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494|回复: 5
收起左侧

[临床医学知识] 转帖医学史集锦——中医,医学,杂感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3-8-17 22: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帖医学史集锦——中医,医学,杂感  


杂感其一
1,“科学”作为一个名词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是很难界定的,甚至可以说基本无法确切界定,因此讨论中医是否属于科学,简直毫无意义,更无须讨论,(凡事无以言说,须保持缄默)
因为问题不在于中医是否属于科学,在于如何给科学下定义。
2,然而如果将“科学”更偏重于形容词用法,就与其相关的某些特性分析一些现象与事物(比如医学),并不至于完全陷入不可知论的逻辑陷阱。比如即使无法定义与讨论何为“科学”,但是可以讨论----“某一命题是否属于科学命题”“某一种方法是否属于科学的方法”---诸如此类的问题。
简而言之,这里暂且用“科学的”三个字描述与说明一些问题。
3,知识是感性认识的积累,上升到理性层面,可以成为一种知识体系,中医,上千年的积累,自成体系,形而上(道的层面),它是逻辑的,形而下(器的层面),它是有用的,真的很NB。
那些诋毁中医的人士,您自己搞一个这样的体系试试?
4,比较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其形成时间并不长,也就近代以降,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肇始之因有二,其一为形式逻辑,其二为因果律的发现。
5,中医,不是“科学的”,硬伤有二,其一不可实证,其二,大多中医命题不可证伪。尽管中医具有非常NB的可重复性与实用性。
6,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将“科学”和真理联系起来,有时甚至赋予科学一种道德层面的感觉,其实科学至多也就一个工具而已,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与规律,而真理属于主观之符合客观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与真理无关,其价值至多是工具性的,换句话说,在科学中,人本身也只是其研究对象而已,因此对于科学之于人完全是冷冰冰的。
7,如果以人为主体,考虑到世界上还有一些其他更重要的东西的价值,比如宗教,比如文化,比如艺术,比如伦理,甚至比如法律等等,相比这些,也可以说科学简直是***。
8,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说科学是***,我微微一笑,你要是说中医是***,我有想跟你急的感觉。中医的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远远高于科学的价值,因此硬要将中医贴上科学标签,甚至讨论中医科学与否,其实是将中医价值贬低,很悲哀。
9,医学,从来就是人文关怀的,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纯粹意义上的科学,纯粹意义上的科学科目并不多,严格说只有物理和化学,生物学也许也还没到纯粹科学的地步。
人高于狗,狗高于机器。
10,所谓西医,大多语境下其实指的是“现代医学”,其发展也就是近代以降一、二百年的事情,这和“科学”的形成,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相关发展有关。
11,医学,无论是现代医学(西医),还是古代医学(包括中医),都不是“科学”,但是相比古代医学,现代医学更多地使用了一些科学方法与工具,因此所谓西医,看起来离“科学”更近一些。
12,一言以蔽之,中医不是科学的,中医价值不低于科学(在目前医学领域),科学家也不比中医学家更NB。

杂感其二
1,  中医科研,名利驱动,略有祸国殃民之感,和张悟本相比,一个幌子,两种套路。
2,  理在法先,绝大多数所谓中药研究,根本不能算是属于中医,是现代医药学的一部分。
3,  中医,科研,两个词放在一起,很悖论,很吊诡。
4,  不同中药N种组分,不知什么方法搞成液体,不知道安全性如何,咔嚓一下就进到你血管里,你还想着“博大精深”这个词,你不是傻叉是什么?
5,  中医与武术,两朵奇葩,一个强身,一个健体,还是有用的,将之神话,衍生的就是怪葩了。
6,  当代中医师,在两个领域里大显身手,翻江倒海,其一是自限性疾病,其二是目前不可治愈性疾病。
7,  中医师对你说的每句话,你几乎其实根本就不懂,但是你直点头,这是中医NB之处。
8,  中西医结合,也是很吊诡的。油和水,放在一个碗里就算是结合了?当然不能否认油的用处,也不能否认水的用处。
9,  很多中成药,名字起得很不错,一听就像是好药。
10,  传统中医观察指标,很多都是很不错的,与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比如饮食,比如二便,比如精神,这些指标,离患者近些;很多西医,玩替代指标,比如瘤子大小,更高级一点,玩统计,这些指标,离患者远,离名利近些。
11,  老中医,咨询其秘诀,答曰:靠嘴吃饭,以德服人。
12,  实体瘤化疗老专家,闲聊时潸然泪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亡,老夫一生,害人无数啊。
13,  很多中药,所谓强身健体,自诩因“调节免疫”,问之于张仲景,答曰:“不懂”。问之于孙思邈,答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22: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1,  中医,西医(现代医学),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2,  中医是一种经验医学,从理性的科学方法角度来看,中医在“器(法)”的层面强调个体化,在“道(理)”的层面,由于缺乏实证与量化,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夜不甚确定,语境语义模糊,所以只能凭感性把握,无法纳入严格的形式逻辑体系去分析研究,所以经常能看到一百个中医一百个说法,吵来吵去,都觉得自己有理,其实这“有理”,大多情况下仅仅是逻辑自洽而已。
3,  科学,只是解决问题(包括医学问题)的一种方法,由于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与医学问题的特殊性,科学方法绝非解决所有医学问题的唯一方法。经验医学在目前—或者说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仍有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原因有二,其一人体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差异性,其二医学本身的特性.
4,  现代医学发展到现在,循证医学的地位与作用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5,  循证医学的描述性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6,  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方面,可以说科学方法在此很好得以运用(包括征象的归纳/总结/量化,数据的分类/整理/与数理统计的运用等等),这是循证医学的极大贡献。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在实践中更偏重于经验范畴,“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站在个体化治疗角度,主要属于经验范畴。
7,  回到中医问题,某些声称中医属于科学的人,很是滑稽,其一,非科学方法有其价值,尤其在目前科学水平及医学特殊性质情况下,(比如下棋,跟着感觉走遇到完全跟着计算走,也不一定输,呵呵。)其二,坦然承认中医非科学,至少实事求是,而硬要将中医贴上科学标签,其实不是贴金,而是给老祖宗头上扣屎盆子,其中道理,自悟。
8,  阿司匹林是所谓西药,张锡纯用阿司匹林,却又算得上是中医中药,用青蒿治病是中药,其提取的青蒿素治病,却又是西药,其中道理,颇值得玩味。
9,  某些人(中医),不懂何为科学(方法),以为“逻辑自洽”和“可重复性”和“实用性”加起来就行了,殊不知世上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多得海了去了,“可重复性”和“实用性”的技术也不少见,而就科学而言,相比于结果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方法的运用过程。
10,  某些人(西医),究其一点(中医缺乏科学性)而攻击中医,也算得上莫名其妙,理由以上已述,经验医学自有其价值。
11,  从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是人类历史及哲学意义上的一大飞跃,科学便是理性主义的产物,悲哀的是这种飞跃似乎只发生于西方,而在东方没有看到这种根本性的飞跃。
12,  经验主义到理性主义的飞跃缺如,在医学上的结果便是一代又一代的经验医学,上一代的感性认识,很难上升为确定的,严密的理性知识体系(逻辑体系)而使下一代得以传承,
13,  因此普遍的说法是学中医靠“悟性”,换句话说在中医传承上,对大多人来说,门也没有,路也没有,也许会出几个悟性好的天才而不会出现流水线效率的“人才”。打个比喻就是,缺乏科学方法的制造流水线来制造汽车,更多的是依靠个体手工制造汽车。
14,  经验主义的传承,却希望以科学方法处理,本意虽好,结出来的果子却有些不伦不类,比如目前中医的学校教育方式及目前的所谓中医科研。因此从中医传承的结果来看,似乎还不如传统的“门里师”,后者虽然谈不上科学教育,但其实是符合中医学本身规律的做法。
15,  从目前的中医的社会效果来看,现在的大多所谓高学历中医,其临床治病效果甚至不如明清或者民国时的乡村郎中(只是感觉与推测,不争论)
16,  很多人高叫保护中医,以保护国粹的名义有之,以发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有之,可悲的是医学就其本身的社会功能而言,就是治病救人的,一种医学不以治病救人为其功能目的,而以文化角度保护,这其实是对中医的极大侮辱,至于国粹与否,更不值得讨论,小脚,太监,金钱鼠尾辫等等,也曾经是国粹。
17,  经验医学自有其价值,因此中医自有其生命力,中医就是保护人身体健康的,中医本身用得着什么保护?价值来自于人们的需要,种稻子的技术需要保护吗?打渔技术需要保护吗?
18,  可悲的是,不符合中医规律地发展它,等到薪火隐约甚至灯火阑珊的时候,却莫名其妙地要求保护它,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等这些好书,代代有人抄写之,出版之,购买之,需要谁保护出版/呼吁购买?高叫“保护中医”的,又何颜以对张仲景,孙思邈这些祖宗呢?
19,  中医灭亡与否?如果不违背其发展规律,暂时看不出来灭亡的迹象,因为经验医学仍有其独到价值,换句话说,即便某一天现代医学的功能将经验医学的功能全部涵盖,中医因失去其功用而灭亡了,从人类医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是值得悲哀而是值得庆幸,并且到那一天中医将因为其曾有的历史价值而永垂不朽!
20,  之所以目前中医看起来忒微,内部原因可能是主导,某些中医师,医古文也不过关(句读之不知),挂个听诊器,半吊子西医看病方法(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包含所谓统计学的文章一篇又一篇,却写不出两个好医案,说起看病理论一套一套(也不深究其所以然),临床诊治效果却一塌糊涂,甚至自己家人生病自己都不敢开药,非“大医精诚”而是“行医只为稻梁谋”,“靠嘴吃饭,以德服人”,专治自愈性疾病(不治反正也能好)或者不可治愈性疾病(怎么治反正也好不了),如果中医只是靠这样的医师,早忒微,早灭亡,真是一大幸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22: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最近电脑坏了,有段时间不能上来了。今天上来,看到的第一篇就是楼主的这个帖子,拜读了以后,真的,用郭德纲的话说“我很欣慰”,这里可以出这样高质量的文章。
能看出来楼主在标题的三个名字上,有很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观点和看法也非常敏锐。于是毫不犹豫,给置顶了。这个可是我“荣升”版主以后,第一个置顶贴哦!

不过,也想在这里和楼主以及同仁们一起多讨论讨论。

首先,说科学的定义。
我们先来看维基对科学的定义:
“Science is a system of acquiring knowledge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 as well as the organized body of knowledge gained through such research. Science as defined here is sometimes termed pure science to differentiate it from applied science, w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specific human needs. ”
“科学是一个探寻知识的系统。而探寻知识的途径必需依靠科学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取的结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体系。科学可以分为纯科学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把学术研究运用到人类具体的需求中”。它涵盖两方面含义:
1.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这一观察,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科学方法——一套用以评价经验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
2.通过这样的研究而获得的有组织体系的知识。
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

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定义,本人并非完全赞同。但是这个定义涵盖的范围我是非常认同的。

剖析一下以上的描述,所有被认为是“科学”的东西都应该包括一下的几个侧面
1. 它是一种知识体系。
2. 它是可被认知的,(不可知论,或者含糊的“黑箱理论”都不应该被包括进去)
3. 它的基础建立在对真实现象的客观真实记录基础上。
4. 在3.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数学和逻辑推演来获得这种知识体系框架和其他内容。
5. 它的推演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普适性的,也就是我们说的规律,或者逼近规律。
6. 它得出的规律是可重复及被应用的。
7. 因为建立在对真实现象的客观真实记录基础上,随着我们观察的方法、角度、广度等的变化,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体系。

所以,我对科学的认识是:科学是一种建立在人的感知基础上,对事物运动的客观地观察、记录,并通过数学和逻辑推衍而获得的,可重复及应用的知识体系。

这是本人的认识,肯定有缺陷,欢迎指正。

那么再谈现在西方医学系统是不是科学。
我们知道,西方医学的其实来源是冶金术、剃头师傅和巫师。现在还在被利用的很多方法和药物都是来源于这些东西。但是,无法否认的是,现代西方医学,现在它的基础,是来源于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等学科,这些学科已经在西方近代科学的影响下,符合了以上我本人对科学总结的特点了:客观的观察、数学和逻辑工具、总结成果的可重复性要求、知识体系可以推广应用......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想可以把西医定义为“科学的”,这个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吧。虽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都知道,真正面对具体病人的时候,有时很难说我做的每一个事情都是“科学的”。

今天来斗胆说说中医的问题吧!还是从楼上的几个要点开始分析
客观的观察、数学和逻辑工具、总结成果的可重复性要求、知识体系可以推广应用......

首先谈谈观察手段:到目前为止,中医的检查要素好像还是 望闻问切吧?我不是学中医的,对这些方面是否有进展不是太清楚。但印象中这四要素已经传承多年了吧?
如果没有进展的话,我想,这对判断中医的“科学性”是有妨碍的:
1. 数百年以前的方法,如果一直用到现在,没有变化,至少是意味着这方面的固守成规和保守吧?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不相信权威,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2. 这四要素都是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它的资料的获得和记录的形式是主观的,非数据化的。我在这里不是否认中医看病人时不认真仔细,或者没有标准,问题在于,这个标准如果参杂了主观因素在里面,同时又无法通过量化来统一和传承,又如何叫标准呢?

再谈思维工具
中医中使用到的数学似乎不是很多,我知道的,除了中药方剂和五脏六腑等以计数的形式出现的,就基本上和数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没有数字,意味着没有精确,意味着没有参照或者参照很模糊。从根本上排除了客观记录的可能性。
说道逻辑,中医在这方面应该有一定的优势:辨证其实就是一种逻辑工具,同时五行学说也是一种逻辑过程。五行学说是因果论的一种复杂变化形式,辨证论治是辩证法这个名词的来源。

总结成果的可重复性要求
这个看起来中医也是很重视的:中医的论证很多都是案例,对经验方的记录和总结也是大量医案的内容。但是,很遗憾地说,中医在这方面其实很弱的,道理很简单:记录和判断的方法不具备量化和客观性的时候,在用药和其他治疗每个个案都是“辨证论治”的情况下,每个病例之间的可比性是可想而知的。

已获得知识体系可以推广应用
中医在这方面也似乎不弱: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常识是来源中医的?非常多,简单的例子:上火,可以由热性的食物和药物诱发,可以通过服用凉性的食物和药物来缓解......。再举个例子,我是学西医眼科的,我在临床中发现一个现象:有些眼睛的炎症,可以因为饮酒而复发,比如虹膜睫状体炎。这个在西医理论中找不到明确的解释,而中医理论中认为 喝酒伤肝,而肝开窍于目,所以喝酒可以引起眼睛的疾病。但是问题在于,这种逻辑过程的推广中,可以辨证的地方太多了,今天可以说肝,明天可以说脾,而在解释的过程中,五行的相生相克也是怎么说都可以。因此这种体系的推广,从某种意义上,仅仅是能“给个说法”,而不具备特征性和特异性。

所以,我个人的结论:中医,按照目前对现在科学过程的认识和判断,应该不能说它是“科学的”。

但是,别急着和我着急,我话没有说完。

中医,在实践过程中,其实是具备了“科学性”的:
1. 它真的可以为患者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客观的,无法否认的。因此,无论是谁说中医是“骗子”,我都会跳出来和他理论一番的。
2. 中医本身的逻辑性是很完美和全面的,虽然太完美和全面了,导致它在哲学上的永远不会被自我完全否定。





传统医学不仅仅有中医,印度、埃及及两河流域的传统医学都比中国传统医学早,其实印度对中医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外科,如唇裂手术等,和中国传统哲学或文化关系不大。以前的中医大气自信,可以接纳其他医学的影响。是不是可以和上述传统医学作一下横向比较,视野宽广,思路就开阔了。

现代医学从本质上也不是纯粹的科学,目的是改善生命的质量,中医的目的也是如此。
只要做到了,就有存在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3-8-17 23: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3-8-18 06: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杂了,看不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3-8-18 07: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是一种迷信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29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