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721|回复: 0
收起左侧

【浙江江南征文】中药传统之丸剂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8-2-23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毒手药王 于 2018-2-23 11:05 编辑

【浙江江南征文】中药传统之丸剂

丸剂系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制剂。
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丸剂造型美观、载药量大,?携带、服用方便,?适应范围广、制备简便?,不但适于大生产也可小量制备?,在众多新剂型不断涌现发展的今天?,仍然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剂型之一,是中药原粉较理想的剂型。作为一个传统而独特的剂型,?丸剂在现代剂型快速发展的今天,?所占比例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至今许多著名而效果显著的经典方制剂多为丸剂,?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理中丸、逍遥丸等等,?深受消费者欢迎,?显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生命力。?
丸剂其突出的优点是由于其所用独特的传统赋形剂(?多用蜜或水蜜)?和制备方法,?使得其作用缓和持久,?不良反应弱,?十分有利于治疗慢性疾病和病后调理,?这是化学药物和中药汤剂所无法比拟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缺点,?如溶散、崩解缓慢,?影响药物溶出与吸收,?特别是浓缩丸崩解需要时间过长,?患者时有感到肠胃不适?(?不良事件)?;部分品种染菌严重?(?特别是蜜丸类)?,?易霉变,?卫生学不易达到要求;?丸剂中多有全粉入药,?而目前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和农药的使用,?造成了丸剂中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残留较为普遍,?从而严重影响了质量。?
传统的丸剂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浓缩丸?,其中浓缩丸具有体积小?,便于服用?,符合中医用药特点?,适应机械化生产?,不需另加辅料等优点?,一般认为它是一种较好的剂型。现代发展的丸剂新剂型主要有滴丸、微丸?,这两类丸剂符合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丸剂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剂型之一。中国最早医籍《内经》即有“四乌鰂骨一藘茹丸”的记载。早期的丸剂是在汤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历代中医在临床上都广泛应用,成为品种繁多,制备精巧、理论趋于完善的一个大剂型。我国丸剂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四世纪《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四鸟鲗骨一芦茹丸,二物并合之,丸似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的记载,对丸剂的名称、处方、规格、剂量以及服法等作了叙述。前汉《史记》大仑公传(公元前187年)中已有半夏丸之名出现。唐代丸剂得到迅速发展,至宋代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朝廷设立了太医局的熟药厅,即太平惠民药局,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的788个方剂中,丸剂占了总数的36%。
中国古典医籍--《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性有宜丸者”、《玉函经》说:“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痞”。《苏沈良方》说:“大毒者须用丸”。汉晋以来提出:“丸药以舒缓为治”,“丸者缓也”。丸剂服后在胃肠道崩解缓慢,逐渐释放药物,作用持久;对毒、剧、刺激性药物可延缓吸收,减弱毒性和不良反映。因此,临床治疗慢性疾病或久病体弱、病后调和气血者多用丸剂。

丸剂制备时能容纳固体、半固体的药物,还可容纳粘稠性的液体药物;并可利用包衣来掩盖其不良臭味。丸剂生产技术和设备较简单,亦适合基层医疗单位自制。

丸剂尚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有的服用剂量大,尤其是小儿服用困难。生产流程长,污染机会多;操作不当影响崩解和疗效;另一方面,目前对中成药丸剂的有效成分标准尚需继续深入研究。

丸剂按其制法,或赋形剂可分为如下几类:

(1)按制备方法分类

塑制丸:系指药物细粉与适宜的粘合剂混和制成软硬适度的可塑性丸块,然后再分割成丸粒。如蜜丸、糊丸、部分浓缩丸、蜡丸等。

泛制丸:系指以药物细粉用适宜的液体为粘合剂泛制成小球形的丸剂。如水丸、水蜜丸、部分浓缩丸、糊丸等。

滴制丸:此法又称滴聚法。系利用一种熔点较低的脂肪性基质或水溶性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乳化后利用适当装置滴入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剂中而制成的丸剂。

(2)按赋形剂分类

蜜丸:系指将药物细粉用蜂蜜作粘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大小和制法不同,分为大蜜丸、小蜜丸和用泛丸法制备的水蜜丸等三种。一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调理气血的滋补药剂。

水丸:系指药物细粉用凉开水或按处方规定的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球形丸剂。一般适用于清热、解表、消导等药剂。

糊丸:系指药物细粉用淀粉糊、米糊为粘合剂所制成的丸剂。适用于含有一定毒、剧药或刺激性的药剂。如西黄丸、小金丸等。

蜡丸:系指用蜂蜡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适于含毒剧或刺激性较强的药剂。

浓缩丸:系指药物或部分药物的煎液或提取液浓缩成浸膏,与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制成的丸剂。体积小,便于服用。

其他丸剂: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视临床治疗的需要,有的选用其他材料(红糖、白糖、饴糖、枣泥、胶汁、动物的脏器、乳汁等)作为粘合剂制丸。

水丸的制备
?
水丸一般采用蒸馏水、离子交换水或冷开水作赋形剂?,?,自来水不可用;根据处方要求有的用酒、醋、药汁作赋形剂。水丸用泛制法制备?,大量生产多用泛丸锅?(即包衣锅?)?,小量制备可用特制的竹匾手工操作。水丸大生产只能用泛制法 ,但工艺繁琐 ,周期长 ,占地面积大 ,崩解及卫生标准难控制等 ,而用机器塑制法制备则可克服上述缺点。制备水丸需根据处方中的药物性质 ,如处方中富含粘性成分的药物较多时 ,可采用温水和坨;若处方中的药物粘性较差 ,加热水也不足以激发其粘性时 ,可适量加一些淀粉浆或糊精浆作为粘合剂 ,淀粉和糊精的用量以能改善药料粘性但不影响药丸溶散为宜 ,一般用 10% 的量 ,即可达到目的 ,药料的硬度一般应以成坨而不松散为宜。对中药水泡丸剂型 ,陈斌等利用正交试验法对滋肾降糖灵制剂进行提取工艺、成丸工艺优选 ,结果表明: 水提工艺的最佳选择是加水 6倍 ,提取 3次 ,每次提取 1h,煎煮前用冷水浸泡 0. 5h;成丸工艺的最优水平是骨架材料为乙基纤维素 ,填充剂是山药和生地黄 ,干膏与填充剂比为 1:1,崩解剂为微晶纤维素。
蜜丸的制备
?
蜜丸指将药物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分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蜜丸用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备?,塑制法制备蜜丸?,制丸块(和坨?)是工艺关键?,大量生产多用捏和机和药?,机器制丸机制丸;小量制备在盆内和药?,螺旋式出条机及轧丸机?,或搓丸板等手工制备。用塑制法制蜜丸时炼蜜应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合均匀?,但处方中含有树脂类、胶类以及具挥发性药物时应?60℃左右加入。制备蜜丸可以通过调整用蜜量或用水量、炼蜜的程度及和坨时的蜜温和水温调整药材的粘性和硬度。制蜜丸时用蜜量一般是药粉的?0.?8~?0.?9倍。何群等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降脂丸制备工艺中蜜与药粉比例、炼蜜程度、和坨温度三因素对丸型成型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老蜜?(d=?1.?42)在?80℃左右和坨?,药粉与蜜为?1?1.?56时?,制出的小蜜丸最好。肖何用正交实验法对六味地黄丸制剂的和坨工艺进行了改进研究?,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即每次加软材?16kg,软材温度?30℃?,辅料?50ml,和坨时间?15min,上述因素对和坨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软材量>和坨时间>辅料量>软材温度?,结果表明?,新工艺成品率提高6.?5%?,减轻了劳动强度?,并首次选用混合机制软材、炼胶机和坨的方法制备可泡服型小蜜丸。蜜丸含菌量的控制是中成药生产中的一个难题。因为药材来自植物、动物、矿物?,又经采制、加工、运输、贮存、炮制等多个环节才制成丸剂?,因此污染微生物的机会很多。加上包装材料和存放环境的影响?,成品中含菌数往往超过“药品卫生标准”的规定。在生产中要高度注意这一问题。以下是一些综合解决的办法:?①水洗药材;②加热灭菌法?(包括高压蒸汽原材料灭菌、高压蒸汽丸块灭菌、药坨干热保温灭菌、热蜜和坨灭菌?);?③射线灭菌法;④微波加热灭菌。此外还有流通蒸汽法、远红外加热法、药物灭菌法?(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等灭菌方法。这些方法中?,以热蜜和坨灭菌用得多些?,其优点是灭菌效果好?,设备、操作简单。不过?,对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和对热敏感的药物不宜采用。用电热恒温真空干燥箱抽真空 ,然后注入乙醇蒸汽进行灭菌 ,对某些含易挥发性、对热不稳定性药物均较适用  。有报道认为蜜丸含菌主要来源于药材饮片 ,其含菌量随季节呈周期性变化。对药材饮片 进行蒸汽灭菌、真空干燥 ,获得较好的灭菌效果。因此 ,要根据不同的处方组成、药物性质 ,区别采用不同方法灭菌 ,使灭菌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

浓缩丸的制备
  浓缩丸又称药膏丸、浸膏丸 ,是丸剂中一种较好的剂型。浓缩丸按赋形剂可分为水丸型浓缩丸和蜜丸型浓缩丸。浓缩丸用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备。制备浓缩丸时 ,浸膏的粘性是影响药坨性质的主要因素。若为半浸膏的浓缩丸 ,当药粉粘性不强时 ,可用温热的浸膏和坨;药粉及浸膏粘性均较强或全浸膏粉制丸时 ,则可以考虑适量加入药用淀粉 ,以减小粘性 ,甚至可以用一定浓度的乙醇和坨 ,也可考虑将药料在制备浸膏过程中加乙醇沉淀 ,除去部分具有粘性的杂质。香砂六君丸传统剂型为水丸 ,为减少该药服药量 ,加快该药的释放速率 ,有报道将其改为浓缩丸并采用 L4( 23)正交试验表对其提取工艺进行正交试验 ,结果表明加水量 8倍、 7倍 ,提取时间 1h时最佳。


丸剂举例
八珍丸
处方
党参100g 白术100g 茯苓100g 甘草100g 当归100g 白芍100g 川参100g 熟地黄100g
制法
1.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80目筛备用。
2.炼蜜:称取一定量的蜂蜜于蒸发皿中加热至沸(如有杂质可过滤),继续炼制成炼蜜程度,捞去漂浮的泡沫带有光泽即可。
3.合药:将已炼制好的炼蜜与药粉按比例进行混合(药粉与炼蜜的比例一般为1:1或1:5也有不足1:1的,要根据药物性质及季节不同而异。一般含糖类、油脂类的 中草药用蜜少。含纤维素较多和质地疏松的药物用蜜量多。夏季用蜜量少,冬季用蜜量多。均匀地揉合,做成像面团样丸块(在搅拌机中机械混合或在其它容器中人工混合)。合药时,蜂蜜一般趁热加入(如含有胶质,树脂或挥发性成分需待炼蜜稍冷后再加入混合),充分和匀,使其内外全部滋润,色泽一致,软硬适中,能随意捏塑即可。
4.制条,成丸。
将合好的面团样软材放置一定时间,使药料与蜂蜜成分混合滋润,并产生一定粘性后即可搓条,搓条要粗细一致,外表光滑。即可用手工或制丸板做成一定量的、光滑的、园球形丸粒,大量生产可用机械制丸。
制丸时,先将药团块称重,以便分计量准确,即按每次所需制成丸粒的数目与每丸的总量进行计算,按计算量称取团块再搓条,制成预计数目的丸粒,搓丸条的虚词可依丸粒大小来定,丸条搓好后再分割成小段,再搓圆成球形即可。
为避免药团粘手和粘器具,操作时可用适量的润滑剂。润滑剂可用甘油或麻油(花生油)500g ,蜂蜡95g ,加热熔化而成。夏季蜂蜡可适当多加一点。
5.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可采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蜡壳包好,并注明品名、批号、规格,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处方
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50g 茯苓100g
麦芽(炒)100g 陈皮100g 连翘50g
制法
水丸用泛制法制备。泛制方法有手工泛丸和机械泛丸两种,其操作原理相同,主要有原料加工粉碎、起模、成型、选盖面、干燥、包衣、打光、质量检查。其中起模是关键的一步。
1.原料的加工粉碎:将处方中各药按要求加工炮制合格后进行粉碎,过100目筛,备用。
2.起模:丸模是泛丸法成型的基础。有后工起模和机械起模两种方法。
(1)手工起模 在干净干燥的竹匾1/4处,用刷子沾少许水涂布均匀使匾面湿润,撒少量粉于湿匾面上,用双手持匾,转动竹匾,使药物全部湿润,然后用刷子顺次轻轻刷下(即是用刷尖轻轻调下),转动竹匾,将被湿润的小颗粒移至另一边(干匾处),撒上少许细粉,并摇动竹匾,使小颗粒全部均匀地沾上药粉并摇至另一处,又于原涂水处上少量水,再将沾粉颗粒移至涂水出滚动,将水全部沾上,再转至另一干处,撒上细粉,再转动竹匾,使湿颗粒全部滚上药粉,这样如此反复操作多次,直至形成较微密的小园粒(如大小直径约为0.5-1mm),不沾匾时,匾模子即成,选均匀后再加大成型。
(2)机械起模 将药粉撒布于包衣锅内,在包衣锅转动下将水喷入,使药粉全部成湿润的小颗粒,再加入少量细粉,继续滚动一定时间,使小颗粒坚实、微密,再喷水撒粉,如此反复进行操作,即成规则的丸模,经筛选后再继续成型,(或先将适量的水倾于锅内,再假如适量药粉,均匀撒布于整个锅内,然后用刷子自相反方向轻轻刷下,即得疏松的块状物,用手轻轻揉搓,使大的破碎继续反复操作即可成丸模。
3.加大成型:模子制成后反复转动竹匾,并交替加水加粉,不断地转动药匾,整个基本动作即是揉团、撞翻、交替进行,以加强丸粒硬度与圆整度,直至丸粒逐渐加大成型,符合要求为止。(手工与机械同一说)
4.选丸:用适宜的药筛将丸粒筛选均匀一直的丸粒,过小的丸粒再泛大,过大的畸形的应分离出来作适当处理。
5.盖面:盖面的目的是使丸粒表面致密、光洁,色泽一致。常用的方法有干粉盖面、清水盖面和清浆盖面三种。
6.干燥:因水丸水量较大,应及时干燥(60度以下)。干燥时应逐渐升温,并不断翻动,以免产生阴阳面。

舒肝和胃丸
舒肝和胃丸--《中国药典》 【处方】香附(醋制)45g,白芍45g,佛手150g,木香45g,郁金45g,白术(炒)60g,陈皮75g,柴胡15g,广藿香30g,炙甘草15g,菜菔子45g,槟榔(炒焦)45g,乌药45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特异,味甜。 【炮制】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70~8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和胃止痛。用于两胁胀满,食欲不振,打嗝呕吐,胃脘疼痛。
参燕百补丸
参燕百补丸--《中国医学大辞典》 【处方】人参须1钱(另研),燕窝(另研)2钱,明党参2钱,潞党参2钱,麦门冬2钱,玉竹2钱,茯苓2钱,女贞子2钱,杜仲2钱,象贝母2钱,使君子2钱,桑椹3钱,牡蛎(煅)3钱,罂粟壳4钱,甘草(炙)4钱,广皮1钱5分,鹤虱1钱5分,沉香(后入)5分,红枣1两,冰糖2两(化水)。 【制法】上为细末,红枣煎汤,冰糖化水泛丸,如绿豆大。或上药煎浓汁,去滓,入参燕汁,再入冰糖收成膏,名“参燕百补膏”。 【功能主治】益髓添精,壮水制火,补气养血,宁心滋肾。主治病后或戒烟后身体羸弱。
四乌鲗骨一芦茹丸
四乌鲗骨一芦茹丸--《黄帝内经·素问》卷十一 【别名】乌贼鱼骨丸(《圣济总录》卷一五三)、乌鱼骨丸(《宜明论方》卷一)。 【处方】乌鲗骨四份、芦茹一份。 【制法】以雀卵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益精补血,止血化瘀。治血枯。胸胁支满,不思饮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晕目眩,二便出血,月事渐少以至经闭。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腹时用鲍鱼汁送服。 【备注】本方治证为肝肾精血亏损所致,方中乌鲗骨补肾益精,收敛止血,并可通血脉,治女子血闭;芦茹活血通经,治女子经水不通;
三圣丸
三圣丸--《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处方】威灵仙(净洗去土,焙干)150克,干姜60克(炮制),乌头60克(炮制,去皮、脐)。 【制法】上药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老人夏月腰膝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用温姜汤送下。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三味安肾丸
三味安肾丸--《医学人问》卷七 【处方】破故纸、小茴香、乳香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纳气。治下虚,肾气不得归元,变见杂症,诸药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摘录】《医学人问》卷七

三白丸
三白丸--《魏氏家藏方》卷四 【别名】素丹(《魏氏家藏方》卷四)。 【处方】龙骨(煅,别研 )、牡蛎粉各30克,鹿角霜6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滑石为衣。 【功能主治】治小便滑数,遗精白浊,盗汗。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渐加至15丸,空腹时用盐汤吞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四

疏风通闭丸
疏风通闭丸--《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处方】归身90克,川芎21克,白芍15克,葛根9克,秦艽15克,丹皮60克,生地90克,赤芍15克,天麻9克,丹参60克,茯神45克,泽兰120克。 【制法】上药煎汤,和蜜为丸,辰砂为衣,每丸重6克。 【功能主治】养血疏风。治产后体虚,风入三阳之经,口噤而牙关紧闭者。 【用法用量】每次1丸,用淡姜汤化下。不应,连服2~3丸。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疏风止嗽丸
疏风止嗽丸--《慈精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苏梗(子)15克,防风9克,干葛9克,枳壳9克(炒),前胡9克,桔梗9克,桑皮9克,杏仁9克,半夏9克(炙),茯苓9克,陈皮6克,川贝6克(去心),羌活6克,黄芩6克,甘草3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面,少兑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化痰止咳。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或咳痰不爽;及久咳有痰,表邪未尽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白开水送下。 【摘录】《慈精光绪医方选议》

疏风定痛丸
疏风定痛丸--《中国药典》 【处方】马钱子(制)100g,麻黄300g,乳香(醋制)100g,没药(醋制)100g,千年健30g,自然铜(煅)30g,地枫皮30g,桂枝30g,牛膝30g,木瓜30g,甘草30g,杜仲(盐水制)30g,防风30g,羌活30g,独活30g。 【性状】为灰黑色的大蜜丸;气辛香,味苦、酸。 【炮制】上十五味,将马钱子粉碎成细粉,其余麻黄等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与马钱子粉配研,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涩肠丸
涩肠丸--《玉机微义》卷五十 【处方】龙骨、海螵蛸、诃子(炮,去核)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末,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涩肠止痢。治小儿下痢赤白,后重频并。 【用法用量】每次30丸,米汤送下。 【摘录】《玉机微义》卷五十

痧药蟾酥丸
痧药蟾酥丸--《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引《刮痧疗法》 【处方】蟾酥、朱砂各15克,雄黄、茅术各30克,丁香、牙皂各9克,麝香3克。 【制法】先将蟾酥用烧酒溶化,再将各药研成粉末,和入捣匀,制成如芝麻大的药丸,辰砂为衣。 【功能主治】芳香逐秽。治痧胀病。心胸胀闷,腹胀,烦躁不安等。 【用法用量】每服7粒,将药丸放在舌尖上,用冷开水送下。 【备注】原书云“如在空气窒闷场所感到头脑昏胀剧烈时,预先服用,也可防止痧病的发作”。 【摘录】《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引《刮痧疗法》

舒筋丸
舒筋丸--《中国药典》 【处方】马钱子(调制)80g,麻黄80g,独活6g,羌活6g,桂枝6g,甘草6g,千年健6g,牛膝6g,乳香(醋制)6g,木瓜6g,没药(醋制)6g,防风6g,杜仲(盐制)3g,地枫皮6g,续断3g。 【性状】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苦。 【炮制】上十五味,取马钱子用砂烫法炮制,粉碎成细粉,照马钱子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士的宁含量后,以淀粉为稀释剂,调整其含量为1.15%;其余麻黄等十四味粉碎成细粉,与马钱子细粉80g配研,混匀,过筛。每100g粉末加炼蜜150~170g制成大蜜丸。
舒眉丸
舒眉丸--《普济方》卷三五五 【处方】五灵脂、蒲黄(炒)各等分,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后痢疾,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醋汤调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五
生乳丸
生乳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当归240克,生地240克,川芎120克,生白芍240克,通草60克,生麦芽500克,山甲120克,漏芦240克,生黄耆240克,鹿角霜240克,广木香120克,王不留行(炒)120克。 【制法】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重9克,蜡纸管封固。 【功能主治】补气,活血,下乳。治产后气血亏损,乳少,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琐阳丸
琐阳丸--《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龟版(炙)、知母(酒炒)、黄柏(酒炒)各30克,虎骨(炙)、牛膝(酒浸)、杜仲(姜炒)、琐阳(酒浸)各15克,破故纸、续断(酒浸)各7.5克,当归、地黄各9克。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激肾补肝,强筋壮骨。治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腰膝酸软,筋骨痿弱。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温开水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涩肠丸
涩肠丸--《玉机微义》卷五十 【处方】龙骨、海螵蛸、诃子(炮,去核)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末,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涩肠止痢。治小儿下痢赤白,后重频并。 【用法用量】每次30丸,米汤送下。 【摘录】《玉机微义》卷五十
穿肠丸
穿肠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处方】猪胆汁1枚。 【功能主治】大便7-8日不通,服诸药未效。 【用法用量】以蜜2两,煮令可丸,入腻粉1钱匕,捏如中指长,纳下部。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穿瘿丸
穿瘿丸--《普济方》卷二九四 【处方】通草60克,杏仁(去皮、尖,研),牛蒡子(去油)各30克,射干,昆布(去咸),诃黎勒,海藻(去咸)各12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主治瘿瘤结硬。 【用法用量】每次1丸,噙化,咽津下,日进三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九四

穿珠丸
穿珠丸--《魏氏家藏方》卷九 【处方】石菖蒲(节密者,去毛)5钱,麝香半钱。 【制法】上为细末,熔黄腊半两,和为块。 【功能主治】上壅耳聋。 【用法用量】每用小石莲大,中间以大针穿窍,夜间安两耳内,日间取出。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九

肠风槐角丸
肠风槐角丸--《鳞爪集》卷二 【处方】槐角8两,地榆8两,黄耆8两,当归8两,川芎4两,阿胶2两,升麻8两,生地8两,条芩8两,连翘8两,秦艽8两,防风4两,白芷4两,川连4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祛风消毒,解热润脏,宽肠利气,和血定痛。主治肠风痔漏,痛痒火盛。 【摘录】《鳞爪集》卷二 肠风槐角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杭州方) 【处方】槐角2两,炒枳壳1两,当归(酒制)1两,地榆炭1两,防风1两,黄芩(酒炒)1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调米糊为丸。 ...

磁石丸
磁石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处方】磁石(煅,醋淬),龙齿(煅),苁蓉(酒浸),茯苓各60克, 人参 ,麦门冬(去心),远志(去心),续断 ,赤石脂(煅,醋淬),鹿茸(酥炙)各45克,地黄(干者)90克, 韭子(炒),柏子仁 ,丹参各37.5克。 【制法】上药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治精虚极,尫羸,惊悸,梦中遗泄,尿后余沥,小便白浊,甚则茎弱核微,小腹里急。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磁石丸--《秘传眼科龙木...

磁凤丸
磁凤丸--《点点经》卷三 【处方】寸香1分,木香1钱5分,丁香1钱5分,沉香1钱5分,白磁粉8钱,红花1钱半,牡蛎5钱,白豆蔻5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菜子大。 【功能主治】气血凝结,两胁并肚腹或脐下坚硬大痛,走移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钱,砂糖水化下,日3次,半月服完为度。外用化坚膏贴之,立消。 【注意】忌发物。 【摘录】《点点经》卷三

疮科蛤蟆丸
疮科蛤蟆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 【处方】防风2两,当归2两,薄荷2两,白芍2两,大黄2两,石膏2两,麻黄2两,连翘2两,芒消2两,甘草12两,枯芩4两,桔梗4两,栀子2两,大风肉2两,荆芥1两2钱,苍术2两,滑石12两,川芎2两,川连4两,百草霜2两,蛤蟆100头。 【制法】上为细末,水为丸。 【功能主治】一切顽疮疥癣,风毒湿痹。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

翠碧丸
翠碧丸--《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处方】青黛(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葛根(锉)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切,焙)2两,人参半两,知母(焙)半两,瓜蒌根3分,天南星(牛胆制者)半两,寒水石(火煅)3两。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烦渴不止,咽干,躁热昏闷。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后、临卧人参、竹叶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纯阳红妆丸
纯阳红妆丸--《普济方》卷五十二 【处方】破故纸4两,胡桃肉4两,莲肉1两,葫芦巴4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令面颜色光泽。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酒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五十二

寿胎丸
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菟丝子120克(炒炖),桑寄生60克,川续断60克,真阿胶60克。 【制法】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每丸重0.3克。 【功能主治】补肾,安胎。治肾虚滑胎,及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开水送下,日服二次。气虚者,加人参60克;大气陷者,加生黄耆90克;食少者,加炒白术60克;有寒者,加炒补骨脂60克;有热者,加生地60克。 【备注】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肾旺自能荫胎;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固冲任,使胎气强壮;阿胶滋养阴...

守瘿丸
守瘿丸--《宜明论方》卷十五 【处方】通草60克,杏仁(去皮、尖,研)60克,牛蒡子45克(出油),昆布(去咸)、吴射干、诃黎勒、海藻各120克(去咸)。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瘿瘤结硬。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咽津下,日进三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十五

守宫丸
守宫丸--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守宫(七枚.炙干去足.即蝎虎也)、腻粉(半钱)、天南星(一两.酒浸三日.曝干)。 【炮制】上捣研细末,以薄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破伤风,身如角弓反张,及筋脉拘急,口噤。 【用法用量】每服斡开口,以酒灌下七丸,有顷汗出得解,更与一服,再汗即瘥。 【备注】一方加白附子一两,炼蜜为丸。守宫一名辟宫子。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守中丸
守中丸--《圣济总录》卷十六 【别名】五芝地仙金髓丸(《圣济总录》卷十六)。 【处方】白茯苓(去黑皮)300克,麦门冬(去心,焙)90克,白术、人参、甘菊花(择去梗)、山芋、枸杞子各60克,生地黄10千克(绞取汁)。 【制法】上八味,先将生地黄汁置于银器内,入酥90克、白蜜90克同煎,掠去汁上金花令尽,煎至3升左右,再将余七味捣罗为末,入地黄汁中拌炒,至干为度,入白蜜同捣,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头旋脑转,目系急,忽然倒仆。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或食后用清酒送下。 【摘录】《圣...

失血奇效丸
失血奇效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生地36克,茅根60克,侧柏60克,山药30克,薄荷30克,茜草30克,大小蓟各30克,蒲黄30克,栀子30克,黄芩30克(以上均炒炭存性),花蕊石30克,元参(去芦)60克,古墨60克,三七60克。 【制法】共研细粉,过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除痰止嗽。治咳嗽吐血,呕血咯血,痰中带血,崩漏下血。 【用法用量】每丸0.21克重,装瓶,每瓶重30克。每服6克,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四物汤二至丸加减方
四物汤二至丸加减方--董国权方 【处方】生地15克,当归9克,灵磁石30克,砂仁6克,熟地15克,川芎6克,墨旱莲15克,桑椹子15克,白芍12克,制首乌15克,朱茯神15克,木瓜9克,黄精15克。 【功能主治】补肾荣发,养血宁心。主治心肾不足,血不荣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董国权方

四物坎离丸
四物坎离丸--《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生地45克,熟地90克(同酒浸,捣膏),当归60克,芍药45克(同酒炒),知母30克,黄柏60克(同酒浸,炒),侧柏叶、槐子各30克(同炒),连翘18克。 【制法】上药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瓷盆盛之,以绵纸糊口,凉地下放七八日去火毒,晒干收之。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乌须发。治肠风,及头发早白。 【用法用量】每服30~60丸,白汤或酒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四物五子丸加减
四物五子丸加减--李传课方 【处方】熟地12克,制首乌12克,黄精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2克,复盆子12克,桑椹子12克,丹参12克,车前子(布包煎)9克,川芎6克。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主治肝肾虚弱。(早期视神经萎缩)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李传课方

四物五子丸
四物五子丸--《医方类聚》卷六十八引《澹寮方》 【处方】当归(去芦,酒浸)川芎 热地黄(酒蒸,焙)白芍药 覆盆子(酒浸)枸杞子 地肤子 菟丝子(酒淘净,浸蒸,别研)车前子(酒蒸)上药分两,以虚实斟酌。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心益肾,补血明目。治心肾不足,眼目昏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盐汤吞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六十八引《澹寮方》

四炒枳壳丸
四炒枳壳丸--《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枳壳500克。 【制法】上药分作四份,用芫荽子、萝卜子、小茴、干漆各30克,各炒一份,以枳壳黄色为度,择出枳壳为末,以四味炒药煎汤,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气血凝滞,腹内鼓胀,翻胃呕吐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饮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几十种丸剂再注册生产工艺药材来源
https://www.ouryao.com/forum.php? ... 3&fromuid=25184
(出处: 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8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