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厚德载物008 于 2017-7-7 09:56 编辑
无菌保障的风险要素分析 作者:阿郎 无菌产品的高风险洁净区一旦发生微生物监测超标或是长霉菌,将对无菌产品的无菌保障带来极大的风险。为此,首先需要分析可能导致微生物监测超标的人、机、料、法、环等各环节是否引入污染风险,其次如果能找到确定的污染来源及原因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往往居于微生物污染的不可重现性和随时间推移找到的证据链越来越渺茫,这时就得针对可能引入污染的各种途径采取有效的切断措施,并对可能的人员、区域、水、环境和物体表面加强清洁消毒,以避免造成后续无菌风险没有控制和消除。下面就根据风险分析的鱼骨图工具对人、机、料、法、环存在风险进行头脑风暴,并对风险要素一一分析,分享如下: 1、人员 2、机器 3、物料 4、方法 5、环境 一、人员 1、无菌操作 一是分析人员无菌操作的规范性,可通过回放AB级核心区人员的生产操作视频,如是否动作幅度过大、过快,是否有经常人员手部在瓶子上方跨跃操作,是否干扰动作过多,如加胶塞或加药粉动作不规范等;二是开RABS门次数较多,是否有炸瓶处理,是否灌装不顺经常开门干预;三是人员手动装机是否动作过于复杂、装机时间过长,物料如原辅料、瓶子、胶塞等传送过程中人员处理不规范,是否清洁消毒到位;四是人员在AB级核心区的设备清洁消毒、墙面地面天花板等清洁是否按规定的SOP程序规范执行,有没有该清洁到的则遗漏了,有没有本应清洁三遍的结果只草草清洁了一遍等。 2、更衣 回顾人员是否参与无菌操作更衣的更衣确认是合格,直接生产操作人员是否参与过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是否进入AB级核心区的部分人员近期有过表面微生物监测超趋势或超限度。检查无菌手套、胡须罩、眼罩、口罩等是有破裂,消毒乙醇是否有异常,无菌服是否灭菌正常,人员在更衣过程是否规范无异常。按规定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应对手部进行清洗、干燥和消毒,人员是否均规范做到位。车间管理人员还应加强更衣规范性检查与控制。 3、个人卫生 调查进入AB级核心区人员个人卫生状况,是否勤洗澡、勤洗头发、勤换衣服、勤剪指甲,是否按规定不化妆、不配戴饰物,身体有传染病、伤口或感冒应主动报告并评估是否能允许进入洁净核心区内,人员是否有每年至少一次的健康体检。如果员工住单位宿舍,也可顺便在检查房间卫生时检查是否房间干净整洁,衣物是否勤换洗,是否有霉味。如果个人卫生不注意,有可能带到车间内导致微生物或霉菌污染,特别在南方的梅雨季节,要制订防霉、防潮管理程序并严格执行。 4、培训 应该经常对员工进行微生物、无菌操作规范的培训,人员更衣确认和参加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要严格要求,新员工进入AB级核心区必须是考核合格的,所有进入洁净核心区的生产、QA、QC、维修等人员均应严格遵守AB级核心区的规范管理制度。人是最大污染源,人员的无菌操作保障意识和实操要不断练习和提高相应水平。培训不能流于形式,不能遗漏或考核放水,无菌产品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马虎。 二、机器 1、卫生死角 AB级核心区内有些卫生死角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污染,应该积极排查。比如,一是有些不能灭菌的部件或物品,如隔离器手套、称重天平、灌装机的部分非金属部件或垫圈垫片、吸胶塞星轮、档板等,还有原料桶外表面和监测用培养碟;二是如灌装机下面的技术夹层的设备部件或机台下表面是否无菌,可取样测无菌;三是回风道、地板、人员鞋底、层流小车密封部件等;四是否有厂房没有密封的小孔、小洞、裂缝,如灯具是否夹层漏水、漏气等。 2、设备顺应性 有时生产过程中干预动作过大、频次过多会增加微生物的污染风险。如灌装时经常破瓶,倒瓶,卡塞掉塞,设备故障停机,灌装量不稳等,为处理如停机等异常或故障,这会增加人工去干预的机会,如夹子处理倒瓶炸瓶,手套会跨跃到敞口瓶子的上方,又如搞不定故障时还会增加开RABS门的机会等。有些操作动作也会增加风险,如调压塞,刮粉,多次调装量等。这些都应在批记录中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在出现产品污染时可以追溯加以调查分析。 3、环境监测仪器 有时离线的粒子计数器也会带来微生物的污染。比如是刚从其它车间转过来的,传递时是否充会外表面消毒,是否清洁干净,仪器是否有伴随微生物污染的其它风险。平时使用完后,是否按程序进行清洁消毒,车间员工是否因为是QC的仪器就偷懒或干碎不去清洁,如不移出会放AB级核心区的哪个位置,是否有引进微生物污染的其它风险。 4、洗干衣机 洗衣虽然是清洁衣服的重要环节,但如洗干衣机日常管理不到位,也是有可能引入风险。一是排水阀、过滤网是否定期拆下来清洗,是否是复杂的滚筒或洗干一体机,是否洗衣结束后会开启晾干,是否会有积水在洗衣机底部而滋生微生物,针对此环节可增加用清毒液定期清洗洗衣机等有效措施,如D级和D级以上洁净区洗衣机至少每两月用洗衣机机槽清洁剂清洁一次和使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洗衣机一次,梅雨季节缩短到每月一次。 三、物料 1、原辅料 原料、辅料的无菌或微生物限度需要调查分析,是否物料本身带入的。是否会在传递过程中带入风险,如无菌分装药粉的外桶是否清洁消毒到位,所使用消毒液是否除菌过滤。另外,检查药粉桶外、内盖,是否有松动、不密封情况,是否取样后密封完全,会不会在取样环节引入污染风险。 物料可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接收物料的管理。接料人员接收物料时,应检查物料是否有长霉菌,或外包装破损应拒绝接收。二是物料使用过程的管理。生产车间使用原辅料前,应先确认环境的温湿度符合洁净室控制要求,方可打开原辅料包装。另外,原辅料的使用过程,要及时扎好原辅料包装袋袋口,防止剩余原辅料吸潮和霉变。退回仓库的原辅料应有双层塑料袋包装。三是存放物料的管理。首先,生产车间存放物料的管理。洁净区应不能存放过多物料,防止造成卫生死角,每工作日应当对存放的物料进行检查,发现物料受潮或霉变,应启动偏差程序,并即时将物料转移出洁净区,使用杀孢子剂溶液对环境进行强化消毒处理,以防污染菌扩散污染其他物料。其次,仓库存放物料的管理。仓管人员应抽查各个库区物料情况,规定定期抽查物料储存状况。梅雨时节应加强巡检,若发现受潮或霉变物料,应启动偏差程序,并即时将物料转移隔离,经QA确认后按照不合格品进行处理。 2、消毒剂 调查使用消毒剂的种类,是否每月交替使用不会产生耐药。消毒剂是否在有 效期内,可能在过滤或传递环节过程中被污染。过滤的滤芯完整性是否检查,过滤装配过程、过滤过程是否规范。消毒剂的浓度、效力、杀菌范围是否经过验证。消毒剂本身是否存在各种类微生物,是否微生物负荷就很高,微生物、内毒素等安全性指标有在质量标准中做内控规定到位。霉雨季节,需要用杀孢子剂溶液加强消毒,避免霉菌滋生。 3、清洁工具 一般AB级核心区内的清洁工具较为简单,如丝光手巾、不锈钢盘、T字不 锈钢架、酒精喷壶等,检查清洁工具是否清洗干净,是否灭菌,拆开是否完整,传递是否规范,喷壶内酒精有无被污染,清洁过程是否严格按SOP操作,丝光手巾沾洗消毒液是否到位,员工在清洁机台、设备、墙、地面、天花板等区域是否规范等。 4、培养碟 培养碟有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碟,需要检查使用的培养碟是否在效 期内,从QC如何传递到车间的,是否有放置过夜情况,传递过程中是否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无漏气无破裂,放置在缓冲间或传递窗中的温度是否有保证,使用前是否检查有无冷凝水,从外围一级一级传入AB级核心区内,是否按程序脱包,是否按程序进行外表面清洁消毒到位,在洁净区内拆包使用时是否规范,开盖监测是否按规范操作,收碟时也按要求进行。最后分析调查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监测结果,是否环境、表面等符合相应级别的标准,是否有超标、超警戒限、行动限、超趋势的情况,分析对微生物的污染的要关性。 5、过滤器 非终端灭菌的产品,如冻干或水针,往往会有两道0.2цm的过滤器,微生物 污染有没有可能两道过滤器漏了,可经过回顾过滤器是否完整性检漏通过了,有没有可能过滤器的滤芯装反了,有没有可能过滤器的离线或在线的高压灭菌出问题了。还有是否可能洗瓶子高温燧道灭菌的空气过滤器不完整,或是冲氮产品的氮气过滤器出问题了,有没有可能冻干机的压缩空气或冲氮过滤器有不同程度的泄露。总之,无菌生产中直接接触产品的过滤器要一一调查分析,不漏过一个隐患。 6、无菌手套 无菌手套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一是人员更衣使用的无菌手套,另一个是 RABS的手套。首先,更衣无菌手套要对供应商进行审计,追溯无菌手套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国产的无菌手套往往并不是太好用,容易破裂。较好的一些无菌手套来自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但进口来的手套怎么保证无菌性,大多数厂家是拉去钴60照射,但其照射剂量是否经过验证,要追溯到前端的批照射记录。无菌手套入厂后,要按要求取样做无菌检测,也算是多一道保障。另外,无菌手套是否会破裂,使用前要检查包装的完整性,但有些针眼的微漏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定期的检漏也是必要的。有些手套会出现不同数量的白点或黑点,会不会导致渗漏,会不会掉下来可见异物颗粒污染产品,这也是要关注的。进AB级核心区的无菌手套应该是一次性的,重复使用不允许的。当然,也会用到一些能湿热灭菌的手套,但其使用时进行操作会有些不太方便,如出现微生物污染,也得调查其灭菌过程是否异常。 其次,RABS的手套也是要检查其无菌性和完整性的,无菌可通过擦试进行,RABS的手套往往伴随车间整体消毒时进行的手套消毒,有些材质好的手套耐湿热灭菌,有些则不耐,要区别处理。要制订定期更换RABS的手套的周期,生产使用完需要切底的清洁消毒,为及时干燥消毒的手套,可用无菌压缩空气吹干或让RABS手套均充分展开自然晾干,不能有没展开的死角没有干透,有水的死角是很容易滋生微生物的,所以也要做这方面的调查。 7、工衣 使用工衣是否符合GMP的不脱落纤维等材质标准,是否确定工衣清洗、灭 菌次数和更换周期,是否没有破损、渗漏等,进AB级核心区的工衣灭菌是否合格,工衣脉动真空和干燥程度如何,人员工衣进行表面微生物监测的结果,分析调查。梅雨季节,工作服的清洗需使用抗菌洗衣液,AB级是每班次一套不重复利用,C级区、D级区洁净服是否至少每月灭菌一次,如果返潮工衣当天应重新清洗、干燥。 8、注射用水 无菌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注射用水,有配液用的物料,有清洗配液罐和冻干 机的,还有配制消毒液用的。一是配液用的注射用水要对其使用点定时监测,有些注射用水要需要贮存在罐内进行冷却到工艺的温度要求,如2-8℃或15℃左右,你想从80℃以上的高温降低到这么低的温度,这就需要验证时冷却时间和冷注射用水的贮存有效期,是否会贮存过程中超过过滤前的微生物负荷,这也是要考察的。配液用的注射用水量是否会超过过滤器的载量,导致无菌风险,这也是要验证的。二是清洗配液罐和冻干机的注射用水,进行CIP的用水量是否合适,有没有可能注射用水微生物负荷过高导致无菌风险。三是配制消毒液用的注射用水,也要保证配制、过滤过程中的微生物负荷过高或是过滤后消毒液有无菌污染的风险。这些环节都是要调查取样的,排除注射用水不会污染到产品和环境。 9、公用介质 无菌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公用介质主要有压缩空气和氮气,从气体源头开始 调查,如使用外购罐还是空压机或制氮机,进到AB级核心区的管道是否有渗漏,使用的除菌过滤器是否在效期内,滤芯完整性是否检测,过滤后管道的无菌性怎么保证,过滤后气体是否根据风险定期监测无菌性,如分装无菌粉针剂时产品需要冲氮使用的过滤器,还有无菌冻干或水针过滤药液用的过滤器,需要每批做滤芯完整性;有些如配液罐或冻干机等辅助过滤器,则定期测定滤芯完整性就可以了。 四、方法 1、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主要是说人的无菌操作是否规范。主要是人员更衣,物料传递,生 产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环境取样监测等。 一是更衣流程是否合理没有太大风险,人员穿戴的口罩、眼罩或胡须罩,是否全部包裹没有漏出人体的暴露部位,手消使用的消毒液有没有问题,人员更衣是否通过无菌更衣考试和参加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 二是物料传递,如无菌药粉传递到AB级核心区的无菌规范性,胶塞传递,铝盖传递,还有装机过程灌装件的无菌装机过程,是否灭菌有异常,是否装机时间短、动作幅度小,是否有开门装机的动作,是否装机过程中有粒子报警,是否有通过层流小车转运的物料、器具等,是否转移到A级层流下操作是规范的,清毒液过滤后转移是否符合要求。 三是生产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可通过调取AB级核心区的监控视频,仔细观看从生产开始到结束人员的无菌操作规范性,是否手套没有破裂,是否定期用乙醇或异丙醇定期消手,是否经常开RABS门进行人工干预,如装机、卡胶塞、卡泵、上无菌药桶、倒胶塞、破瓶、停机处理等,是否如实记录干扰的动作和次数,是否注意操作时动作轻缓,是否有人员手部跨过开口瓶子的上方等。 四是环境取样监测,如在线QA或经培训的生产人员放碟,除验证外尽可能QC人员不进入AB级核心区,人越少污染概率越小。沉降菌或浮游菌监测是动态的,为避免人员操作时不小心踢到监测碟,可做些地上碟支架和墙上碟支架,布点要科学并经验证,人员放碟和收碟也要注意无菌操作规范性,否则染菌或超标则很难调查和排除。培养3-5天可能获得AB级核心区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如人员表面微生物、沉降菌或浮游菌超趋势得予以重点关注,超标得鉴定污染菌种属并展开相关调查,找到超限原因或可能污染的原因,溯源进行CAPA。尘埃粒子报警超限和超标也得调查,是否人员开门或动作幅度过大,一旦持续报警得停下相关操作,待不报警或自净后再行操作,并启动偏差进行纠正预防。 2、消毒灭菌方法 关于无菌生产的消毒灭菌,进入AB级核心区的物品均需要是无菌的,但局 限于灭菌方式会影响物品的特性,有些确实无法做到完全无菌,如称重天平、RABS手套、无菌原料桶外表面、监测培养碟等。 一是空间消毒灭菌。经典用甲醛较为切底,但排风时间长,对人员有致癌危害。近年来好多厂家采用VHP消毒,优点是时间短、对人危害小,但要充会的验证,有些VHP发生器是以小液滴存在空间中进行扩散消毒,但这些液滴是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的混合物会腐蚀彩钢板,造成起泡从而破坏墙面和不耐受的设备等。 二是生产的罐体、冻干机等会进行CIP清洁和SIP消毒,灭菌参数和曲线是否正常,调查是否有异常及偏差产生。 三是物料的消毒灭菌,能湿热灭菌的湿热灭菌,能干热灭菌的干热灭菌,但干热的温度分布均匀性会差些,也可用VHP传递窗进行灭菌,不能灭菌的则用过滤后无菌的消毒液进行外表面擦试,如离线尘埃粒子计数据器等。有些不是直接接触产品的桶、垫片等可能碱泡并用大量注射水冲洗以除热原及内毒素。 四是生产前、生产结束的清场清洁。使用过滤后无菌的消毒液进行设备、表面、地面、墙、天花板等进行清洁消毒,直接接触产品的设备内表面的清洁消毒是需要通过验证的,避免交叉污染。设备外表面、地面、墙、天花板等需要按规定的清洁程序进行严格执行,不能偷懒或随意变更清洁程序。 五、环境 1、仓库 仓库做为物料传输的起点和成品发货的终点,要做好辅助区域的清洁卫生。一是仓库区域的破损或区域密封性。发现库房门窗破损、墙体渗漏应及时通知维保人员处理。二是防霉防潮。仓库在检查物料是否受潮、霉变的同时,检查库区环境,天棚、墙壁、设备表面、地面等是否有冷凝水、是否有可见霉迹。如有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并记录。三是加强冷藏、冷库、冻库的管理。所有的冷库、阴凉库内不得有滴水及积水,如检查发现有库房滴水及积水,应及时进行处理,清理好积水后,应用漂白水进行清洁。四是对水池、地面、清洁工具也应定期清洁,可用漂白水或每月杀孢子剂溶液进行喷洒消毒。五是物料运到车间的缓冲通道,应按程序做好脱包和用消毒液进行擦拭,避免污染。 2、公用工程(包括空调系统) 外围公用系统如维护不好,也会增加微生物负荷,从而给洁净核心区带来风险。一是同样保持厂房密闭,下雨天应及时关好窗户,防止雨水渗入厂房内。有门窗破损、墙体渗漏应及时维修。二是加强设备、设施的管理。区域内各设备、设施及介质管道没有跑、冒、滴、漏现象,设备运行过程产生的冷凝水每天擦拭,厂房内地面无积水。三是洁净区温湿度的控制。车间洁净环境没有破坏,洁净区空调系统的运行应保证各洁净区温湿度在控制范围内。四是空调系统的管理。空调机组表冷器段冷凝水排放应顺畅、空调机房无积水;每工作日目测检查空调系统机箱、过滤袋,应无霉味、长霉情况,除表冷器及其接水盘外,空调机箱、过滤袋等应保持干燥。空调机房每季度使用漂白水清洁一遍进行表面的擦拭消毒。空调机组每季度用漂白水对内部冷凝器、导水板、接水板等进行擦拭,对于不能停止运行的空调机组可延长清洁周期。日常巡检过程如发现空调机房有霉斑,应及时使用漂白水浸湿的毛巾将其擦除。五是加强空调过滤袋的管理。空调过滤袋应用塑料袋密封保存,避免吸潮;更换滤袋前,应检查滤袋情况,无霉斑、干燥的滤袋方可使用。梅雨时节应加强初效、中效过滤袋的检查,必要缩短更换周期。六是同样加强对通风不良的、潮湿的区域的管理,水池、地漏、清洁工具应定期清洁消毒。 3、车间一般控制区、QC和其它公用区域(如卫生间) 公共区域的措施如下:一是适时通风。当相对湿度≥90%时,不得开启连通室外的窗户,应开启空调除湿。当室外湿度≤80%时,需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二是保持环境干燥:若因冷暖空气交汇、天气严重潮湿等,导致生产区一般控制区、办公室、走廊等的墙面、天花板、地面出现结露、水珠凝集现象,应及时将其擦干。三是卫生间的管理。厂区内的公共卫生间,应每周使用漂白水擦拭门窗、墙壁、水池、地面等,减少微生物滋生。梅雨时期,每天使用漂白水擦拭门窗、墙壁、水池、地面。四是清洁用具的管理。使用后都应立即清洗,并在当天最后一次清洗时使用漂白水进行清洗,清洗后应将工具放至通风处进行晾干,避免清洁工具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导致长霉。 4、技术夹层 夹层主要包括洁净区的顶部夹层、冻干区技术区和洁净区与其相邻区域。一是顶部夹层管理。夹层每工作日巡查一次,发现有管道漏水应及时通知维保人员维修处理,发现霉斑应立即使用杀孢子剂除去,以防霉菌扩散。每年用漂白水进行一次喷洒消毒。二是冻干技术区的管理 冻干工序人员应对产品冻干过程设备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清理擦干,每工作日使用杀孢子剂溶液喷洒地面一次。三是洁净区其他相邻区域的管理。管理人员每周至少检查一次洁净区与外界交接部位(如更衣通道、物料通道、参观走廊)的卫生状况,如更衣通道、物料通道)、更衣柜、更鞋柜等,防止堆积杂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