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0929|回复: 8
收起左侧

【讨论】纳豆激酶为何无法成为临床溶栓药物?

[复制链接]
药徒
发表于 2014-1-30 10: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最近做纳豆激酶溶栓作用的课题。在寻找课题方向时发现,纵使已经有了太多关于纳豆激酶神奇功效的报导,但是目前并没有纳豆激酶的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就连少数被批准的5种保健品也备受虚假宣传的质疑。那么,究竟是什么组织了纳豆激酶的临床应用呢?说说你的看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1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纳豆激酶(nattokinase简称NK)是一种枯草杆菌蛋白激酶,是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l natto)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具有溶解血栓,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循环,软化和增加血管弹性等作用。

1980年在纳豆中被发现,由275个氨基酸按照固定排列方式组成,分子量是27724,有分解血栓的独特功能,活性效果用固有单位Fu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11: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纳豆激酶的发现来自著名的"两点半实验"

须见洋行博士

1980年的一天,从事溶解血栓药物研究工作的日本心脑血管专家须见洋行博士,他突然想起纳豆不是纤维蛋白发酵的吗?而血栓最顽固的部分就是纤维蛋白,于是,下午两点半时,须见洋行博士把纳豆中提取的物质加入到人工血栓中。

原本准备第二天看结果的,但5点半的时候,一次偶然的察看,奇迹发生了,血栓居然溶解了2厘米,而平常用尿激酶做溶血栓的实验溶解2厘米需要近两天的时间,也就是说纳豆发酵物溶解血栓的速度是尿激酶的19倍之多。于是,就将纳豆的这种强力溶栓物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简称NK,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溶血栓药物研究史上有名的“下午两点半”实验。

医学实验

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与韩国首尔延世大学研究院心脑血管疾病中心共同研究关于纳豆激酶对高血压的效果。该研究报告的结论是:“总之,纳豆激酶会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这个结果表明增加纳豆激酶的摄入,可能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报告被国际权威学刊SCI收录(《Japanese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VOL.31NO.8.August,2008ISSN0916_9636)。

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与印度孟买市TNMC&BYLNair医院共同进行的急性脑中风患者应用纳豆激酶+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治疗的综合临床研究。试验结论表明:纳豆激酶经口服摄取+低分子量肝素+抗血小板凝集药对于急性缺血脑中风的治疗效果显著。该研究报告也被国际权威学刊SCI收录(Jpn pharmacol ther vol.32 No 7 2004 TNMC&BYLNair 医院脑神经外科)。

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和日本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疑难疾病治疗研究中心共同进行关于纳豆激酶抑制血小板凝固和预防血栓形成的研究。该项研究的结论是:证实了纳豆激酶不但能溶解血栓,还能抑制血小板凝固,起到防范血栓形成的作用。这项试验结果于2003年3月在日本药学会发表。

此外,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还进行过纳豆激酶摄取后血液形态学的研究,手指血液流动变化试验对视网膜静脉塞栓试验、以及纳豆中维生素K2对华法令拮抗作用的研究。

神奇之处

据小笠原博士介绍,从医学的角度解析,纳豆激酶溶栓机理是:纳豆激酶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直接溶解血栓;同时将人体内的尿激酶原激活为尿激酶,尿激酶与t-PA一同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解血栓。

由此可见,纳豆激酶在直接溶解已经形成血栓的同时,还能激活增强人体自身的溶栓能力,从而起到持久平稳的溶栓作用。而且,小笠原博士又说:“纳豆激酶只溶解血栓的主体物质纤维蛋白,不水解血浆纤维蛋白原,所以不会引发出血的危险。”这一点是临床溶栓药剂所普遍缺失的。此外,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发现,纳豆激酶还具有明显的降血压和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作用研究

纳豆激酶(NarroKunase,NK)由食品纳豆中提取或纳豆菌发酵生产,是一种分子量远远小于 UK、SK、tPA的蛋白质,并可由肠道,吸收,纳豆激酶的体外、体内溶栓性质通过实验也已得到确定,同时得出纳豆激酶的体内溶栓活性为纤溶酶的四倍,在体内作用迅速、持续时间长,还能激活体内的tPA,使之温和、持续地提高血液的纤溶活性。患心肌梗塞的危险患者,一次需投入尿激酶30万单位,而50克的 纳豆中含有80万单位尿激酶的血栓溶解作用。(须见洋行等报道每克湿重纳豆约相当于1600尿激酶单位。)

日本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疑难病治疗研究中心和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最发现,纳豆激酶有抑制血小板凝固的作用,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据《日经产业新闻》报道,研究人员让接受实验者食用纳豆激酶的培养提取物,然后化验他们的血液。他们发现,食用这种提取物6小时后,实验对象血小板的凝固作用受到抑制。研究人员据此断定,纳豆激酶具有溶化血栓、使血流顺畅的功能。

因而,纳豆激酶成为一种新型的口服性溶血栓药物(第二代溶栓药),在预防、治疗心脑血管栓塞症及栓塞性老年痴呆症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药理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11: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12月20日,世界权威纳豆激酶组织——日本纳豆激酶协会与纳豆激酶专利所有者——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邀请中国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发表声明: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是日本及全球最大的纳豆激酶原料生产企业,唯一拥有日本专利厅授予的纳豆激酶生产专利(专利号第3881494)。该研究所研制的纳豆激酶是通过纳豆菌培养液发酵产生纳豆激酶,经特殊的技术和工艺提取和提纯。以这种物质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高纯度纳豆激酶产品具有溶解血栓作用,是现代生物领域的一项高科技产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过医学临床验证,也得到日本纳豆激酶协会的充分认可。此外,日本官方健康营养食品协会制定的纳豆激酶产品的标准单位为“FU”,而非“IU”。

FU与FU/g的区别

纳豆激酶在国际上的标准单位为“FU”,是指每粒纳豆激酶产品的纳豆激酶含量;“FU/g”是指每克纳豆原料中的纳豆激酶含量,两者存在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楼主| 发表于 2014-1-30 11: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1、纳豆激酶是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l natto)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单链多肽酶),分子量为27728道尔顿。

2、纳豆激酶在温度超过80℃时迅速变性失活,但反复冻融对其影响不大。

3、纳豆激酶在PH值从7升至12时,10min内稳定;PH值低于5时,迅速变性失活。胃酸环境中的PH值只有1.2到2之间,纳豆激酶根本无法通过。

4、纳豆激酶与粘性物质混合后,在PH值2-3的酸性环境中,还能保持不超过7.5%的活性。

5、纳豆激酶是大分子的单链多肽酶,可被肠道消化液(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小肠液等)分解成氨基酸片段或分子量更小的肽链。

溶栓特点

1、纳豆激酶对交联状态的纤维蛋白(已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尤其敏感,可以将其直接降解,对血浆纤维蛋白无影响,不易引起出血。

2、纳豆激酶具有多元化的溶栓机制。除上述直接溶栓效果,还有少量的间接溶栓效果。

激活血管内皮产生内源性纤维酶原激活剂(T-PA)。激活肾脏产生的尿激酶原成为有活性的尿激酶。溶解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确保溶栓效果。

作用说明

维生素K2与纳豆激酶的作用却正好相反,纳豆激酶是溶解血栓促进血液循环,而维生素K2则是凝血。所以,纳豆激酶产品中含有维生素K2,是会大大影响纳豆激酶的溶栓作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30 17: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1-30 23: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6-3 11: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王
发表于 2022-8-15 19: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5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