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 我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只是作为患者及患者亲属与这两类医生打过交道。所以我想以这个身份或旁观者的身份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尽量引用身边的事实和保持客观的态度,但也难免有所偏颇,还请读者自己斟酌。
治病难难在诊断,就像修机器一样,你要能知道毛病出在哪,离修好也就只差一步了。西医的诊断现在基本上都交给机器了,中医也大有借鉴之势,就连科室也像西医一样分得很细。有一次我因小腿感觉累找中医院去看病,都不知道该挂哪个科,最后有一个副院长看病,心里还暗喜,听完患者自诉,他说可能是腓肠肌腱膜挛缩症,先做个化验吧。我一听感觉有点新奇,中医也要搞化验这一套了。没办法听医生的做了一个血常规、心肌酶谱和血沉。拿到报告单一看红细胞压积只有0.38,远低于标准38-51%副院长看完说估计是那个搞检验设备的人没有调好,百分号没有统一,上次说了也没改。又对化验室抱怨了一通,我调侃了下说你这副院长还管不了他们化验室的?这一调侃才发现他们化验室是外包的。然后看了酶谱报告单,两项远远高于标准,肌酸激酶2202,肌红蛋白679。他以为我是跑步过来的,我说我是坐公交到医院门口的。我顺便就问了下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他说一般剧烈运动后这个指标会很高,但你这个太高了。我先给你开点中药,吃完再来复查。在网上一查,肌酸激酶偏高一般和心脏有关系,还容易心肌梗死,可把我吓得不轻,老老实实吃药吧,过了半个月,感觉症状还是没有任何变化,就又去中医院复查。然后把之前偏高的项目又重新检测,这次结果出来一看全部合格,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难道中药起作用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啊,我不是来看你这数据是不是合格,而是要解决我这难受的症状啊。那副院长说,这次我把你这方子再调一调。得,既然来了就听医生的吧,又拎了一袋子中药回去了。虽然只是些植物根呀叶的,价钱可不便宜,每次7付药都花了三四百,还好有医保,否则花得更多。等吃完这药,还是没一点起色,索性不看了。估计再看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最后也没搞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闲来无事翻看病历发现上面诊断写的皮肌炎,不知道和前面说的腓肠肌腱膜挛缩症有什么关联,但听那名字也不像是中医的叫法吧?哎,这就是中医现状,病看的稀里糊涂,药苦还喝得稀里糊涂。 其实,之前因为这病症在别的中医院也看过,说是腰椎骨不正压迫神经导致这种症状,又是针刺拔罐正骨又是开中药。感觉很是“神奇”,腰椎骨不正怎么没感觉腰有异常?压迫神经怎么症状不经大腿直接传到小腿?又是花了五六百喝完药没一点反应。 所以,我认为以后去这样的中医院还不如去看西医。这样的中医拿着化验报告单他到底按哪套理论治啊? 虽然有些中医记了很多方子也会些诊断,却不会灵活运用。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最大的不同就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中医更像是战场上的将帅一样调兵遣将,药也分君臣佐使。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组方并调节药量使身体达到某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所以我们看古籍上的药方是不写数量的。而西医更像是擂台上的拳击手,不惜一切代价将对方打趴下。 所以西医这种伤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治法,我也是很不赞同的,特别是动手术。比如结石,西医通常是动手术摘除。把人当机器一样,哪里坏了切哪里。要么割掉,要么换掉。胆囊结石摘胆囊,阑尾发炎割阑尾,好像这些长在身上的零碎都是可有可无的。虽然貌似解决,刚出院感觉一身轻松,但随后的反应以及各种并发症可能接踵而来。比如胆结石虽然没有胆囊形不成胆结石,但结石还是会长啊,毕竟切除法是治标不治本,结石还有可能长在肝管上或其它部位,而且没有了胆囊对生活肯定也会带来诸多不便。 西医的诊断就更别提了,我认为以后可以直接弄个机器人,化验检查得出的各种数据交给机器人去分析,最后给出诊断结果。因为医生也是边要求你做各种检查边做排除法,实在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机器人的知识储备肯定要比医生多,而且还能进行大数据分析。 西医固然有西医的问题,中医也有中医的不足。然而自从西医进入中国,中西医之争就从未停止过,似乎非得拼个你死我活。随着中医大家渐渐凋零,技艺一代不如一代,中医越来越走向没落,逐渐有被西医取代之势。但我认为谁也不该否认谁,只要能救死扶伤,为什么要唯身份论呢?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多一种活的希望难道不好吗? 中医之败,中药也是有一定责任的。俗话说,医药不分家。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大多数时候还是要依靠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虽然我没有从医,但对于中药西药还是不陌生的,我们这论坛的人大多数也不陌生,毕竟都同在制药行业。中药的标准主要由 中国药典和各省炮制规范组成,里面的各种指标也是走的西药的路子。规定了各种物质的含量,至于这种物质是不是决定治疗效果不清楚。因为中药本身讲究的就不是单一成分,再加上臣药、佐药、使药,成分就更复杂了。所以很多人笑话中药合格的不一定有效,有效的不一定合格。中国又是仿造大国,萝卜都能当人参卖,更别说道地不道地了,而且现在的药材基本上都是人工种植养殖的了,药效是否还如从前没人知道。中药质量标准对疗效影响不大,但又不能没有标准。所以药典委仍在不遗余力地证明此药是此药,乐此不疲。 我看过网上一个帖子写他老公学医之路,没想到我们中国人要向外国人学习诊脉。在我们历来讲究技术保密的国度,中医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保住。大洋彼岸开培训班倾囊相授,却让这项技艺得以发扬光大。不知道从我国大量进口药材的异国他邦又是如何让中药造福百姓的呢? 编辑栏格式易乱,特加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