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故事起源于公司需要异地搬迁、全面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此处省略一千字)而建设一个新园区,有幸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到新园区的建设中。 那时候大学还没毕业,对“洁净区”、“HVAC”、“悬浮粒子”、“传递窗”、“气幕式隔离”这些词汇都是不了解,在学校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少之又少,可能对于药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知之甚少。起初也只能是没日没夜的学,GMP指南和洁净厂房的各种设计建造规范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关于洁净区的所有知识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但还是比较浅显,无法看出设计中的许多漏洞,导致后期的工作压力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了,绝大部分压力都让领导承担了(领导辛苦了)。而且还不止于此,很多设计上的缺陷在洁净区运行后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大,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做好洁净区的运行维护。 下面简单谈谈几点经验和教训: 1、审核设计图纸:以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为原则,对功能区的布置、空调系统的分配、人流物流进行仔细的推敲,然后考虑各个细节的合规性(电力、风量、冷热负荷、压差梯度等),最好的结合多个人的观点(有时候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是不全面的),对不合理的地方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 2、招标采购:这些东西我这个无关人员也说不上话,但还是要提一点个人观点:对于建设单位,尽可能选择专业的大公司,不是说大公司的施工人员就一定能干得好,但是大公司有专业的人才和管理队伍,有丰富的建设经验,出现任何问题他们都能拿出很好的解决方案(经历过一次小公司的痛苦,真是累死人不偿命的,都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了)。对于设备材料的采购就不多言了,见仁见智,相关部门的人对得起良心就行。(话说良心到底是什么东西?会不会痛?) 3、项目建设:这个时候大公司的专业性就体现出来了,他们知道土建、装饰、净化、电气、消防这些项目怎么样才能较好的衔接起来,不会造成因为交叉施工而产生的二次破坏。但甲方也要做好各个细节的监督和管理,做好各项目的进度管控,不然工期紧缩就全乱套,优质的样板工程也会变成钓鱼工程、豆腐渣工程。 4、设备管理:首先是各种文件性的工作要做好,从费用、设备信息、技术文件、各个环节具体的时间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程序文件等都要做好管理,最好从提报计划开始就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去存放这些东西,找不着会比较麻烦。然后是设备的安装和验收以及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文件(3Q:IQ/OQ/PQ,DQ前期有相关要求的就必须做,FAT和SAT视公司要求去做,因为和3Q有重叠)。 5、项目审核、验收:配合公司相关部门做好工程项目的审核工作,不然他们会累死的。洁净区验收这个事儿吧!不复杂,就是东西太多太累人,所以前期要是各种资料就存得好好的,那就能快一点了,要是缺东少西的,给你半年能搞完不?想敷衍了事是不行的……对于洁净区来说并不是审核验收通过后就完成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工作环境的磨合、对新设备的操作和管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而且建设单位必须留下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好保质期的维护,不呆满一年两年的不让走,不然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打电话还能叫来吗? 最后提几点建议: 在洁净区的OQ和PQ过程中如果实际参数和设计参数相差太大,这个锅本公司坚决不背,相关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都要逐一问责,这个锅他们必须背起来,不背不放人,不能做忍气吞声的主,哼!  在洁净区的正式运行后,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一定要切实、到位,考核一定要严肃、严格。你要是不按要求更衣净化污染环境怎么办?你要是开门开大了、开时间长了温湿度控制不住了怎么办?你要是物品灭菌不彻底污染环境怎么办?你要是设备操作不当对个人产生不必要的伤害怎么办?出了问题本单位会承担责任,但作为个人也应当有些责任心和职业操守,不然大家很难配合的,GMP审查的科长、部长、局长们来了千万别说不知道环境监测怎么做,问你要记录本你别拿不出来。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这句话是说给我听的,也是说给大家听的。虽然现在医药行业波动起伏越来越大,局长都下了好几个,但做事要对得起良心,要有该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术水平。 我们是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要抛开这个世界的复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有不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