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4623|回复: 13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原创】从外企药害事件处理中学习什么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5-6-20 21: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国内制药界出现了多起公共事件,包括云南白药毁容门银杏业风波、北京悦康抽检事故、修正飞检、齐都药业发丝门等等,监管部门、媒体、民众尤其是相关企业在应对上述事件的过程中都表现不尽如人意,缺少危机应对能力。反观罗氏、GSK、百特等国际药企在类似事件上则处理的得心应手,成熟高效,值得相关人员研究学习。

    20075月制药巨头罗氏收到6名患者的投诉服用甲磺酸奈非那韦(Viracept)后出现DNA序列检测异常(一说6名患者反映服用Viracept时发现药物散发着一股奇怪的味道)。罗氏公司检测后证实药品存在来自生产阶段的污染,原料药存储罐中乙醇残留导致甲磺酸乙酯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该物质可以损伤DNA并可能会引起癌症。罗氏20076月份召回所有在欧洲上市的该药,EMA6月强调对该药的关注,其下属欧洲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86日暂停了Roche公司奈非那韦的上市授权。在罗氏对存储罐这一步工艺进行修正并在生产过程中增加对甲磺酸乙酯的控制后,EMA对新工艺重新进行了评估并对工厂进行现场检查,同年10月罗氏重新获得该药的上市许可。

    本次事件中,从几个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总体环境、技术能力、人员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限于临床试验的局限性,应该说任何药品在注册阶段都不可能完全排除药品的安全隐患,更不用说这种生产阶段出现的事故。因此在商业化阶段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及时收集与反馈就显得尤其可贵,在本次事件中患者的投诉正是调查发起的原因。而目前我国不良反应收集上报处理的机制和能力还不够完善,对大部分药企来说可能除了再注册时提交的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中不疼不痒的提一提胃肠道反应之外之外,其大多数产品不良反应可能以“无”居多。大多数患者又不具备区分的专业能力,不良反应往往自行以药不对症或病情所致理解,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分析指导,这就导致一旦在我国出现药物群体事件,其隐蔽性更强,判定更难,像是当年轰轰烈烈的三聚氰胺事件就一直等到纸包不住火才处理,为害之烈令人愤慨。很多人批评CDE的审评策略和临床要求效率低下、耽误创新,殊不知这是与我们的能力相对应的。

    与此对应的是大多数民众缺乏安全合理用药的科学素养,在类似事件中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恐慌情绪过激举动。在齐都药业发丝门中有媒体翻出其某喹诺酮类产品被CFDA要求加入黑框警告,然后舆论就一片声讨,喹诺酮加入黑框警示是进步的标识,说明其治疗收益仍是超出风险的。这种盲目的环境是中国制药界的不幸,我们的反应太过极端仿佛对面是一心使坏的“叛特走资修”,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大都应对失措:掩饰、否认、撇清、回避......,然后民众与企业就陷入信任的危机。

    其次是技术能力的差距,在本次事件中罗氏当月就能发现患者DNA序列异常并据此迅速找到微量目标化合物(1-8ppm/TTC 0.6ppm),这一调查过程实际上超出了国内大多数药企的检测能力,在日常生产中1ppm级别的杂质几乎不可能被定性并定量计算。而EMA在两个月后即敢于恢复其生产授权,这种从容自信也让人叹为观止,要知道该原因一旦是错误的或非主要的监管部门将要面对难以承受的后果,所以我们平时说只有零缺陷过FDA的没有零缺陷过国内GMP认证的,缺少的就是这种监管部门的自信。

    这种监管部门的自信引申出来就是目前对新产品杂质过度苛求的现状由来,宁可安全无效不能有功有过。前阵子看到CDE的培训资料,产品杂质研究时EPJPUSP收载的全都要有还要限度更严格,做完这些还不够还要从起始物料、工艺路线、处方工艺入手分析潜在杂质谱。到最后出现一个看似最严格实则四不像的标准,假如日本用A路线,欧洲用B路线,美国用C路线,那么试问你的ABC大杂烩采用的是什么路线呢?以实际路线中不存在的杂质与原研对比还要求杂质谱一致,可能只有原研对比原研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吧。说到底还是开发、审评能力受限,沉浸于审批犯错的惶恐中无法自拔。
1.png

@kingway @了了 @沁人绿茶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6-20 22: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6-20 22: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如果有更高的概括就更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5-6-20 22: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药厂比药厂得赶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6-21 06: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值得反省学习,掩饰、否认、撇清、回避解决不了问题,只能陷入恶性循环,倒不如坦然面对,寻求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6-21 07: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有几个企业重视这些,只想不要出大问题就是,小问题拿钱摆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6-21 08: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不过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开展不良反应检测的能力现实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1 08: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6-21 10: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1. 人家不是良心比天朝好多少,而是人家隐瞒下来,一旦被发现,破产绝对不是18个月的事情了。风险管理大家都做得好,只是人家风险成本要远远大于俺们。
2. 天朝各监管机构,ZZ正确第一,能力是其次,可能还是其次的其次。帝国主义的技术官僚几乎没有承担ZZ风险的顾虑,我们不行,保守可以慢慢耗下去,略微激进的分分钟被放在标靶上开刀。
3. 给0缺陷的,事后难保该企业不会出现个缺陷项,那当初给0的那批检查员被秋后找茬的风险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1 10: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实摆在这里,大家都看到了,可惜暂时都没有治病的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5-6-21 14: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能比的,会气死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10-30 21: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ngruixin 于 2015-10-30 21:27 编辑
红茶. 发表于 2015-6-21 10:22
1. 人家不是良心比天朝好多少,而是人家隐瞒下来,一旦被发现,破产绝对不是18个月的事情了。风险管理大家 ...

帝国主义的监管部门也有风险的,风险不必我们小多少,有些时候还是“人”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个深究起来可能就是思想,历史,哲学,信仰,宗教的区别了吧。但是我相信中国目前还是没有走到那个阶段。。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土壤都还没培育好。

另外,成本方面,我最近吃各种药,就国内首仿的,其他仿制的,国外仿制的,原研的。价格差别都是数量级的,国内最便宜的一线大厂的价格跟原研的要差几百倍。成本差距我想最大的还是在于质量管理上吧。。。。真出了问题。罗氏人家确实有资金,有这方面的预算去做召回,去做分析的经费。不说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就召回这一方面,国内有几家厂家敢说自己的成本核算考虑进去了召回的分摊费用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1 17: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很精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5-21 21:32: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8-11 06: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