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004|回复: 4
收起左侧

[烹饪] 四味冬瓜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5-6-17 18: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四味冬瓜
    中医认为冬瓜味甘、淡、性凉,入肺、大肠、小肠、膀胱经,具有润肺生津,化痰止渴,利尿消肿,清热祛暑,解毒排脓的功效;可用于暑热口渴、痰热咳喘、水肿消渴等症的食疗,还能解鱼、酒毒。冬瓜皮以利尿见长;冬瓜子以健脾养颜、止咳化痰见长。肾病水肿、肝硬化腹水、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肥胖者可多食;脾胃虚弱、阳虚肢冷者少食。

    这道“四味冬瓜”,酸甜、绵糯、咸鲜、清香,四味融合,鲜美独特,营养丰富,亦饭亦菜,适合夏季食用。

    主料:冬瓜200克,西红柿2个,玉米粒100克,虾皮30克。

    调料:食用油、盐、豉油。

    做法: 1.冬瓜、西红柿切块;2.锅内放食用油,先将虾皮、冬瓜块入锅油煸,加入适量开水炖煮;3.待冬瓜透明时,加入玉米粒、西红柿块共同翻炒;4.菜汁减少时,加盐、豉油翻炒片刻,即可。(榕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月经后养颜汤
□ 刘建德 江苏省常州问道堂中医养生工作室
    女人的保养一定不能松懈,尽管现在的美容技术和药物越来越发达,但是药三分毒,自己做的补品总是健康得多。月经过后,是调养的重要时期,给自己做这样一道养颜汤吧:

    银耳3大朵撕碎,水中泡15分钟。大枣三个、百合、枸杞、桂圆干各15克。两朵玫瑰,用手捏碎。放入锅中,大火熬开,改小火,煮到有点黏黏的就差不多了可以好了。

    这道汤富含胶原蛋白,在例假之后的一个星期内食用,帮助身体气血迅速恢复,皮肤也会红润有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合办公一族的松肩操
□ 彭鑫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不经常运动的人,特别是办公室工作人员,因为用电脑的缘故,双肩容易紧张而不能松沉,乃至影响到颈椎和整个后背,好像背着重物。从外表看来,这类人双肩习惯性上耸,即所谓的“架肩”,长此下去,脾胃之气容易积滞,进而面色苍白,四肢瘦弱,抑或是虚胖,体力不佳,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均是脾胃虚弱、气机壅滞所导致的。因为双肩为中焦气血流通的关键枢纽,明代李梴的《医学入门》保养导引方法中的“开关法”和“起脾法”,均是用松肩的方法以调理脾胃之气。一般人上肢用力时,往往力量锁在肩关节而透不到双手,但是传统锻炼方法则要求松肩,力量在肩关节不停留直接贯通到双手,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均有如 此要求。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锻炼双肩的方法,打通肩部的滞涩,恢复气血流通。

    动作步骤

    1.预备式:坐在椅子上或放松站立均可,两手交叉抱胸。

    2.摇肩:左右转圈摇摆,肘尖的轨迹呈“∞”字形,大约100次。

    3.转肩:两手自然下垂,手指自然伸直,肩膀用力由后向前转圈(后—上—前—下—后);之后由前向后转圈,各100次。

    要领:动作缓慢柔和,手臂放松,垂直下坠,好像挂在肩膀上的钟摆一样,丝毫不着力。

    4.开肩:本动作是在走路过程中完成的,走路时双手随步伐前后摆动,像军人的“齐步走”。手摆动的水平高度在肚脐和胸之间,大约在中脘、上脘的位置。

    要领:步伐不要太快,要像散步一样放松,手臂像钟摆一样摆动,手指自然伸直,全身放松。

    以上动作1、2、3可连续做,每次大约半小时,适合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疲劳时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动作4可在上下班走路时做,每次最好持续半小时。

    动作效应

    一般在锻炼10分钟后,就会感觉肩关节周围发热,30分钟后会感到整个背部包括颈椎,都会有温热的感觉,说明通过运动阳经气血通畅,颈椎病、肩周炎、失眠、头痛等疾病会得到缓解。在做动作半小时后,手指会有温暖而柔软的感觉,说明手三阴经逐渐通畅,心、肺、脑血管疾病都会有所减轻。

    本方法简单,但是功效卓著,长期锻炼可以增进食欲,健壮脾胃,增强体格。为什么参过军的人体质都比一般人要好?他们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面貌和体力都非常棒。包括大学生军训,我的一个同班同学军训后连晕车都治好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天齐步走,暗合妙道,松开双肩,脾胃之气调畅,中焦脾胃是后天之本,它一旦强壮,自然有病祛病无病强身了。晕车本是脾胃病,用这种方法治疗,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建议:办公室工作人员,精神压力比较大,工作长时期不活动,难免心情郁闷,进而影响脾胃功能,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面色萎黄,睡眠不香。遇到这种情况,您可以在饭前饭后、睡觉之前,花十分钟做一下松肩,使气血运行通畅。如果持之以恒,食欲逐渐就会旺盛,睡眠自然就会香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恩骏《本经》发微释百药
细辛 止咳平喘 行水止痛 通窍宣络
    细辛“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本经》)

    宋元祐年间,陈承谓细辛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细辛实为辛香通气之药,特殊情况余用至10余克,也无闭气之能,然此药虽为上品,亦不当久服,辛香必然耗正气也。

    仲景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乃千古名方。此方细辛与麻黄、桂枝、法半夏、五味子、干姜、芍药、甘草同用,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者。余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属以上病证病机者,多选用此方有良效。多种肺部感染者,若有热象、烦躁不安者,可加石膏。热毒重者,亦常加鱼腥草、万年荞、杠板归、虎杖等清热解毒药。痰浊重者,亦常加前胡、杏仁、炒苏子等化痰药。

    贵州名医陈光祖之幼儿止咳方中有细辛,用至1.5克,其累计使用20余万例,效果甚好。余常用此方之经验所得,凡用细辛治咳嗽之疗效甚好,去之则疗效大减。

    《局方》有温肺汤(细辛、法半夏、陈皮、五味子、干姜、桂心、杏仁、阿胶、甘草、生姜、大枣),治冬月寒冷之时,肺感寒邪咳嗽吐痰者有良效,然本方辛温,肺郁热者不可用。

    余也常于左右归丸、十全大补丸中加温肺散寒化饮之细辛为蜜丸,治老人虚喘,慢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及哮喘病恢复期,此方宜冬至后服用,收效颇著。

    余常用麻黄附子细辛与真武汤、桂枝汤合方,治疗风心病、肺心病、慢性心衰所致心悸怔忡,尿少浮肿,喘不得卧,口唇紫绀诸症,取细辛平喘行水之效。也用西洋参30克,三七30克,细辛6克,为细末,治疗冠心病频发,胸憋闷气短及心绞痛者亦常有效。此取细辛通心窍之力也。其力于此,颇类麝香。

    余治多种关节炎症无论寒热,多于当用方中加细辛以利百节,治风湿之痹痛。

    东垣有细辛散治偏正头痛,余用之有良效。其方为:细辛1.5克,瓦松1.5克,黄芩5克,芍药3克,酒炒黄连3克,川芎6克,甘草6克,柴胡6克,此风热重者宜之。有加味调胃益气汤治气血俱虚头痛亦有良效,其方为:陈皮、黄柏、升麻、柴胡、人参、炙草、苍术、黄芪、川芎、蔓荆子、细辛。余用此方加炒枣仁、元胡治气血俱虚之失眠,亦有良效。

    若头痛而舌淡脉沉弦寒气甚而头痛剧,《局方》风寒头痛散(制川草乌各3 克、细辛、羌活、炒黄芩、炙甘草各1.5克)为细末,分2次清茶服下,亦有良效。

    余用较大剂量细辛10克左右,加益气活血诸药,治重症肌无力有良效,此取细辛宣脉络、利风湿、去死肌之功用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保留灌肠——治慢性盆腔炎的好方法
□ 欧阳军 四川省达州市绿洲健康中心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由于这种病变多局限于盆腔器官,尤以输卵管、卵巢、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炎性改变,致局部神经纤维受到激惹和压迫而产生一系列症状,而且每当月经期盆腔充血则症状加重。中医认为,盆腔炎乃湿热瘀结,蓄积胞中,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经络受阻,不通则痛。一般抗菌药物不易达到局部,或机体可能有抗药性而影响疗效,因此治疗颇感辣手。

    中药外用川芎、赤芍,三棱、莪术、黄柏、元胡、红藤、败酱草、半枝莲、蛇床子、甘草,浓煎保留灌肠,对急性炎症或有包块的患者,效果更显。一般经灌肠后,患者都觉精神、食欲等较前改善。慢性子宫肌炎、子宫增大者,经灌肠后恢复正常较快。

    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应该在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取右侧卧位,使臀部移近床沿,按静脉输液方法,连接好输液器,排出气体,输液器剪去针头,末端涂上少量润滑油,缓慢地从肛门插入直肠10~15厘米,将药液缓慢滴入。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厘米,待灌完后,尽量卧床休息。

    中药保留灌肠,简便验廉,为提高疗效之捷径,其优越性为: 1.药液高位缓缓灌入,不仅有效成分不易被消化液破坏,而且有利于直肠黏膜的吸收,并可避免病人的呕吐反应。

    2.由于药物不通过肝脏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中发生化学变化,同时也减少药物对肝的毒性和副作用。

    3.比起口服药物吸收更快,吸收更有规律。

    4.治疗作用维持时间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医名方
龟山香草合剂

    裴正学,男,1938年生,主任医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裴正学从事临床工作50余载,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血液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各种疑难杂症。

    组成:生龟板15克,生鳖甲15克,生地12克,白芍10克,山药10克,首乌10克,黄芪30克,丹参20克,香附10克,夏枯草10克,茯神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0克。

    功效:滋阴潜阳,益气化瘀。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见心悸出汗,易饥饿,消瘦乏力,手抖震颤,失眠梦多,烦躁不安,或月经后期量少,白带多,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加水400毫升,煎2次,混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方解:甲状腺功能亢进见于中医之“瘿瘤”范畴,其病因多为肝气郁结、痰湿凝聚、气滞血瘀、气阴亏虚或阴虚阳亢等。典型的甲亢症状以心悸出汗,失眠烦躁,口干口渴,震颤突眼,甲状腺肿大居多。病之中后期,以阴虚阳亢为主因,痰凝血瘀为次因。肝阴虚、肾阴虚或肝肾阴虚,或心阴亏虚,阴虚则阳亢,生风动血,耗损津液,四肢震颤,麻木不仁,眩晕昏仆。依此病机,以滋阴潜阳,益气化瘀立法,依法拟方龟山香草合剂。

    方中生龟板、生鳖甲咸寒质硬,既能滋阴潜阳,又能软坚散结为君药,二药可抑制甲状腺增生,降低基础代谢率,具有减轻震颤之功。消瘦乏力乃肾阴亏虚,精微不足,气血双亏之羸状,形坏而精亏。《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补味当以生地、白芍、首乌滋阴补血,助君药滋阴敛阳为臣药;补形当以山药、黄芪、丹参益气活血,合生地、白芍气阴双补共为佐药。丹参一味,活血化瘀,养血活血,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提高睡眠质量。如此,精气神具备,气血足而阴阳平,则震颤可除,出汗可止,甲亢可愈。香附理气疏肝,茯神、远志、炒枣仁子滋阴安神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补精养血,益气化瘀之功。

    临床加减: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者,可加用三棱、莪术、海藻、昆布攻坚克伐之品以消肿块;T3、T4增高者属邪气有余,可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清热解毒;突眼者,可用枸杞子、菊花、石决明、羚羊角滋阴息风;胫前黏液性水肿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甘淡渗湿;心率快者,加丹参、苦参、生地、麦冬、元胡清热滋阴以降之;出汗多者,加浮小麦、党参、白术、黄芪益气敛汗。(展文国 甘肃省肿瘤医院裴正学名中医工作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道《黄帝内经》
——以生命物质为核心的脏象理论本原及其在近代的异变
□ 施怀生 山西中医学院
    •《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是以生命物质和生命现象研究为主体的中医学核心理论。在这一理论视野中,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普遍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是有其特定表现的,通过对其表现的研究,是能够发现和掌握其内在规律的。

    •只要我们坚持中医藏象理论原有的超越器官、紧扣物质、层层深入、广泛联系的研究路径,中医学就一定能够逐步走出边缘化语言、孤独式生存、自发性成才、控制性疗效和从属性地位的困境,回归原有的与任何学科开放兼容、与时代发展高度同步的方向与路径。

    中医学作为最具中国原创优势的生命科学学科,在我国总体医学科学体系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也是我国医学科学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从各级各类中医药临床科学研究开题立项及其发表的论文来看,几乎是清一色的治疗学课题,很少有关于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的报道,给人一种中医诊断学不需要深入研究或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已经到了极限的错觉。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现行主流中医理论特别是器官学特征明显的脏象理论框架下,关于辨证诊断的研究很难深入展开,这同样也是造成科学界对中医理论产生误解提出质疑的关键原因。因此,重申《黄帝内经》确立的基于生命物质运动的脏象理论本原,反思脏象理论在近代发生的异变,对重新确立中医药科学的理论自信和发展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黄帝内经》确立探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主导路径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医理论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换言之,所谓中医理论,指的就是《黄帝内经》所论述的理论体系。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黄帝内经》所给出的,主要是研究揭示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方法与路径,那些认为《黄帝内经》已经给出了生命运动研究终极成果的看法,是苛求古人、不切实际且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

    《黄帝内经》摆脱了器官剖析与主流文化严重冲突造成的研究困境

    虽然《内经》成书的确切年代尚难定论,但当下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秦汉时期,下限不应晚于东汉。

    我们知道,同其他各种人文自然科学一样,中医学不可能脱离开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而独立生存。关于《内经》的研究,必须联系其成书之时所发生的一次重社会事件综合分析,这就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念成为基本国策,儒家文化强势上升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此前“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的研究方法不可能在“人之发肤受之于父母”的价值氛围中继续得以延续,器官学研究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当此之时,中医学并没有消极无为,更没有固守器官学研究的老路,而是在保留业已成熟的体表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等)和大体部位(内外、上下、表里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毅然搁置了关于脏腑研究中的器官学研究内容,由此避免了在既有研究方法与主流文化之间所形成的严重冲突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强烈的社会思潮变革中绝处求生,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已有相当成就的“阴阳气血精津液”等生命物质研究方面来,成功实现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型。

    《黄帝内经》锁定了生命物质的普遍联系及其运动变化的主体目标

    当器官学研究不再作为中医学研究的重心之后,关于生命必需物质和干扰生命活动物质的研究迅速成为中医学研究的重点目标与核心理论,实现了“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医学化改造,赋予原本属于哲学范畴的“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以鲜明的医学理论内涵,开辟了以生命物质的本体状态、自然属性、存在方式、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等为主体的研究方向。同时,具体围绕“气血精津液”和“风寒暑湿燥火”等各类物质展开的研究如火如荼,并坚持两千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之所以说中医学在《内经》时期就已经将研究重心转移到物质研究方面来,其直接证据有三:

    一是在现行主流中医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外感六淫学说”和“内伤七情学说”等仍然居于核心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

    二是中医学四诊所得出的结论除“浮脉”“沉脉”反映表里这一大体部位外,大多是围绕“气血精津液”和“寒热虚实”等方面的结论,几乎没有关于脏腑形态、部位、结构、质地等器官学内容的四诊研判。

    三是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功能主治,其关键要素是“升降浮沉”“寒热温凉”“扶正祛邪”及“调理阴阳”之类的指标,其发挥作用也无一不是针对“气血精津液”和“寒热虚实”等目标而设定的,几乎没有关于哪种中药可以干预人体脏腑形态、部位、结构、质地等作用的记载,《内经》以降从来如此,概无其他。

    《黄帝内经》确立了生命物质“推之可万”“数之可数”的医学理论核心模式

    《内经》把阴阳作为世间一切物质的统领,把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首要学说,使其成为认识自然、研究生命的基本法则。

    首先,确立了生命的物质性,并指出了生命物质的内涵和外延均离不开阴阳,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明确了生命物质是由无限层级构成的,即所谓“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阴阳之中,又有阴阳”,从而描绘出物质总体之下有阴阳两类、阴阳两类之下有脏腑之气、脏腑之气之下有不同功能之气,且无限深入广泛联系的生命物质全景图。

    再次,《内经》中的经典名句“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道出了无限可分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是可以被人类所无限认识和掌握的。其中“推之可万”中的“推”字,本就

    是移动、扩展、判断物体之意,而“数之可数”的“数”字,则是查点、计算、比较、考察、审辨、确认各种规律和法则的方法、途径和技术的表征。

    可以断言,《内经》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医学传承发展两千年,中医学之所以能够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取得新的跨越和发展,正是历代医学家采用“推之可万”“数之可数”这一正确方法,并孜孜不倦地“推”和“数”的结果。

    至此,我们对中医学理论的基本认识逐步清晰起来,这就是以超越器官、紧扣物质、层层深入、广泛联系为特征的基本理论架构。从这一点出发,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实际上就是以人体生命物质的普遍联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主体的基本观念;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实质上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状态和生命现象的各种变化,进而分析研判并有效干预生命物质异常运动变化的基本方法。

    基于生命物质运动的脏象理论是推动中医学不断发展创新的关键

    《内经》在毅然放弃关于脏腑的器官学研究之后,对脏腑概念和脏象学说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形成了全新的脏象学说,并有效指导中医学发展千百年。

    脏象学说由器官研究向生命物质研究的成功转型

    《内经》对于脏象学说的转型,重点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是将脏腑概念升级提位,使其成为生命物质的统领和分类学概念,即脏腑的实质是指人体内能够协同完成特定生命活动的相关物质的统称;换言之,脏腑是相互关联的阴阳气血等物质的总和。

    二是脏腑概念与物质概念成为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概念,脏腑与阴阳气血形成了固定性词组,如“心血、肺气、肝阴、脾阳、肾精”等。当我们论及心时,必然是指心阴、心阳、心气、心血等,绝对与所谓“形如莲花”“七孔三毛”等无关。也就是说,有关脏腑的部位、形态、结构、质地等指标在中医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中已经失去了实质意义。

    以物质为核心的脏象理论对中医理论发展的成功指导

    继《内经》之后,中医理论的巅峰之作当属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令人感兴趣的是,《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脏腑,正是统领各种物质并论述其运动变化内涵的概念;其所关注的生命物质的异常,重点是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的状态;在器官学方面,最多也就是用到了一些《内经》本已研究成熟的体表结构和大体部位,但这些基本与脏腑及脏象本身无关。

    唐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得到持续发展,甚至形成了学术争鸣的高潮,但无论是王焘、孙思邈还是李东垣、张从正、刘河间、朱丹溪等名医大家,其关注的焦点几乎都是物质,所论及的脏腑,几乎都是这些脏腑所统领的阴阳气血,或者是这些脏腑自身的寒热虚实。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的诞生,使疫疠之气成为中医学最主要的一大科学发现,传染性病源进入了中医学的视野,这是物质研究路径和方法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中医学完全走向物质研究的又一铁证。

    近代中医学困境源于脏象理论研究主体及其方向的异变

    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早中期,西学东渐已成燎原之势,中医学遇到了强烈冲击,汇通学派应运而生——一方面奋起自保,功莫大焉;另一方面,悄然迎合,自证合理,从而使以物质研究为主体的方向和路径发生偏转,器官学研究不知不觉地嵌入其中,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出现了“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等论断,而这里所说的五脏,已不是统领物质的五脏,而是具有明显器官学色彩的表述,托名五脏,实指器官。

    二是错误的将使动词汇“藏”字名词化,偏离了《内经》中“藏”字固有的主导、调节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本意,形成了“肝中之血”“肾中之精”等表征场所的概念。

    三是病机论述与防治学说相互脱节,病机论述中有意无意地强调形态、结构、部位、质地等内容,而遣药组方却仍沿用“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以物质为主体的核心内涵,两者之间渐行渐远,前者对后者事实上不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基本搁置了器官学研究,藏象学说是以生命物质和生命现象研究为主体的中医学核心理论。在这一理论视野中,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普遍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变化是有其特定表现的,通过对其表现的研究,是能够发现和掌握其内在规律的。

    只要我们坚持中医藏象理论原有的超越器官、紧扣物质、层层深入、广泛联系的研究路径,中医学就一定能够逐步走出边缘化(而非共享化)语言、孤独式(而非互动式)生存、自发性(而非机制性)成才、控制性(而非根治性)疗效和从属性(而非主导性)地位的困境,回归原有的与任何学科开放兼容、与时代发展高度同步的方向与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18: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教育应有中医特色
□ 阚俊明 郭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教育关系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但就笔者所见,如今的中医教育,有不少弊病。

    一是削减经典课程和基础课程,对于所谓的自然科学增加课时,增添新课,当然我们不否认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但是术业有专攻,我相信从扁鹊至今的中医大家里没有一位像当代中医学子一样用大把的时间研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微积分的。二是理论与实践做不到有机结合。大学本科5年,大三的见习基本上属于医院一月游,这还是对于有自制力的学生。大五毕业实习恰好是考研的黄金时段;对于不考研的同学就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机,所以实习情况可想而知。三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代替导师给本科学生上课现象时有发生。四是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与西医一致,从系统上看很完备,但是从细节上看有待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医除了必要知识的储备,更需要有人“领进门”,这个“人”也可以指代一个机遇。对大多数人来讲,中医教育首先应该以培养中医思维为基本点和出发点。

    笔者认为,中医教育要从中医发展的现有阶段性特点出发,切实考虑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实实在在做到重基础、有核心、讲特色,才会达到中医教育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6-17 18: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6-17 21: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吃冬瓜有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6-18 08: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有点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2-4-24 18: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21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