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51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料药] 发现一个很搞笑的事情

[复制链接]
药徒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某公司的中间工序是用精密过滤器(0.45μm)过滤杂质。
然后这个工序的中间品有一个检测是用0.45μm滤膜过滤中间品,然后肉眼判断有没有杂质。
(对于精密过滤器,没有测漏,也只是用肉眼看)
据我了解,人的最小分辨是100μm,那么既然用0.45μm的滤膜,肯定是要过滤0.45μm的东西,那么0.45μm-100μm都是肉眼看不到的,那这个只用肉眼的检查岂不是自欺欺人?


补充内容 (2025-11-17 09:37):
我的意思是,要用显微镜啊,肉眼看不到,为什么不用显微镜?显微镜才能看到0.45微米-100微米之间的杂质,如果不用显微镜,这难道不是搞笑的吗?

补充内容 (2025-11-17 09:42):
我的意思是,操作SOP和工艺规程写的是仅仅用肉眼作为工具来观察,实际操作没有配备显微镜。
当然即使 用显微镜,也是需要用肉眼来判断的。但我说的是肉眼观察范围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2:26 | 只看该作者
您指出的现象确实存在,且反映了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过程中对质量控制的严谨性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相应的GMP(良好生产规范)指南,任何用于过滤的滤膜必须经过验证,确保其能有效截留特定粒径的杂质,而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杂质。对于0.45μm的滤膜来说,它设计用来截留大于或等于0.45μm的颗粒,小于这一尺寸的颗粒理论上是肉眼不可见的。因此,仅依靠肉眼判断0.45μm滤膜过滤后中间品中是否存在杂质的方法是不够的,这可能无法准确评估产品的质量。

正确的操作应该是使用显微镜或其他精密仪器来检测这些微小粒子的存在与否,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此外,对于过滤器的完整性测试也是必要的步骤之一,以防止漏网之鱼进入最终产品中。总之,虽然肉眼观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供初步判断依据,但在涉及微米级别精度要求的场合下,更精确的检测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鼠鼠还在学习中,内容仅供参考(药搭GMP软件提供技术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3:20 | 只看该作者
确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地板
发表于 昨天 19:28 | 只看该作者
等专家检查出来,再整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神
5#
发表于 昨天 20:03 | 只看该作者
逻辑应该是标准并没有那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6#
发表于 昨天 22:41 | 只看该作者
也不算搞笑
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的显微法也是用0.45μm滤膜过滤,然后用显微镜观察10μm以上的微粒,逻辑其实是一样的

点评

不一样,显微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啊,所以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在工艺规程或者在操作规程里写用显微镜观察,而是仅仅写用肉眼判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6 小时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7#
发表于 7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从风险角度来说,厂家做的也没有太大问题,因为一旦漏了或者坏了,风险最高的几种情况,肯定是肉眼可见的,剩余的交给产品检测。如果是最终检测这样做的,那当我没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8#
发表于 7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肉眼可见判别,还真的不是毫无用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9#
发表于 6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说:我们早就知道的,因为没有解决办法,只有自欺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10#
发表于 6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采用除菌过滤法生产的非最终灭菌无菌制剂,基本都是0.22微米的滤芯过滤出来的,照你这样说,产品就不可能有肉眼可见异物了?也不用检可见异物了?
为啥这些厂都还要设置灯检工序,靠人工,或者用机器一支一支的检查呢?
都在自欺欺人?
貌似,每年都有那么些,可见异物抽查不合格但无菌检查合格的产品

点评

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检查方法要用显微镜,而不是单纯肉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6 小时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11#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wzzz2008 发表于 2025-11-17 08:45
采用除菌过滤法生产的非最终灭菌无菌制剂,基本都是0.22微米的滤芯过滤出来的,照你这样说,产品就不可能有 ...

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检查方法要用显微镜,而不是单纯肉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12#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henryizhao 发表于 2025-11-16 22:41
也不算搞笑
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的显微法也是用0.45μm滤膜过滤,然后用显微镜观察10μm以上的微粒,逻辑 ...

不一样,显微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啊,所以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在工艺规程或者在操作规程里写用显微镜观察,而是仅仅写用肉眼判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13#
发表于 5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追风- 发表于 2025-11-17 09:32
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检查方法要用显微镜,而不是单纯肉眼

可灯检也是裸眼一次看几支,不用显微镜啊,

点评

你这个回答说的也是,这个情况我没思考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3 小时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14#
发表于 5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可见异物检查和不溶性微粒检查是不同的两项,目的也不一样,即使除菌过滤以后的产品,灯检的时候也可能发现可见异物,所以不是精密过滤就可以完全解决可见异物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4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逻辑是这样的,用0.45μm滤膜过滤肯定是提前做了验证的,已经得出使用该滤膜能达到设计要求的。目视法仅仅是判断滤膜是否破损或其他导致滤膜失效的情况的,并不是直接判断产品是否还有45~100μm的微粒的。

点评

如果是跟灯检产品来对比的话,虽然灯检也是用肉眼看的,但灯检产品的滤膜是用起泡法测试的,测试方法可靠程度比用肉眼高很多。我有点诟病这个检测方法,我后面了解下相关工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3 小时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16#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wzzz2008 发表于 2025-11-17 09:53
可灯检也是裸眼一次看几支,不用显微镜啊,

你这个回答说的也是,这个情况我没思考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17#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夕夕肉 发表于 2025-11-17 10:43
逻辑是这样的,用0.45μm滤膜过滤肯定是提前做了验证的,已经得出使用该滤膜能达到设计要求的。目视法仅仅是判断滤膜是否破损或其他导致滤膜失效的情况的,并不是直接判断产品是否还有45~100μm的微粒的。

如果是跟灯检产品来对比的话,虽然灯检也是用肉眼看的,但灯检产品的滤膜是用起泡法测试的,测试方法可靠程度比用肉眼高很多。我有点诟病这个检测方法,我后面了解下相关工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18#
发表于 3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追风- 发表于 2025-11-17 11:43
你这个回答说的也是,这个情况我没思考过

检验,和生产中的特定步骤,不是一一对应的。
过滤,是除杂的手段不错,但肉眼判断有没有杂质,不仅仅是为了判断有没有过滤干净,更不是判断滤芯是否完整,而是综合评价过滤后的容器、设备,以及其他可能的所有因素产品的综合影响。有可能过滤的很干净但容器不干净,也有可能滤芯表面有列留,等等。
至于泡点法测完整性,一般是针对除菌过滤的,我没有见过或听过,0.45的滤芯测泡点的(当然,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了)。
杨振宁教授曾强调:当直觉与事实不一致时,应通过不断修正和迭代直觉,使其更接近真实。这种思维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索中理性与经验的结合。
你的直觉和事实不一致,大胆提出质疑并去求证,这是个很好的习惯。如果能保持这种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那么,脱颖而出只是时间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19#
发表于 2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首先用0.45微米的精密过滤器这个只是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工装器具,并不代表一定要过滤0.45微米的颗粒,就像用万分之一克的电子天平并不一定只能用来称精确到后四位的重量,再一个中间工序过程检的设置是根据通过验证设定的性能指标,只要证明肉眼能观察到异物才影响最终产品性能指标,肉眼不可见过程检合格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20#
发表于 1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1-17 15: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