2)。
自天题处湿,
当暑著来清(3)。
意内称长短,
终身荷圣情(4)。
【注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 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①【邵注】宫衣,宫人所制之衣。
②贺凯诗:“恩荣雨露濡。”
③【邵注】含风形其软,叠雪形其轻。《汉·高帝纪》颜注:“絺,细葛也。”
④《吴越春秋》《采葛歌》:“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生注】细葛二句,每句三层,湿言其新,清言其凉。
⑤孔稚絺表:“断自天笔。”
⑥《论语》:“当暑袗絺綌。”
⑦称长短,言恰好称意。杜诗第七句中第三字有不拘平仄者。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
【诗译】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2.南歌子·杭州端午
【宋】苏轼
山与歌眉敛,
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忝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北门外五里,得名于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写他们宴会上用的糕点,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一本题作杭州端午,则此指粽子。)琼彝倒玉舟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以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意,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3.屈原塔
【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
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
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
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
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
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
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
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
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
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
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
所以持死节。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4.和端午
【宋】张耒
【作者】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 ):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人
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简析】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5.端午日
【唐】殷尧藩
【作者】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译文】
年轻时 每逢佳节 总爱生出许多情感
现在老了 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在端阳这天 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

只祈望一盏蒲酒 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

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 年年应节而开

可叹在岁月面前 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 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简析】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6-2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首,最后一句,译文是错的

点评

杜甫在心中打量,只觉得这衣服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是不长不短,刚好合适。于是就心想:皇恩浩荡啊!连臣子衣服这样的小事情都安排得这么合适。 这个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 20: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6-2 20: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soul 发表于 2014-6-2 20:02
第一首,最后一句,译文是错的

杜甫在心中打量,只觉得这衣服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是不长不短,刚好合适。于是就心想:皇恩浩荡啊!连臣子衣服这样的小事情都安排得这么合适。
这个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6-2 2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沁人绿茶 发表于 2014-6-2 20:32
杜甫在心中打量,只觉得这衣服简直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是不长不短,刚好合适。于是就心想:皇恩浩荡啊! ...

出淤泥而不染,虽然是宋代才有的,并不代表唐代的时候就没有近似的比喻。

下面的内容是我抄的,但是我觉得写这个的人才是穿越时空。

杜甫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兄长,是一个有着高度家庭责任心的人。在中国古代社会这样一个男权专制的时代,成年男子纳妾、出妻是十分普遍的事,以至于忠贞不渝的爱情往往成为一句空话、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杜甫却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他与他的好友李白的婚姻家庭观念截然不同。李白一辈子结过许多次婚,而杜甫却与妻子杨氏夫人厮守一生,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想念他的妻子。在历代诗人中,作品里出现“妻”字频率最高的很有可能就是杜甫,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当属“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夫妻间关系的融洽可见一斑。他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二尤其能体现他高度的家庭责任感: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为了给家人找食物充饥,杜甫可以不顾自己已是衣不遮体,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手握一柄木铲去山中挖“黄独”这种植物。每个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被诗中渗出的伟大亲情所深深打动。杜甫也曾经面对江面上被密网困住的鱼发出“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的感慨。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诗句,至今仍然时常被我们引来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他最著名的“三吏”“三别”控诉的是残酷的兵役制度和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在《有感》中,他更痛斥“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他爱劳苦大众甚过自己的亲人。在发现“幼子饥已卒”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在为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深自责的同时,他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和边疆的将士担忧。他爱劳苦大众甚过自己。当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能许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愿。在他那些饱含对人民和国家深情的诗句连七岁小儿都能脱口而出的时候,杜甫已然成了忧国忧民的代表。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论的那样,“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黄庭坚题杜甫画像的一句“醉里眉攒万国愁”(《老杜浣花溪图引》)更被后人评为“状尽子美平生矣”。人们甚至忘了杜甫也曾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的青年时代,忘了他也曾时时念叨“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以至于他留给后人的标准形象,就是那位河南巩县杜甫陵园里愁眉苦脸、怜悯地看着天下苍生得让人心情沉重的石雕老人。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入衰败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造成之后百年的大动荡,国家屡屡被推向破亡的风头浪尖,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爱国诗人,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但杜甫与其他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不仅仅在诗作中嗟叹“国将不国”,发出些呻吟,更是立下雄心壮志,渴望驰骋疆场,为复兴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他借戍边将士之口说“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男儿死无时”(《前出塞九首》)他向他的朋友大声疾呼,希望他们能同自己一起“济时肯杀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他更勉励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寄董卿嘉荣十韵》)。杜甫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对后世起到了巨大激励作用。
  在后代,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危难的的时候,杜甫的诗歌就会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食粮。北宋即将亡国的时候,爱国名将宗泽因为朝廷掣肘,没有机会渡过黄河去抵抗金兵,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诗句。指挥中国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东京保卫战”的李纲,在敌军围城的紧要关头,亲笔题写杜诗分赠亲友,以表示自己誓与城亡的决心。最著名的例子是文天祥。他在被蒙古人抓到燕京之后,在监狱里关了三年。三年中,他始终不屈,坚持着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他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本书,首先就是一部杜诗。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甫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首五言绝句,以此作为自己民族气节的一个核心内涵。甚至到了现代,当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成都时,许多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最能表达当时人们的心情。杜甫是一个非常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一生得到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儒”。他被人们称为“诗圣”,这个概念是宋代人首先提出来的,认为他是个“集大成者”。任何一个传统文人都清楚这四个字代表什么,因为这是孟子对孔子的称呼。孟子说,“圣人”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这个称谓可非同一般。但是,杜甫一生都没有奢求自己能成为什么“圣”,他一生为之自豪的是自己的儒生身份。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除了一次是指“侏儒”以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他自称“儒”、“老儒”(“干戈送老儒”,《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甚至用从来都是讽刺意味的“腐儒”二字自况。我们不能否认他的一生中曾经有过对儒家思想的动摇,因为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曾说“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同山中一位儒生朋友一起嗟叹自己的怀抱没有机会实现。但是,杜甫最可贵的就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改变自己思想的核心。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时,他仍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真正符合孔子“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的要求。
  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他不像李白那样看到政坛的黑暗便云游天下不再过问政事。他在各地漂泊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能得到为君王效力的机会。他早年自称“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话说得颇有些骄傲意味。就是这样一个踌躇满志的人,却是一生不得意,最终落得“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成、华两县诸子》)的下场。但是,他的“入世”,更多的是表现在他以平民的身份,以自己的道德为榜样去影响其他人。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少,但大多数都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类型,唯有杜甫以“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的平民身份出现在那张长长的名单上。在这一点看来,杜甫更像被孔子盛赞的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换个角度看,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的杜甫,甚至比屡屡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这样牢骚的孔子更胜一筹。儒家向来宣扬“内生外王”的思想,认为好的政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所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普通人过平凡的一生,只要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就称得上“圣人”。孟子本来就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发展到王阳明时代此话已经演变成了“满街都是圣人”,因为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达到道德高尚的程度。但可惜的是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失去了本色。这样看来,杜甫这样的人在世界上能够存在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他能被称为“诗圣”。这个“圣”字更注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水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6-2 20: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综上所述: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皇上是了解我的,安排我做了合适的工作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风险评估终会成为后代著名的词汇,但是现在我只感到了“清”香细软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天”这个字没有翻译出来,此处的“清”和上一句的“轻”同音,近义。即:皇上知道我是为官清廉,忠心为国,很少私欲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心里想的,内审,我会终生为官清廉,上句“葛衣、雪、清”,和在一起就是,身穿廉洁衣,我知莲花情,出於而不染,终身尊圣命


点评

好棒的叫兽,杜甫的知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3 06: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06:5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soul 发表于 2014-6-2 20:56
综上所述: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皇上是了解我的,安排我做了合适的工作

好棒的叫兽,杜甫的知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6-21 18: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沁人绿茶 发表于 2014-6-3 06:51
好棒的叫兽,杜甫的知音

你的一周诗词貌似变成了24节气诗词,估计很快就变成五一小长假+国庆长假诗词了。

所以,我很有信心用1001干掉蒲公英童鞋

点评

发诗帖是应表扬地,老想着干掉谁可不好嘀  发表于 2014-6-21 19: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6-22 06: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沁人绿茶  发诗帖是应表扬地,老想着干掉谁可不好嘀  发表于 昨天 19:05”  @大呆子 来一下,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16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