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周末,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旧书摊溜达。与前几年想比,旧书摊有点萧条了。曾经淘到的最好的货是兔年时一大本思维基金国学公益出的千字文,大幅日历,极精致,解读极好。也是冬天。卖书的大爷只带了这一本东西来,自行车还没停稳就被我以20块钱拿下,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扬长而去了。 这一次仍然和每次一样,有几位衣着朴素的老大爷倒背手低头淘书讨价还价。混迹于他们中间,在一堆不起眼的旧书里,发现了《中国药典》一部1985年版。1985年?我只有3岁:) 兴奋地翻读,关注了几味有代表性的检验项目繁多、基原有变迁的药材,丹参、金银花……当年丹参只有简单的鉴别,金银花的来源与现在不同,检验项目也不多。药典对来源的修订,参考历代本草,与资源状况、商品实况、科研成果、临床效果结合。几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变化。 在学校毕业实习的时候,我参与了分发到高校的2005版药典“白鲜皮”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和修订试验工作。标准被2005版药典收载,也算是药典修订的小小参与者。从唐《新修本草》到1953年7月我国第一部药典,从旧书摊上1985版药典到现行2010版和即将颁布的2015版,每一版药典在颁布执行之后,都会出现新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新的分析方法和法律规定,不断更新、适应国情、成熟完善。对一些多基原药材的分合,进行更合理的评估。关注科学、实用、规范,关注安全有效。虽然有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药典发展的历程,融汇了很多更理性和严谨的思考。 问了卖书大爷,得到惯常的幽默的答复——120块钱一本,你如果想要呢,115吧。我笑了笑,多拍了几张照片后,离开了。在对中药质量控制日益严格的当下,就让那本老药典,静静地在旧书摊上,留给更多邂逅它的中药质量同行们一些思考,留给历史一隅的记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