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167|回复: 2
收起左侧

穿山甲人工养殖瓶颈待破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6-9 11: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关注穿山甲保护与利用报道之二
穿山甲人工养殖瓶颈待破
  □ 记者 徐亚静

  

  “‘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大扶持常用大宗和濒危稀缺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22个大宗药材品种和11个濒危稀缺药材品种被列入扶持名单,其中就有穿山甲。但两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穿山甲人工驯养项目报上来。”在日前于南宁召开的“穿山甲人工驯养繁殖及发展前景研讨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副处长张军的一席话,反映了穿山甲这一濒危药用物种人工养殖的困境。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介绍,国内目前并没有成规模的穿山甲养殖基地,仅广东、广西的一些研究机构进行过科研层面的养殖,但数量都很少,多的也就几十头的样子,很难支持成规模的商业化养殖。没有种苗是穿山甲养殖基地建设面临的最大困境,只有野生穿山甲经驯化后繁殖的子代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流通,这导致许多想进行穿山甲养殖的企业面临无种可养的局面。

  人工驯养还需政策支持

  “我想养穿山甲,可是办不来驯养证。”广西恒拓医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军峰的一句话激起了在场企业的共鸣。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驯养繁殖许可证。现在,恒拓与广西药物研究所合资,在南宁市中国-东盟经济开发区成立了占地500亩的濒危物种养殖研究基地,基地拟投资1.5亿元进行穿山甲、灰斑蛤蚧等药用动物的养殖。“我们想先以科研的方式小规模研究,但若想实现商业化、规模化,还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苏军峰说。

  广东省电白县南药药业有限公司是我国著名的南药种植基地,在沉香、龙血竭等名贵、濒危药用植物的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该公司近年来曾尝试过穿山甲的人工养殖,甚至盖了笼舍,建立了养殖生产技术规程,但提到最新进展,该公司董事长汪科元直言不讳:“种苗全放了。因为没有驯养证,养殖就是违法的。”

  汪科元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林业部门没有发出过一张穿山甲的驯养证,企业没有证就不能引种繁殖,而种苗达不到一定数量,再加上没有先例可循,各地林业部门对穿山甲驯养证的审批也就慎之又慎。企业和管理部门都陷入了到底是“先有种再有证,还是先有证再有种”的怪圈。“我刚听了张军处长的演讲,我想说一句,我很想获得国家关于穿山甲人工养殖的扶持项目,可是我没有证,养不了。”汪科元说。

  “我将来可以给你们提供穿山甲种苗,但是非洲4个种的穿山甲并不在《中国药典》当中,需要通过研究获得药典认可才行。”与苏军峰、汪科元不同,到非洲国家乌干达养穿山甲的女商人、奥森东非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马津汝面临另外一个困境。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诗宝认为,鉴于穿山甲保护的紧迫性和需求的迫切性,必须尽早实现穿山甲商业化养殖,在驯养繁殖许可证办理和研究用种苗获得方面,政府应当为那些一直在实实在在做研发的单位提供便利。

  “是不是可以在种苗达不到一定数量要求的时候,允许企业先以科研的名义养起来?是不是可以把查扣的非法途径来源的穿山甲转给企业饲养?”王卫权说,“把走私来的别的国家的穿山甲放生是管理部门一种无奈的做法,但其实这些国外走私来的穿山甲很难适应中国的环境并生存下去,还需要我们建立更好的穿山甲的救护及科研驯养环境。”

  科学研究是成功保障

  两年前,马津汝有感于国内穿山甲资源紧缺的现状,勇闯乌干达,虽然最初受到了乌政府部门的强烈反对,但经过不断咨询和修改建议和承诺书,终于获得了乌政府颁发的第一张特种养殖许可证。2014年2月,奥森与乌干达以穿山甲为图腾、保护穿山甲的Lugave宗族签署了12年独家合作协议,由奥森提供资金和技术,Lugave宗族负责养殖穿山甲。

  乌干达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最高行政长官James Lutalo表示,乌政府要求奥森公司建立濒危动物养殖研究中心,奥森也已承诺攻克穿山甲人工养殖技术。在该中心,繁殖的穿山甲1/3送回野生,1/3种苗出口,1/3继续繁殖。乌政府希望通过穿山甲的人工繁殖,一方面扭转穿山甲走私和非法猎取的局面,有效保护这个物种,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发展乌干达经济,满足医药的需求。

  另据了解,在亚洲国家老挝,也已有由国家建立的野生动物养殖场商业化养殖穿山甲成功的先例。

  吴诗宝致力于穿山甲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十余年,已经在小范围样本中取得重大进展。据他介绍,自19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有100多家动物园都饲养过各种穿山甲,但驯化成功率极低,很少能活过6个月。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穿山甲养殖热,不少单位或个人联合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共同合作研究商业化的穿山甲养殖技术,但只有极少数机构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吴诗宝认为,穿山甲是难以驯养繁殖的动物,这与其习性特殊和产仔率较低有关。穿山甲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比较特殊,每年仅产仔一到两次,每次一到两胎。更为重要的是,许多机构采用的方法不正确、不科学。而他所在的华南师范大学目前已初步掌握了穿山甲人工引种与驯化技术、养殖圈舍建造技术标准、人工饲料配方与饲料生产加工方法、一般疾病防治技术、人工配种与育幼方法,穿山甲完全能够在人工圈养条件下存活并繁殖后代,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提升和探明。

  “科学研究是穿山甲人工驯养能够成功的基础。”吴诗宝建议,政府应当重点支持那些条件较好的单位去探索研发,特别是那些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且研发能力强的产、学、研、政结合的协同体;发改委、林业、科技、中药管理等部门应当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条件好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单位;建议成立协调牵头机构,整合由多个部门参与以及由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研发团队,以提升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对穿山甲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协同攻关,尽早实现穿山甲商业性规模化养殖。

  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孟智斌建议,应成立一个穿山甲驯养的行业专业性组织机构,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把握准入门槛、设立引种规范、制定饲养规范、执行行业守则;建立可信、可追溯的饲养个体档案,与保护野生资源建立可行、可信即有说服力的联系;特别是要与有公信力的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如IUCN、CITES、CBD、WWF,建立可信赖的联系;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工作,介绍穿山甲的人工繁育。

  与会的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等纷纷表示,本次会议是行业内关于穿山甲人工养殖的首次专题会议,为穿山甲人工养殖指明了方向;希望将来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成立穿山甲人工养殖的行业组织,制定行业门槛,规范行业准入,引领行业发展,使穿山甲人工养殖行业尽快形成,并健康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9 14: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种养殖的许可证难办,在中国就是缺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林业局都不敢把这样的第一个证办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9 14: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望有突破,能解决目前用药需求,至少量多了,不用再渗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5 04: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