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216|回复: 10
收起左侧

[行业动态] 《我和黄帝读内经》-第二十节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14-12-4 10: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黄帝问:有没有办法调整阴阳平和呢?
岐伯说:如果知道什么是损害,什么是增益,就可以进行调和。如果不了解损害和增益的方法,则过早衰败。那么,有几个关键时间。四十岁,体内阴藏能力衰弱,行动能力也随之衰弱。五十岁,人行动不便,耳朵、眼睛也不这么灵敏了。六十岁,人的性欲望减低,身体、阴、阳两气都更加减弱。身体各个机能都在减缓、衰退;脏器、四肢衰弱,上焦分泌物不能及时代谢、气喘不顺。所以也有人称作“量力而行,过力则衰”。也就是:意思一样,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聪明的人,观察并收集相通之处;不聪明的人,喜欢猎奇;不聪明的人,总是不满足现状;聪明的人,则是合理利用和分配;合理利用和分配,则器官功能健康,有序。身体也会感觉轻便、有力、健壮,或者说老当益壮,本来先天身体素质好的,就更加延长体能、机能。所以,圣人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事情总是观察好的一面,同时认真对待不利的一面。身体好的时候,可以稍稍放纵一些,但是心里还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节制为妙。坚守身体自然属性,则可以寿命达到天意。这就是所谓的“圣人养生方法”。天,是因为西北阴气化生强劲,故此属阴。也就是有些人右侧身体、眼睛、耳朵,不如左侧。而大地本身阴属性,所以靠近阳天一侧,则化生强劲,所以有的人左肢不如右肢体有力。
黄帝反问:你说的和大自然关系一致么?
岐伯回答:东方属性阳。阳,蒸腾精华上行趋势。上行,则头部、上焦充实,而身体下部、下焦空虚,那么手足就会不灵活。西方属性阴。精华不能蒸腾涵养,必然聚集在下,则身体下部、下焦充实,头、上焦空虚。所以,耳朵、眼睛功能退化,而手脚不受影响。总的来说,都是人体自我的感觉啊。如果邪恶之气聚集在身体上部,则右侧病态严重;如果聚集在下部,则左侧病态严重。正所谓,天地阴阳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所以,自然间就有邪恶之气。所以,天有精华,地有形体;天有运行周期,地有五种属性化生。综合来说,能,就是万物的父母。清纯阳气在上,阴浊之气在地。那么,天和地运行互动,也就是人的状态也有规律和周期。所以,能,可以产生,化生,收,藏,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不断。圣贤的人,可以配合天运行,维护头部聪明,模仿大地运作,保证四肢健康有力,中可以模仿万物生化道理,涵养、长成、维护脏器运行有序,不衰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4 10: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4 10: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不知从何说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1: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Mr._Black 发表于 2014-12-4 10:58
我已经不知从何说起了…………

黄河或者辽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4 14: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soul 发表于 2014-12-4 11:00
黄河或者辽河

辽河离我比较近,还是从辽河说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8: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Mr._Black 发表于 2014-12-4 14:02
辽河离我比较近,还是从辽河说起……

1930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到赤峰英金河畔和林西一带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工作,揭开了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序幕。75年过去了,该地区的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如此完整的考古学编年体系在东北地区独树一帜。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牛河梁坛庙冢遗址群和玉器群的发现及其作为红山文化晚期大型中心性祭祀遗址地位的确立,西辽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成为深受学术界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围绕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由此引发了对于中国文明起源总体格局的深度思考。
   
    从红山文化发现和研究史的角度看,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为界,可以将红山文化的研究分成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的研究侧重于红山文化基本内涵和特征的认识,通过红山后、西水泉、蜘蛛山、四棱山等遗址的发掘资料,揭示出红山文化房址、窑址的形制、陶器和石器的典型特征,对于红山文化的分布地域和年代范围也有了基本认识。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划分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将红山文化分布区所在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列为六大考古文化区之一。后一阶段侧重于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中国文明起源模式与特征的认识。喀左东山嘴和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的发掘,对红山文化的整体面貌有了全新认识。东山嘴遗址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处与宗教祭祀有关的遗址,陶塑女神像是“全国考古界等了三十多年才发现的重要材料”。苏秉琦先生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在我国文明缔造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予以高度评价,指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在《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一文中,苏秉琦先生明确提出“现在把古文化古城古国作为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并对古文化古城古国的特定涵义界定为“古文化主要指原始文化;古城主要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并非指通常所理解的城市或都市;古国指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结合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苏秉琦先生认为“我国早在五千年前,已经产生了植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郭大顺先生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一文中系统总结了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历程,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了牛河梁遗址的发掘资料,强调“礼”的出现应作为中国文明起源的一项主要标准,并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群和玉器群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辽西地区曾先走一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总根系中直根系的一部分,并可能与五帝前期的代表人物有关。所以,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址不仅是红山文化的古城古国之所在,也是中华五千年古国的象征”。
   
    关于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的讨论中,也有的学者持否定意见。安志敏先生在《试论文明的起源》一文中明确提出“牛河梁和大地湾遗址是近年来崭新的考古成果,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发现,但它们仍处在氏族制度的原始社会,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依据在于牛河梁遗址尽管有“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存在,但在五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没有发现人类的居住遗址,在这种情况下尚难于全面地衡量它的社会结构;同时指出牛河梁的“女神庙”址尚未进行全面发掘,有关结论是根据局部迹象来推断的,未必符合实际的情况,并且女神像的出现可以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神庙的存在也未必是文明的唯一标志,特别是城市、文字、金属器那些基本要素,在这里也是完全缺乏的,因而诸如“文明的曙光”、“文明黎明”或“原始文明”一类的提法,似乎还难以成立。特别强调中原地区在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当然有自己的发祥地,一般把黄河流域视作中国文明的摇篮。从历史上看,夏、商、周首先在这里建立了阶级国家,为长期的集权统制奠定了基础。从考古发现上证实,商、周遗存也以这里最为集中,特别是商代文明继承史前文化的脉络尤为清晰可鉴,因此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无疑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并且很快地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以及更广阔的地带,但周围的某些地区直到较晚的时候才逐渐结束氏族制度,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可见商周文明的出现,不仅标志了早期国家的诞生,随着疆域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还起到逐渐统一的作用,后来的历代王朝也基本承袭了这一历史传统”。陈星灿先生在《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明确提出,“尽管红山文化出土了大型的祭祀遗址,但还不具备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他分四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根据世界文明史的惯例,红山文化还没有青铜器的铸造和应用,也无城市的发现,更无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因此,它不具备文明时代的特征。第二,红山文化的祭祀遗址,虽然规模宏大,但是从整体看,它并不需要像修造金字塔那样的艰巨劳动,不需要国家采取暴力的形式压迫奴隶来完成它;这时的专职祭祀集团也还不可能出现。在现代民族志中,几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共同供奉一个女性祖先,在野外建立祭坛供人祭祀的例子并不罕见,我们推测红山文化的祭祀遗址也可能具有类似的性质。第三,红山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当时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细石器共存,虽然农业经济已占主导地位,但也说明采集与渔猎经济尚有不少的遗存。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上,要进入文明时代是难以想像的。第四,从积石冢的随葬品看,虽然有的随葬玉器多达五件,有的什么也没有,但是从总体看,这可能还是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差别。并不能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
   
    从上述讨论中不难看出,对于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直至今天学术界对这一重要问题仍未达成较高层次的共识,由此也直接影响到对中国文明起源总体特征的认识。随着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往发掘和调查资料的陆续发表,使得我们能够从更新的视角探索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进一步论证红山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这一重要学术课题。从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发展进程看,红山文化之前,本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两个重要阶段,代表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两个繁荣期,而作为兴隆洼文化直接源头的小河西文化,为兴隆洼文化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富河文化作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之间的过渡阶段,体现出西辽河流域本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红山文化之后,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本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期,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崛起及崭新文化面貌的出现铺平了道路。从聚落形态、经济形态、埋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分化及技术水平、科学与艺术成就、文化交流等诸多特征看,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相比,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口迅猛增长,社会内部产生分化,等级制度出现,该地区进入初级文明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21 12: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讲的很多东西都是顺应天常。现在天常既然变了,内经原文又不会更改,所以如何顺应还真有点不知道了。楼主知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12: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肖寒 发表于 2014-12-21 12:23
内经讲的很多东西都是顺应天常。现在天常既然变了,内经原文又不会更改,所以如何顺应还真有点不知道了。楼 ...

那要看你问那方面了?几点起床?几点睡觉?清蒸鱼还是红烧鱼?黑木耳好还是白木耳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22 13: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你是从古代来的才子一样,博学多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2-23 10: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这句话不理解。这人又不是总朝一个方向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2: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肖寒 发表于 2014-12-23 10:55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这句话不理解。这人又不是总朝一个方向待着。

古代人就认识到人体总体对称,但实际不对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20 1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