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372|回复: 11
收起左侧

[食品] 我们作为中国人会作何反应?!----旅美作家:中国饭在美国,是下层人的饭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5-8 12: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毒手药王 于 2014-5-8 12:53 编辑

自从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后,掀起一轮轮收视高潮。国内观众和海外留学游子纷纷对《舌尖2》中提到的中华美食趋之如骛。据粗略统计,光《舌尖2》第二集中出现的美食就有:安徽徽州臭豆腐、苏式小方糕、糍粑、船点、广东汕头蚝烙、江苏扬州烫干丝、脱骨鱼、上海名菜扣三丝、油爆河虾……然而,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对《舌尖2》抱有好感。继《华尔街日报》和香港《明报》批评《舌尖2》包含了“政治宣传”后,旅美女性主义学者沈睿也于5月6日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文章《舌尖上的中国:有多好?》,批评在这部央视美食纪录片中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污染了人们的舌头”。沈睿在该文文末总结道:“舌尖上的中国,好吃是好吃,但绝不比舌尖上的美国或舌尖上的法国更好,比起舌尖上的意大利,就更差之千里了。美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共存的地方,舌尖上的美国,比舌尖上的中国要丰富多样得多。”该文一出,随即引发网友争议。

文章作者沈睿出生于北京,在美国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居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任教于美国海军学院。沈睿著有《假装浪漫》、《荒原上的芭蕾》等书。美国海军学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缩写USNA)位于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又称"安纳波利斯军校",是爱国者联盟盟校之一。它是美国海军培养初级军官的一所重点学校。

沈睿在《舌尖上的中国:有多好?》一文开头就“掷地有声”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人才不停地说自己的饭何等好吃,而其他国家的饭不如自己的。对她的这一发现,她自己总结这是“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在作祟,并称这可能是“中国人将来的文化休克症状之一”。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沈睿还称“好吃的中国饭都比较油腻”。她津津有味地介绍了自己陪着老伴前往芝加哥港式早茶饭店Dim Sum的经历。在这家传说中芝加哥“最好的中国餐馆”里,沈睿吃到了如下菜式:灰成一团、“几近野蛮”的鸡爪和过于油腻的排骨。尽管自己的老伴也赞美中餐的美味,但沈睿看得出来,“他吃得不开心。”
沈睿接着说道:“中国饭在美国,是下层社会的饭,是劳苦大众的饭,而不是给有闲阶级享受的饭,也同样的一小碟一小碟做的饭,西班牙的Tapa比中国饭显得文明和漂亮。”远在大洋彼岸的她甚至担心起“贫穷的中国老百姓”吃不起牛排这样的大肉:“牛肉要带血才好吃。嫩,香,纯粹的牛肉香,是一种奢侈,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老百姓吃不起牛排这样的大肉,中国做饭的肉是猪肉……吃牛排如同吃鸡爪子,需要多吃,才吃出感觉来,否则就近乎野蛮了。”
在中餐馆酒足饭饱后,旅美作家重操就业,开始研究美食与文化问题。她甚至拿自己当成了典型的文化研究标本,借以疗救警示:“我看网上的中国饭的照片,因为看到猪蹄子小龙虾乌龟的原本模样而觉得恶心——在国外的二十年,跟不同种族文化的人一起生活,我也习得了这个恶习:希望看不到我吃的东西的原本模样。”
挑战中国吃货的下场是很“恐怖”的。此文一出,就在互联网上引发诸多争议。

网友@花房里的马儿 吐槽文中“中华美食皆油腻”这一观点:“只要是好吃的中国饭,基本都是油多的,看到这句我笑坏了。她可能穷到只吃过猪油炒肥肉……”
网友@稚子 强调味道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乡土情怀的体现:“说到卫生,印度饭或者卫生状况更为堪忧,但不妨碍几代的印度人到了国外仍然想念家乡的咖喱味。味道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口腹之欲,也是对故乡和亲情的一种维系。牛排在美利坚各地都一味,但是我们知道南方吃汤圆生煎包,北方吃饺子馍馍,这就是乡土情怀。”
@TreeING 表示,要对作者抱有同情之理解:“尝试去理解吧。她对中国的记忆都是八十年代的,并且永远的停留在那里了。某种程度,那个年代的移民其实挺悲哀的,因为他们内心对自己的文化是那么的自卑,恨不得脱胎换骨去拥抱另一种文化。往往就应了过犹不及这句话。 ”网友@zau 附议:“作者是有多久没有回国了,对中国的印象还停在不知哪个时代。”
尽管吐槽者众,但也有人支持作者沈睿的观点。网友@ABITW 就表示:“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真的能分出高下吗?能分出高下的话,获胜者就值得自豪吗 ?陈晓卿老师舌尖确实好看,但不是想用食物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吧?英国菜实在是糟透了,但是几百年来,他们不一直吃得好好的吗?中国菜那么好吃,它喂养出来些什么?”
中国菜那么好吃,它喂养出来些什么?对此,一位网友作出了解答。他认为,尽管舌尖2不再是纯粹的美食纪录片,“可能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民族主义,或者是某种更久远的东西”,但他表示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美食文化“并不代表我们贬低外国人的饮食文化为乐。”他认为,“饮食口味更多的是后天习惯,所以本地人对本地食物认同度高自然不过。作者有这时间来证明中国人的胃在说谎,倒不如去数数美国超人拯救世界多少次了。”
这种更久远的东西也许就是“羁绊”。网友@秋江暝泊 在批评作者自己在秀西方食物的优越感,却没有抓住舌尖的本质——对于你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感情。她说道:“我也是一个反对将美食民族主义的人,并一直以此来评价舌尖——但我实在不知道楼主在美国生活二十多年之后,西化了味蕾也罢,为何还西化了西方人对于食物的优越感。……西方人以为他们所看不到的杀戮,用食品大工业进行的杀戮就不是杀戮,就是文明,真是这世界上最奇怪的想法。舌尖的主题永远不是优越感,而是羁绊。羁绊来自于你对于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感情,而不仅仅是‘各地美食观光片’。就像我在美国几年,回国的时候开始想念楼下咖啡馆的美式早餐、纯正咖啡、烤好的三明治以及学校附近的泰国餐馆;在美国看舌尖,想念苏氏糕点煎饺小笼包。我同意楼主说的可以多拍拍各地的美食,法国菜意大利菜印度菜埃塞俄比亚菜。但那不再是舌尖,而是另一个异国风情观光片了。没有在当地长期生活过的人,很难对这些食物有强烈的共情,来美国旅游一个月,甚或也会觉得食物全都一个样。呆久了,有了羁绊,舌头慢慢的开始分辨的出不同的沙拉不同的面包不同的cheese不同的咖啡不同的啤酒。楼主在美国生活二十多年,对国内的食物羁绊浅了,对美国各式各样的菜羁绊深了,没有什么问题啊,大可以写一篇文章讲讲‘老伴’家常菜和牛排和红酒等等的眷恋。读者也会看,也会有共鸣,也会欣赏,也会尊重。那种急不可耐想要洗白想要赶紧脱离中国拥抱西方最狭隘的那种食物价值观是怎么回事?”

@秋江暝泊 最后还以作者的句式嘲讽道:“急赤白脸想要洗白的华裔优越感自卑感真是坏东西,连舌头都染上这样的味道了!”
以下是旅美作家沈睿《舌尖上的中国:有多好?》原文内容。
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国人才不停地说自己的饭何等好吃,而其他国家的饭不如自己的——我旅行过很多国家,在美国、中国和法国都深入地住,我喜欢中国、法国和美国各地的饭,不仅仅是餐馆里的饭,而是日常老百姓家里的饭,有意思的是,只有中国人才不停地说自己的饭何等好吃,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饭都不如自己的。我很纳罕并总结: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表达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说自己的饭何等好吃。
要带学生去中国了。上个星期我给他们做行前文化准备,谈及将在中国遇到的文化休克,谈及的一点就是中国饭。平时在美国,你常常听到人们说,“啊,美国的中国餐馆的饭不是地道的中国饭,去中国才吃到地道的中国饭,我在这里提醒你们,地道的中国饭可能并不对你的胃口,其实也不那么好吃,这将是你们的文化休克之一:中国饭没有说的那么好。中国饭比较油腻,只要是好吃的中国饭,基本都是油多的,在美国生活久了,就会不习惯吃中国饭。”学生看着我,所有的眼睛都一眨一眨,有到中国拭目以待的意思。
想起三个星期前在芝加哥,朋友跟我们会面,那天我们正要离开芝加哥,飞机是晚上的,所以朋友提议去芝加哥的中国城吃中国饭,老伴开车,我们在芝加哥的南城找中国城,芝加哥的南城好像是第三世界的城市:肮脏,杂乱,破烂。中国城如同黑夜中的影子,怎么也找不到。我知道老伴早就烦了,可是碍于朋友的面子,老伴故作平静,我心里好笑,趁机会磨练老伴的耐性。
最终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城,并去了朋友建议的“Dim Sum” ——港式早茶饭店。饭店已经是下午,基本还是爆满,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当然在座的大多都是中国人。朋友热情建议我们要一些特色菜,比如鸡爪子之类的,我知道老伴是坚决不会吃的,我自己呢,好不容易吃一顿中国饭,也同意,也有故意让老伴见识见识中国饭的意思。

饭上来了,一小碟,一小碟的,我们要了有十种左右,我跟朋友敞开心怀地大吃,老伴也吃,但是我知道他吃得不开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对他的胃口,鸡爪子于他,几乎是野蛮,我们骗他说猪肚子是牛肚子,他也没吃出来,因为灰成一团,看不出到底是什么肚子来。排骨是过于油腻了——反正凡是油腻的,都好吃,老伴也在吃,看着我们两个中国女人吃得那么开心,他也假装开心,我心里一直笑,脸上也笑,我很少吃这样的饭,觉得好吃,虽然并不比家常的美国饭好吃。
朋友介绍这是芝加哥最好的中国餐馆之一。我觉得从中国餐馆的角度看,这样的在美国,也属于上乘的,不过,中国饭在美国,是下层社会的饭,是劳苦大众的饭,而不是给有闲阶级享受的饭,也同样的一小碟一小碟做的饭,西班牙的Tapa(观察者网注:此处疑似笔误,应为Tapas)比中国饭显得文明和漂亮,吃起来当然也非常好吃。朋友和我大快朵颐,老伴在一旁吃着,也赞美着,我看得出来他的勉强,心里一直在笑。
我们回来后讨论饭与文化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坚决认为中国饭世界第一呢?《舌尖上的中国》在播第二季了,显然非常受欢迎,其实我倒是觉得国家电视台应该拍拍国外的食物,那数不尽的好吃的,让中国人开开眼界,而不是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中国饭最好吃。实话实说,比起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美食,中国饭并不比其他的美食更好,中国的烹饪是世界各种各样烹饪的一部分,我看网上的中国饭的照片,因为看到猪蹄子小龙虾乌龟的原本模样而觉得恶心——在国外的二十年,跟不同种族文化的人一起生活,我也习得了这个恶习:希望看不到我吃的东西的原本模样。
再次坦白地说,我在美国也习惯了吃牛排,牛排一定要只烤八九分钟,牛肉要带血才好吃。嫩,香,纯粹的牛肉香,是一种奢侈,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老百姓吃不起牛排这样的大肉,中国做饭的肉是猪肉,并且肉只是味道,牛肉历来都比猪肉贵,美国这里也是如此,法国也是如此。法国的猪肉比牛肉便宜多了。就是美国人吃牛排也是特殊的日子,不是天天都是牛排的,法国也是如此。吃牛排如同吃鸡爪子,需要多吃,才吃出感觉来,否则就近乎野蛮了。
最终的结论是:舌尖上的中国,好吃是好吃,但绝不比舌尖上的美国或舌尖上的法国更好,比起舌尖上的意大利,就更差之千里了。美国是一个多文化多民族共存的地方,舌尖上的美国,比舌尖上的中国要丰富多样得多,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忍不住想:Nationalism(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真是个坏东西,连人们的舌头都被熏成或污染成有这种味道的了!
=====以下2008年一中国网友致沈睿女士的一篇文章=====

文章标题:沈睿女士,你确实错了
原创作者:James

从7月26日开始,一位在“沈睿”的名字后面写有“知名学者”的女士(因为上面有幅头像,所以知道是位女士),开始在《新京报》上发表“美国的陋习”系列文章。

看了第一期《浪费:美国脸上的耻辱牌》,觉得很可笑。昨天看了第二期《肥胖:美国的“国病”》,觉得很震惊。真不知道如此充满了偏见的文章,是如何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新京报》的“评论周刊·专栏”的呢?


我不知道沈睿女士作为学者是从事什么研究的,对她如何“知名”也不甚了了,我也没兴趣上网去查询一下。我只针对她的文章,谈点个人的看法。

看完沈睿女士的第一篇文章后,我感到很惊异的是:作者似乎对美国社会充满了厌恶甚至是仇恨。请看:

她在谈到美国的日用品商店时是这么说的,“这些商店,如果我来形容,就是要多大有多大,也就是要多昏眩有多昏眩。在我看来是要多丑陋有多丑陋,看见他们,我的眼睛都厌烦,都疼。”

当她进去购物时,她又说,“日用品商店大得、巨大得、魔大得你进去就烦,我几乎进去头就要昏眩,几分钟后就要爆炸。……我进去,沿着一架架的货物走,走了十分钟,觉得厌烦之极。”

“开车回来一路就是巨大商店连着巨大商店,看得我愤怒起来……”

看了上面的话,作为读者,如果只是反问沈睿女士——既然如此,那你呆在美国干什么?!你应该马上离开令你“厌烦”和“愤怒”的美国才对,要么呆在中国,比如中国的农村就一定没有你说的这种大的让你脑袋爆炸的商店,要么到澳大利亚,不行,就到冰岛——沈睿女士可能会觉得比较委屈:我可不是为我自己(或者不仅仅是为我自己,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啊),而是为全世界人民的未来在着想啊!


沈睿女士当然有权利表达自己上述的感受,比如她若是在私下与人交谈谈及这些,甚至她若是在举办讲座时谈到自己的这些感想,我都还是会理解的。但她作为一名学者,一位“知名学者”,发表系列的评论文章时,把这一套搬出来,言辞如此感性,态度如此激烈,是否妥当呢?

当然,对沈睿女士的这番感性认识,我觉得还是可以一笑而过的。

但当我看了沈睿女士的第二篇文章《肥胖:美国的“国病”》后,就感到笑不出来了。

文章的起首是这么说的“肥胖成为美国的‘国病’,成为这个国家的象征之一,这是美国在浪费之外的第二个耻辱。”

我很震惊于沈睿女士如此的解说。“美国的‘国病’,而且还是“国家的象征之一”。这些话如何出自一个学者之口?!它让我想到的是:当年西方人是如何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但令人震惊的话还在后头。

“美国的肥胖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沈睿女士认为:美国的普通食品又好吃又便宜,所以,“老百姓不停地买,不停地吃,结果就是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大胖子。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的食品危机,也许对美国不是坏事。如果食品继续涨价,也许很多老百姓就不那么拼命吃了。”


然后,她又说,“肥胖是生活方式的结果,这是毫无疑问的。很难想象一个每天锻炼的人会是大胖子。这些吃个不停的人,当然没空做锻炼,所以他们的脂肪就增加,肚子就大得好像要撑破了。”

最后,沈睿女士直截了当地总结到,“我对肥胖之人有偏见。在我看来,肥胖的人是对自己的欲望没有约束的人。而美国到处都是这样难看的、肥胖的、蠢蠢移动的人。看看他们,我没有什么同情心,这是他们自己的错误,他们的无节制生活的结果。”

从沈睿女士“我对肥胖之人有偏见。在我看来,肥胖的人是对自己的欲望没有约束的人。而美国到处都是这样难看的、肥胖的、蠢蠢移动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她不仅仅是在说美国,还包括所有的国家,也就是说,她对所有的肥胖之人都有偏见——当然啦,特别是美国人。

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中国,到处充满了偏见。我们有“地域偏见”,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可以瞧不起内陆人;有“身份偏见”:城里人可以瞧不起农村人;有“职业偏见”,脑心者可以瞧不起劳力者;有“年龄偏见”,年轻人可以瞧不起年长者,等等。现在又出来了“身材偏见”:瘦身者可以瞧不起肥胖者!

虽然本人非肥胖之人,但站在肥胖者的立场上想象一下,觉得还是应当回应一句:我胖是我的事,我招你惹你了!你凭什么就对我有偏见!

从沈睿女士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整日来往于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学者,甚至是手握绿卡乃至是美国公民也未可知。那么,作为这样一位可以有两种文化背景的学者、知识分子,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中,应该带给中国什么呢?


我觉得,沈睿女士作为用中文写作的“知名学者”,在对“美国的陋习”作如是严厉批判的背后,其道德诉求应该很明显,乃是希望中国不要有类似的“陋习”,希望中国能够更好。沈睿女士在文章中,也一再申明中国不要像美国学习。如此说来,还是请沈睿女士更多地把美国的好的东西介绍到中国来,使中国从中受益。道理很简单:中国现在还不强大,至少跟美国比还不强大,若是有心希望中国强大,请多拿美国的好来看我们的不好,使我们从中找到差距,这样,中国才能够更强大。

当然啦,如果沈女士坚持要写这样的文章,那是她的自由,但我建议是否可以用英文撰写,然后争取发表在美国的英文报刊上可能比较好。

当然,我很了解,在中国,谈美国的不是,那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因此,如果我所提出的上述要求对沈睿女士来说太过了,更非她作为学者所追求的目标,那也不要紧。但至少,请沈睿女士不要带给那些没有到过美国的中国人一些错误的印象或者说错误的知识,我想,这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

沈睿女士在《肥胖:美国的“国病”》的最后问:“我这样说,是不是错了呢?

我想对她讲:你说的很对。你确实错了,同时,请改正。

最后,给大家出道题,让我们共同来设想一种情况——也请沈睿女士共同思考:


如果有一个美国人——当然需要是一个“中国通”的美国人啦,若是在美国的某大众报刊发表如此系列的文章,题目叫“中国的陋习”,其中要谈到,中国的“国病”,谈到让他/她感到愤怒的事情,乃至于这种陋习成了“中国的象征”,请问——

我们作为中国人会作何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4-5-8 13: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就有~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5-8 13: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说的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5-8 13: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吃不吃,谁也没逼谁。吃了还子哇乱叫的,猪狗不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5-8 13: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575231000 发表于 2014-5-8 13:10
爱吃不吃,谁也没逼谁。吃了还子哇乱叫的,猪狗不如!

发扬火星精神,该出手时就出手,其他时间全坛游,我堵不住别人的嘴,同时别人休想左右我的思想。抱着感动龙族的态度,活在即刻,随意风险评估想评估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5-8 13: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能说无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4-5-8 1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瞎折腾啥呢?
吃自己的饭,让别人说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5-8 13: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下棋找高手 于 2014-5-8 13:48 编辑

信自己,得永生。
再好的东西也有说不好的,很正常。
我感觉这老沈就是一个愤青,乱喷的愤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5-8 13: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睿,又一个香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5-8 13: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 发表于 2014-5-8 13:30
瞎折腾啥呢?
吃自己的饭,让别人说去吧

同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5-8 13: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吃了娘,忘了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4-5-8 14: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那个什么的女士,去岛国吃吃金粒餐,那才是上流社会的每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11-4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