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264|回复: 4
收起左侧

[谈天说地] 说文解字

[复制链接]
药生
发表于 2017-3-6 21: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皇后 于 2017-3-7 08:02 编辑





解,读音jiě,jiè,xiè,hài,从角从刀从牛,
(1) (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 同本义 [dissect]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兽也。佳买切。又,户卖切。——《说文》
解者,释也。解释结滞,徵事以对也。
“解”字有多音多义,jiè、xiè、hài。
中国百家姓之一。

基本解释

解(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3、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
4、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5、溶化:溶解。解冻。
6、懂,明白:理解。见解。
7、调和,处理:解决。和解。调解。排解。
8、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9、排泄:解手。
10、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11、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12、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13、系结。
解(jiè)
1、发送。
2、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俘获军士及车马,并滑国掳掠来许多子女玉帛,尽数解到晋襄公大营,襄公墨缞受俘军中欢呼动地。”
3、系结
4、解元
解(xiè)
1、古同“懈”,松弛,懈怠。
2、古同“獬”,古语“解绸獬豸。”解即獬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3、古同“邂”,邂逅。
4、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跑马卖解。
5、(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6、姓。解姓。中纪委委员解振华。
7、系结。
解(hài)
1、姓氏,解(hài)
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油画艺术家解国平。
2、地名“解(hài)州” 、“解原乡”
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即今运城市盐湖区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县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
“解原乡”,隶属于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

详细解释
解(jiě)
【动】
1、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方苞《狱中杂记》
2、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3、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4、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哄甚,两台檄公(袁可立)解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刘爱塔、张尔心,叛将也,(袁可立)则离其腹心,解其兵柄。——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颜太师以兵解。——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5、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辫请职。——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鞍少驻初程。——宋·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6、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林觉民《与妻书》
7、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8、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9、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传》
又如:解帆(开船);解菜(解素。开荤)。
10、解手,大小便。如:大解;;小解;解利(下痢,患痢疾)。
11、缓解。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12、助动词。能,会,得。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解(jiě)
【名】
1、文体中的一种。如:扬雄的《解嘲》,韩愈的《进学解》。
2、见解,见识。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南史》
3、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如::求解。
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尸体而成仙,称为“尸解”。〖dissection〗
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
4、另见jiè、xiè、hài

常用词语
解馋、解嘲、解愁、解除、解答、解冻、解毒、解放、解放军、解雇、解恨、解决、解开、解渴、解密、解剖、解气、解释。

古汉语“解”
在古汉语中,“解”通“蟹、懈、獬”。
解通蟹——《吕氏春秋·恃君》:“大解、陵鱼。”此解为“蟹”义。
解通懈——《诗经·大雅·黑民》:“夙夜匪解。”解即懈。
解通獬——古语“解绸獬豸。”解即獬。[1]
在数学方程方面指的是未知数的取值:

一(jiě,音杰)
①涣散,流失。《素问生气通天论》:“失之则内守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脉解》:“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
②解释。《素问·刺齐论》:“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③消除。见“解惑①”。
④指骨解,即骨间隙。《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
⑤理解,晓悟。《素问·著至教论》:“涌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灵枢·禁服》:“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者简垢,然尚讽诵弗置,未尽解于意矣。”
⑥排除。指病证消失。《素问·评热病论》:“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⑦分离,分开。《灵枢·淫邪发梦》:“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⑧解开。《灵枢·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⑨滑利。《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胃气行留火,皮肤湿(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
二(xiè,音懈)通“懈”。松弛。《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三(hài,音害)地名。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三国演义》:“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解字演变

解 jiě
“解”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从双手,从牛,从角,会两手拔牛角之意,表示在宰牛。小点象征血肉碎屑。金文大同。篆文双手讹为一刀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解。

“解”字会意
当年庖丁解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


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 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庖丁解牛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由于 对牛的结构非常了解,每一道都切中肯綮,而不是坚硬的骨头,所以他那把解牛刀用了十九年杀了一千头牛,还跟新的一样。
为什么说“解牛”,而不说杀牛宰牛屠牛呢?原来,在古汉语里,解的最初含义就是屠宰分割牛。[2]

“解”的演变
“解”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从双手,


从牛,从角,会两手拔牛角之意,表示在宰牛。小点象征血肉碎屑。金文大同。篆文双手讹为一刀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解。
《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本义为屠宰分割牛。
解,本义指屠宰分割牛、其他动物或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引申泛指分解,分开,离散,消融:“解散”“解冻”“土崩瓦解”“解剖”。
又引申指排解,和解,解脱,消除,脱落,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解难”、“解忧”“解手”“解药”。
又引申指对问题的分析解释,注解,讲解:“解答”。又引申为理解,知晓:“终身不解”、“令人难解”。
读jiè,唐时举进士的人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称“”,由此引申指押送犯人或财物:“将这逃奴到解沙门岛”。
读xiè,口语里指懂得,明白:你还解不开这个理儿。
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跑马卖解的来了。
又用于“解数”,旧指武术的架势,泛指手段,本事:使尽浑身解数。
由分开又引申指松懈:“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此义后作“懈”。懈,本义指心解而懒怠: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懈怠。引申指松散。[2]
品味汉字
“解”,在知识解读的过程中给人们答疑解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一撇一捺地寻找寻常之处、寻找非凡的魅力。










读 <;动>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公(袁可立)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又如:读法(诵读法令);读祝(祭祀时宣读祈祷文);读鞫(审判时,宣读起诉理由)
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饱读节寰公(袁可立)所藏经史。――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邯郸淳《笑林》
又如:读报;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朗读;读律(学习法律);读画(用心鉴赏绘画的意境,
读 dòu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时,完整的长句或小段的停顿称为'句','句'中的小停顿称为'读',如:句读。又见dú。
读 dú
①照着文字念。
②阅读;看书或文章。
②上学:~大学。又见dòu。

康熙字典
[url=]编辑[/url]
《唐韵》《集韵》《韵会》徒谷切《正韵》杜谷切,音独。《说文》诵书也。《徐锴曰》读犹渎也。若四渎之引水也。《诗·鄘风》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毛传》抽也。《郑笺》抽犹出也。《朱传》诵言也。《礼·文王世子》冬读书,典书者诏之。
又乐名。《周礼·春官·大司乐疏》《孝经纬》云:祝融之乐曰《属读》。
又曲名。《唐书·礼乐志》《读曲》,宋人为彭城王义康作也。
又官名。《唐书·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有侍读学士,掌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
又姓,见《姓苑》。
又《集韵》《韵会》大透切,音豆。义同。《周礼·天官·宫正注》郑司农读火绝之。《释文》徐音豆。
又《增韵》句读,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今祕省挍书式:凡句绝,则点於字之旁读,分则微点於字之中闲。
又《韵会》通作投。《马融·长笛赋》察度於句投。《注》说文曰:逗,止也。投与逗古字通,音豆。投,句之所止也。○按此则读与逗通。逗又与投通。
又叶亭历切,音狄。《蘇辙·醉吟庵诗》诗成付与醉中读,知有淸溪可终日。
考证:〔《周礼·天官·小宰宫正注》郑司农读火绝之。徐音豆。〕 谨按此天官宫正注非小宰注也,谨照原文省小宰二字。俆音豆上增释文二字。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读
诵书也。从言卖声。徒谷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籒书也。籒各本作诵。此浅人改也。今正。竹部曰。籒,读书也。读与籒曡韵而互训。庸风传曰。读,抽也。方言曰。抽,读也。葢籒抽古通用。史记。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字亦作紬。抽绎其义薀至於无穷。是之谓读。故&#11914;筮之辞曰籒。谓抽绎易义而为之也。尉律。学僮十七巳上始试。讽籒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讽谓背其文。籒谓能绎其义。大史公作史记。曰余读高祖侯功臣,曰大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大史公读秦楚之际,曰余读谍记,曰大史公读春秋暦諩谍,曰大史公读秦记皆谓紬绎其事以作表也。汉濡注经。ピ其章句为读。如周礼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仪礼注旧读昆弟在下,旧读合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女子子嫁者未嫁者是也。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人所诵习曰读。如礼记注云周田观文王之德博士读为厥乱劝宁王之德是也。讽诵亦为读。如礼言读賵,读书,左传公读其书皆是也。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於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薀。自以诵书改籒书而读书者尟矣。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则互文见义也。从言。绿声。徒谷切。三部。

词组
[url=]编辑[/url]
读本 dúběn
  [reader;textbook] 教科书,课本。
读后感 dúhòugǎn
  (1)[impressions of a book or an essay]
  (2)阅读完毕后的感想。
  (3)写读后感想的文章。
  写一篇读后感。
读经 dújīng
  [study the Confucian classics] 朗读、诵读、阅读经典著作或经典文章。
读破dúpò
  [pronounce variedly] 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时,按通常读法以外的读法去读,叫做读破,如“爱好”的“好”不读 hǎo而读 hào
读破句dúpòjù
  [erroneous pause] 在读句中,由于断句错误,把应属于上句末了的字连到下一句中,或把下一句句头的字读到上一句中
读书dúshū
  (1)[read]∶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study]∶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读书人 dúshūrén
  (1)[reader]∶被指定给别人朗读的人(如被指定在吃饭时间高声朗读的人)。
  (2)[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士人(你们都是读书人,知道得多)。
读数 dúshù
  [reading of scientifical instrument] 机器、仪表上的指针或其指示器所指示的刻度数目。
读头 dútóu
  [read head] 把磁带、磁鼓或磁盘上存储的数字信息转换为电信号,为计算机运算部件所用的一种器件。
读物 dúwù
  [reading material;reading matter] 供阅读的材料,书籍、报纸、杂志等的统称。
读音 dúyīn
  [pronunciation] 发某音的行为或方式。
读者 dúzhě
  (1)[reader;the reading public]∶阅读书报的人
  供读者使用的房间
  (2)[audience]∶指书籍、报纸、杂志或其他类似的宣传工具所能影响到的公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3-7 05: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3-9 15: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能力是工作态度和能力的双重检验标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7-3-10 21: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字那么多音那么多意思,让老外来学学,让他们也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1 2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这要中文系来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31 07: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