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657|回复: 5
收起左侧

【92中药材鉴别】荆芥鉴别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4-10-6 22: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荆芥鉴别
本品为常用中药。商品主要为栽培品,系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或全草。



《神农本草经》未见荆芥名,但载有假苏。吴普始称假苏一名荆芥,并指出"叶似落藜而细"。后来诸家本草多沿其说,但陈士良、苏颂则称假苏叶锐圆,多野生,香气似苏,与荆芥应是二物。李时珍则认为陈士良、苏颂系臆测之词,而吴普之言不谬。《证类本草》载有"成州假苏"及"岳州假苏"图,观其形状亦均与现在市售荆芥相似。又《名医别录》称假苏一名姜芥,其音类荆芥。以上数点均支持吴普的说法,也可证实《神农本草经》所载假苏即荆芥。至于《本草纲目》所载假苏荆芥图,可能是与荆芥同科的鼠尾草属植物荠苧Salvia plebeia R. Br.。




荆芥 别名:线芥(江西、湖南),四棱杆蒿(河北)。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Nepeta tenuifolia Benth.)--唇形科Labiatae
[/url]一年生草本,高60~80cm。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四棱形,基部棕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茎基部的叶无柄或近无柄,羽状深裂,裂片5,中部及上部叶无柄,羽状深裂,裂片3~5,线形,长1.2~2cm,宽2~4mm,全缘,两面均被白色柔毛,背面具凹陷腺点,叶脉不明显。花为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穗状,长3~8cm,基部花序较疏,具无柄线形苞叶,长0.4~1.7cm,宽1~3mm。花小,浅红紫色。花萼漏斗状倒圆锥形,长约3mm,被白色柔毛,并具黄绿色腺点,先端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冠二唇形,长约4mm,上唇较小,呈凹头匙形,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纵裂,花柱基生,柱头二歧。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mm,表面光滑,棕色。
多为栽培,亦有野生。
分布于河北、辽宁、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西、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采制
秋季花穗绿色时采收。北方是距地面数寸处割取地上部分,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南方是连根拔出,晒干,捆把。也有先单独摘取花穗晒干,称"荆芥穗";再割取茎枝晒干,称"荆芥"。
产销
荆芥Herba Schizonepetae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河北安国、易县、唐县、承德;江苏江都、扬兴、泰兴;浙江肖山、杭州;江西吉安、吉水;湖北、湖南等地,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医科院药物所测定全草含挥发油约1.3%,穗含挥发油约4.11%。据文献,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d-menthone)约42.9%、消旋薄荷酮、左旋胡薄荷酮(l-pulegone)约33.9%及少量右旋柠檬烯(d-limonene)。此外,还从荆芥穗中分离出两个新成分,荆芥甙(Schizonepetoside)A及B。


功效
味辛,性微温。生用解表散风,透疹;炒炭止血。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瘰疠,麻疹不透,荨麻疹初期。炒炭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荆芥穗效用相同,但发散之力较强。用量4.5~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药理作用
1. 解热作用:用耳静脉注射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口服浸剂2g(生药)/kg,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2. 抗菌作用: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3. 止痛及抗炎作用:动物实验表明,荆芥油中右旋薄荷酮(d-menthone)具止痛效果;左旋胡薄荷酮(l-pulegone)具抗炎效果。
4. 临床曾试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及急、慢性荨麻疹。





[url=http://www.zjtcm.net/wljx/Medicine/kejian4/PART93/PD02.JPG] 本品为干燥的带有花穗的茎枝,叶片多已脱落,全长60~90cm。枝茎方柱形,表面黄紫色或紫棕色,被白色短柔毛;体轻,质脆,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顶生穗状轮伞花序,长3~8cm,花冠多脱落不全,花萼黄绿色,钟形,质脆易碎。花萼内有棕黑色小坚果。气微弱,搓碎时则具薄荷样香气,味微涩而辛凉。
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茎(直径约7mm)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厚而角质化;气孔少数;腺毛柄为单细胞,头为双细胞;腺鳞有8个分泌细胞直径约85μm;非腺毛由3~8个细胞组成,常见4、5个细胞者,长约700μm,壁具疣状突起。茎四棱处表皮内侧有厚角组织,约3~8列细胞。皮层2~6列细胞。中柱鞘散布有纤维束,纤维壁微木化。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阔,导管及木纤维主要分布在茎四棱处;近髓处有初生木质部。射线细胞1~2列。中央为髓部。

荆芥茎横切面简图(×33)
1. 表皮 2.厚角组织 3.绿色组织 4.内皮层 5.韧皮部 6.木质部 7.初生木质部
8.髓 9.中柱鞘纤维 10.形成层 11.射线 12.导管 13.非腺毛 14.腺毛

叶片的表面观 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表皮稀见气孔,下表皮气孔众多,叶直轴式。非腺毛及腺毛特征同茎部。

荆芥叶片表面观(×200)
1.上表皮 2.下表皮





1.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放入小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浓硫酸试剂2滴,振摇混匀,滤液呈淡红色。(检查胡薄荷酮等)
2.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放入小试管中,加2,4-二硝基苯肼试剂0.5ml,振摇,溶液呈黄色并呈混浊状。继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加热5分钟,溶液澄清,分层,上层显红色。(检查酮类成分)
3.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荆芥全草100g切碎,放入瓶中,按挥发油测定方法提取出挥发油供点样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铺板,晾干,105℃活化半小时。展开剂:己烷-乙酸乙酯(90:10)。展距:12cm。显色剂:2,4-二硝基苯肼试剂。喷雾后于100℃烘5分钟。

荆芥薄层层析图谱
S:a.薄荷酮 b.胡薄荷酮 c.柠檬烯 1.荆芥全草挥发油

附注
东北等地区有将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 (L.) Briq.作荆芥使用。二种相似,但裂叶荆芥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蓝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约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0-6 23: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4-10-7 07: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帖学习
中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4-10-7 21: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功效
味辛,性微温。生用解表散风,透疹;炒炭止血。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瘰疠,麻疹不透,荨麻疹初期。炒炭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荆芥穗效用相同,但发散之力较强。用量4.5~9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1-8 14: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20-1-8 14: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高手,您发表的中药材鉴别之荆芥鉴别,现在无法看到资料中插入的图片了,现工作中遇到了难题,想学习下,请问高手能不能再发一份给我呢,万分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6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