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234|回复: 4
收起左侧

[社会广角] 世界哮喘日——哮喘的防护与治疗

[复制链接]
药士
发表于 2014-5-6 08: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哮喘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影子,一旦发作,就要跟随终身。据估计,全球每20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哮喘,全球哮喘患者约3亿人,中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哮喘患者,患病率与十年前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大约增加了一倍左右。其中,儿童患者约占1/3左右。
  一、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简称,民间又常称之为:“吼病”、“气急病”、“气喘病”等,是气道最常见的慢性非特异炎症性疾患。这种炎症与感染无关,所以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主要与过敏反应和免疫调节的异常有关。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气道过敏或敏感,从而出现发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迅速缓解。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有一千多万人、全世界约1.5亿人罹患此病。近年来,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增高趋势。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万人死于哮喘病。该现象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政府和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二、哮喘病是怎么形成的?
  哮喘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因
  (1)遗传因素: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一般由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成对致病基因共同作用引起。调查发现,家庭中患哮喘病的人数越多,其子女患哮喘病的几率也越高。
  (2)体质因素:哮喘病人多为过敏性体质,在婴幼儿时多患有婴儿湿疹,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等。
  2.外因
  (1)过敏源:①吸入性过敏源:尘螨、蟑螂、霉菌、动物皮毛、花粉等。其中尘螨是诱发哮喘的最重要吸入性过敏源。尤以屋尘螨最为常见。②食物性过敏源:海鲜、牛奶、肉、蛋甚至某些蔬菜如竹笋、蘑菇等都可以成为某一特定病人的过敏源。③接触性过敏源:如油漆、某些化妆品等。
  (2)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尤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感染诱发哮喘在一些农村也可见到。
  (3)吸烟与被动吸烟:有研究发现,同为无过敏史的母亲,在孕期吸烟者娩出的婴儿患哮喘的几率比在孕期不吸烟者高出2倍。同时,吸烟者吸入的一支烟的烟雾中的有毒颗粒浓度是吸烟者吸入的1-4倍。其主要成分是多环烃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尼古丁等,这些均可刺激气道诱发哮喘。
  (4)气候变化:气温、湿度与气压的变化也会诱发哮喘。
  (5)运动:儿童期哮喘病人因运动而诱发哮喘的可达70%以上。特别在寒冷季节,进行运动量较大的室外长跑,或竞争激烈的短跑、溜冰、连续跳绳等都可诱发哮喘。
  (6)药物和化学制剂:如阿司匹林、心得安、青霉素类、磺胺类,某些平喘药如麻黄素、肾上腺素等都可引起哮喘。染料和防腐剂如酒石黄、宝石蓝、亚硝酸盐等也能诱发哮喘。
  (7)精神因素: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受恐吓、激动、甚至大笑之后容易引发哮喘。
  三、怎样知道自己得了哮喘病?
  几乎所有的哮喘患者都有长期性和发作性的特点,因此典型哮喘发作三次以上,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病人的自觉症状有胸闷、气急、即呼吸困难,可自行缓解或用平喘药物治疗而缓解。病人每次发作前,以过敏性鼻炎为先兆,鼻咽发痒、眼痒、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伴胸闷、轻咳、有痰又不易咳出。对季节性发作明显的患者,上述前驱症状通常相当明显;紧接着出现胸闷、胸部压迫感、吸入气不够用,甚至断气。不能平卧,被迫坐起,头向前俯,两肩高耸,两手撑在膝上或桌上、呼气长吸气短,发出高调的鸣笛声,各种呼吸肌参与活动,颈胸肌运动明显,吸气时出现很深的陷凹。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因肺泡内残余气体过多,影响气体交换发生缺氧,出现面色晦暗、口唇指甲发紫、四肢冰凉、心跳增快、脉搏细弱、大汗淋漓、情绪紧张。有些患者的哮喘发作无明显的周期性,一年四季经常发作,因此需要常年用药,不少病人用药虽能控制,但缓解期时间很短。
  有了上述的症状,再在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包括肺功能检查、血液检查、和过敏原检查。肺功能检查对哮喘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都很重要。而过敏原的检查是要寻找过敏原和确定过敏原,还可以通过过敏原的浸出液做脱敏疗法。
  四、哮喘怎么样治疗
  哮喘不同于其他疾病,它具有长期性、周期性的显著特点,因此治疗方案的设计应当根据基本原则,并参考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主要是用支气管扩张剂,如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为了达到速效的目的,通常用气雾剂吸入的形式,一般15到30分钟即起平喘作用,但维持时间只能是3-6小时,停药后哮喘可能再次发作。因此在哮喘急性症状缓解后,疗效的巩固和反复发作的预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需要同时和合并使用吸入皮质激素类抗炎药,以消除气道的炎症,降低气道的反应性。慢性哮喘或反复发作的哮喘缓解期的治疗的核心在于控制气道炎症,整个治疗的设计最好用阶梯式的治疗方案。
  哮喘目前尚无根治的特效药,广大患者切勿因"追求根治"而多花冤枉钱。提醒哮喘患者和家属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治疗误区。
  误区一:期望值过高,欲速则不达。有的哮喘病人急于求成,到处寻找"根治"哮喘的"灵丹妙药",只要看到某个广告说"这种方法可使哮喘永不发作",就马上去买、去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总是上当受骗。不仅花了许多冤枉钱,还耽误了正规治疗。不少病人等到出现了阻塞性肺气肿或慢性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才到大医院找专家,此时治疗效果已经比疾病早期就诊疗效差很多。
  误区二:只在发病时才去看医生,平时不用药。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支气管中长期存在炎症是引起哮喘症状的根源。只有长期应用吸入型激素等药物才能抑制气道的变态反应炎症,从而预防发病。如果只在发病后才到医院看急诊、挂吊针,不仅多受痛苦、多花钱,还会增加药物副作用,加重病情。对于持续期哮喘病人,坚持在不发病的时候长期吸入激素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三:不敢用吸入型激素,怕产生依赖。不少哮喘病人担心,用了吸入型激素会引起骨质疏松、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全身副作用,或产生激素依赖。因此,一直不用激素,或刚用一个月就赶快停药。其实,医生推荐的吸入型激素与口服强的松和静脉用的地塞米松等全身用激素是不同的。吸入型激素不仅局部抗炎作用比强的松和地塞米松更强,而且其全身副作用减少很多,即使长期应用也相当安全,不会产生激素依赖。有的哮喘病人连续吸入激素已经近十年了,也没有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像健康人一样正常工作、学习。
  五、哮喘的家庭护理
  1.居室宜空气流畅,阳光充足。冬季要暖和,夏季要凉爽通风。避免接触特殊气味。
  2.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进生冷油腻,辛辣酸甜以及海鲜鱼虾等容易过敏的食物。
  3.多注意患者心率、脉象的变化,防止哮喘大发作的发生。
  4.患者宜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选择游泳、气功、太极拳、散步、慢跑、医疗体操等运动。其中以游泳最佳。带要避免剧烈运动。
  5.远离过敏原和其他诱因,当病人已知有明确的过敏原时,一定要远离过敏原。同时要谨防气候变化,肺部感染等诱因。
  6.患者要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心境平和,情绪稳定。要树立战胜哮喘的信心,要消除紧张情绪,克服自卑心理,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7.患者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内服中药、针灸、按摩、敷贴等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5-6 08: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8: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soul 发表于 2014-5-6 08:21
@蒲公英 貌似有哮喘

预防大于治疗,老兄重点看预防,不是让你诊治谁患病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4-5-6 08: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yuansoul 发表于 2014-5-6 08:21
@蒲公英 貌似有哮喘

你怎知我有轻微哮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5-6 09: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蒲公英 发表于 2014-5-6 08:52
你怎知我有轻微哮喘?

亲,你自己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0-15 2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