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122|回复: 15
收起左侧

[行业反思] 总局这是要玩死一批啊!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6-6-8 09: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10: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查红灯区一样的手段:先不管你,养肥了再收拾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师
发表于 2016-6-8 09: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链接看着费劲。上原文

来源:中国医疗器械 作者:赛金花

昨日(6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了《关于整治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经营行为的公告》(2016年第112号),要求各地药监系统对医疗器械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开展集中大整治。

可以说,这很有可能是继药品流通整治之后,医疗器械史无前例的大整治。

先自查:8大行为、倒查2年!

食药总局要求,所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首先要从6月1日起至7月15日开展自查行动,对本企业自2014年6月以来的两年时间里,是否存在资质齐备、规范经营、虚假材料、标签、说明书、记录制度等8个方面展开自查。

自查内容
具体要求
查资质
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给不具有资质的经营企业或者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从不具有资质的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的。
查规范
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的;擅自变更经营场所或者库房地址、扩大经营范围或者擅自设立库房的。
查材料
提供虚假资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未办理备案或者备案时提供虚假资料的;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的。
查三类
未经许可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或者《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办理延续、仍继续从事医疗器械经营的。
查注册证
经营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特别是进口医疗器械境内代理商经营无证产品的。
查标准
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符合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的;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的。
查标签及说明书
经营的医疗器械的说明书、标签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贮存医疗器械的,特别是未对需要低温、冷藏医疗器械进行全链条冷链管理的。
查记录制度
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销售记录制度的。

后检查:公布名单、从严从重处罚!

自查期间能主动查找问题,同时纠正其他违法违规问题的,可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到期未报告的,将向社会公开企业名单、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对拒不报告、谎报瞒报以及自查不认真、整改不到位的,从严、从重查处,直至吊销《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严重违法失信的,将实施联合惩戒。

自查过后,药监还将分析企业自查和整改的情况,采取异地交叉检查方式,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实施监督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一是对日常管理水平低、购销渠道混乱、案件多发等问题较多,且自查发现问题少、整改措施不力的企业;

二是对从事需要低温、冷藏医疗器械经营企业;

三是对进口医疗器械境内代理商要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对每个重点检查企业抽取若干品种,开展流向和票据真实性的上下游延伸检查。跨行政区域的案件,要采取案件协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彻查。检查中要有效发现问题,果断处置问题,坚决采取措施惩处违法企业。

同时,食药总局鼓励公众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按规定给予奖励。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31。

药品流通整治让行业风声鹤吠,医疗器械已步后尘

在本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全国性集中整治之前,早在今年5月3日,国家总局就曾发布了《关于整治药品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的公告》(2016年第94号)。对挂靠、走票等10大问题展开全国性自查,至5月底,自查结束;至6月1日起,进入药监重点检查阶段。

在这期间,恰逢食药总局与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等联手作业,打击流通领域违法乱纪的行为,也曾有媒体报道部分区域出现公安开抓送药人、设卡拦车检查等现象,加上两票制、营改增实施在即,证、票、账、货、款等必须一一对应,否则轻者处罚、重者抓人,这一度造成整个流通领域风声鹤吠、人人自危,至今还没有缓过气来。

如今,距离药品流通整治启动刚刚一个月,医疗器械整治风暴已经正式来了!在药品整治经验基础上,医疗器械给松吗?

大批量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将出局

据食药总局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1月,全国共有实施许可证管理的(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86269家。经营二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125197家,经营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121984家。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秘书长韦绍锋表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总量本身就不大,据该协会的蓝皮书数据,2015年全行业市场规模刚3000亿出头,而全行业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企业则达18.6万家,平均每家的医疗器械营业规模都很小,这不是市场所需要的,也不是监管者所需要的。

他认为,伴随着国家整治力度的加大,同时居于两票制终将会在医疗器械领域实施,加上营改增的影响,倒票、过票、挂靠将推去生存土壤,在未来数年内,大批量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将出局,在总量一定会出现大幅度下降,甚至达到会从18万家直降到三五万家。



附:总局关于整治医疗器械流通领域经营行为的公告(2016年第112号)

2016年06月07日 发布

为规范医疗器械流通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对医疗器械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开展集中整治。

一、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所有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对本企业是否存在以下违法行为开展自查:

(一)从事医疗器械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销售给不具有资质的经营企业或者使用单位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从不具有资质的生产、经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的。

(二)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未按照规定进行整改的;擅自变更经营场所或者库房地址、扩大经营范围或者擅自设立库房的。

(三)提供虚假资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未办理备案或者备案时提供虚假资料的;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的。

(四)未经许可从事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活动的,或者《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办理延续、仍继续从事医疗器械经营的。

(五)经营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特别是进口医疗器械境内代理商经营无证产品的。

(六)经营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符合经注册或者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的;经营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失效、淘汰的医疗器械的。

(七)经营的医疗器械的说明书、标签不符合有关规定的;未按照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标示要求运输、贮存医疗器械的,特别是未对需要低温、冷藏医疗器械进行全链条冷链管理的。

(八)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医疗器械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从事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业务以及第三类医疗器械零售业务的经营企业未按规定建立并执行销售记录制度的。

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将2014年6月1日以来的医疗器械经营行为对照上述问题逐一自查,对存在的问题详细描述所用手法、经过、涉及医疗器械和人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形成自查与整改报告,于2016年7月15日前报送所在地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企业法定代表人须在报告书签字,加盖公章,并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整改情况作出承诺。

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2016年7月15日前能主动查找问题,同时纠正其他违法违规问题的,可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到期未报告的,由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向社会公开企业名单,列为重点检查对象;

对拒不报告、谎报瞒报以及自查不认真、整改不到位的,从严、从重查处,直至吊销《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对存在本公告第一条第(五)、(六)、(七)、(八)项行为,情节严重的,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三、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条的有关规定,吊销其《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并向社会公开;

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存在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四、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及时汇总、认真分析企业自查和整改的情况。统一培训检查人员,组织精干力量,采取异地交叉检查方式,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实施监督检查。

一是对日常管理水平低、购销渠道混乱、案件多发等问题较多,且自查发现问题少、整改措施不力的企业;

二是对从事需要低温、冷藏医疗器械经营企业;

三是对进口医疗器械境内代理商要作为重点检查对象,并对每个重点检查企业抽取若干品种,开展流向和票据真实性的上下游延伸检查。

跨行政区域的案件,要采取案件协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彻查。检查中要有效发现问题,果断处置问题,坚决采取措施惩处违法企业。2016年9月30日前,应将整治情况总结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具体案件查处情况应及时报告。

五、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对集中整治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落实监管职责,严肃工作纪律,依法从严打击医疗器械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公众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按规定给予奖励。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31。

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对各地开展集中整治工作进行检查,对企业自查整改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问题多,敢于坚决处理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对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直至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针对集中整治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监管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切实规范医疗器械流通秩序,保障医疗器械供应和公众用械安全。

特此公告。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2016年5月30日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医疗器械所有,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6-6-8 09: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死好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09: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也得提紧裤腰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09: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10: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铭和尚 发表于 2016-6-8 09:55
中国人还能看的起病吗?制定这些的人他们看病应该都不要钱吧,用的也是国外的药!

不查的话最后坑的是谁?你是愿意花多点钱买质量还是少花点钱买次品,之后还弄的更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10: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的就是这效果,把产能过剩行业淘汰一批,剩余的就可以多点精力搞研发了,不然门槛低,大家都打价格战,没人愿意投资新品研发,对国家对行业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10: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原料药也是一样,专项整治,倒查两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6-6-8 1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趋势,行业拨乱反正需要从上到下,单纯地讲社会责任,有点不太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6-6-8 13: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企业无论生产还是经营  不符合要求的全部都要被淘汰  药监好腾出精力去监管大中企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13: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心而论是应该严格管理了,否则药械真的泛滥成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8 13: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走钢丝工程,做放心医疗器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13: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心而论是应该严格管理了,否则药械真的泛滥成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8 14: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净铭和尚 发表于 2016-6-8 09:55
中国人还能看的起病吗?制定这些的人他们看病应该都不要钱吧,用的也是国外的药!

这些东西贵,不是贵在生产环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17: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经营企业缺失存在不少违法违规行为。像经营地址随意更换、仓库储存不符合要求、经营方式不符等现象。另外就是人员也存在多种思想,第一种人的想法是:我不懂,我不会,你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第二种想法是:质量管理工作就是质量部的事,和我们没关系,有问题找他们。第三种想法也是最可笑的想法就是:老板有关系,就算是一匹死马也能弄活了。所以质量管理工作做不做都一样。每次在内审中发现的问题,不管多么严重在他们眼里都是小事。一副检查老油条的嘴脸,还狡辩药监不会深究。或者说只要不查这就没有问题。再不行就说老板有后台,他能摆平。一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状态,再加上领导确实不给力,总是口头支持质量工作。这样的企业不出为题才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29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