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前几年,美国一名国会议员曾出言不逊,说中国只会制造垃圾(意为假冒伪劣、质量低下的产品),一时引起在美华人不满,导致大规模抗议爆发,后演变成一桩政治事件,该议员最终不得不公开致歉,息事宁人。
诚然,作为一名资深政治家理应言行谨慎,避免无端伤害国与国之间关系,此自不待言。然而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就“中国制造”的质量而言,多数美国民众却抱有与该议员相同的看法。中国产品做工粗燥,性能低下,耐久性差,着实不敢让人恭维。这还不算毒牙膏、毒玩具、毒水饺、毒奶粉等道德败坏之事给“中国制造”蒙上的阴影。实际上,大多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因其质量太差只能在发达国家低端市场,中产阶级一般不会购买。甚至许多贴牌产品(即OEM),但凡在中国制造,其质量不仅逊于原产国,甚至不如其它第三世界国家,西方消费者也会尽量回避。我有一次在美国购买索尼无绳电话,当时并不知道不同国家之组装还有质量差别,因此并未在意产地。回去使用后,感觉按键和转换键固涩不好用,不似索尼品质,细看才知是中国制造。后经商家调换成日本制造,果然十分平滑顺畅。从此我才知道,许多美国人在挑选名牌产品时,尽量首选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瑞士制造,然后是欧美发达国家制造,然后是韩国、台湾、新加坡等,然后是马来西亚、泰国、**等,最后才是中国、越南制造。非但家用电器如是,其它包括服装、运动鞋、玩具、厨具等,莫不如此。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制造”成为品质低下的代名词呢?有人认为是机器设备落后,或是工艺水平低下所致。其实,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就民用产品来说,中国许多工厂的设备皆由进口而来,其工艺水平比起西方发达国家同行已相差无几,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独资企业,设备工艺与国外企业不相上下,然而产品质量却远不如它国,又应作何解释?还有人认为是原材料质量较差,因此难以生产出优质产品。这也是事实。但很多来料加工、来件组装产品,使用的是全球统一的元器件。然而经中国工人组装后,质量便不如其它国家组装得好,这又是什么原因?亦有人认为是中国企业缺乏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然而什么全面质量管理(TQM)、六西格玛、ISO体系、以及现在风行的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皆已在中国实行多年,国人对这些质量管理模式的热情甚至远超西方同行,却为何收效甚微?
其实上述原因都可能导致“中国制造”质量低劣,但似乎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应是中国企业的员工素质和质量文化低下所致。
举例来说,国外的员工一般都能热爱本职工作,并能从中获得乐趣。这一点中国员工不仅比不上日本和欧美国家,甚至还不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我有一次参观松下电器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工人绝大多数来自马来土著居民,皮肤黧黑,其貌不扬,教育水平普遍低下,但他们却十分安于本职工作,充满快乐,且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无任何懈怠之象。工厂接待人员告诉我,这里的员工离职率极低,因为他们非常热爱这里的工作。相比中国员工,通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把当前的工作当成跳板,很少长期安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跳槽机会。工厂经常是春节过后一大半员工无影无踪;再比如,国外员工一般都有专注的工作态度。有人曾经参观过瑞士一钟表作坊,几十位师傅同在一个车间工作,鸦雀无声,人人高度专心于手中工作,竟无一人抬头窥视参观者。这一点连美国员工都要逊色不少。美国权威汽车评价机构JD Power & Associates曾指出,美国汽车工人周一和周五时工作专注力较低,心里大多想着度假之事,因此组装出的汽车质量略差。建议购车者尽量购买周二至周四生产的汽车。至于中国员工的工作专注度就更差了,通常是心不在焉,东拉西扯,嬉戏打闹,现在甚至出现了“低头一族”-时常低头玩手机;又比如,国外员工大多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世界上被公认产品质量最好的日本、德国、瑞士等,其员工无不具备这种工作精神。反观中国员工,对产品质量却是得过且过,马马虎虎,人人抱着差不多的态度,企业也没有质量至上的紧迫感。最后是员工满意度。专家一致认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据权威机构统计,美国的员工满意度在50%左右,日本和欧洲可达60%以上,中国只有约13%,为世界最低。有人曾在本网站撰文指出,中国的产品质量问题90%来自于不满意的员工故意所为,可见员工满意度对于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其实,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三项动力,即创新、质量和服务,均靠以上四个要素支持。中国在此方面的严重不足必将对未来的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庄子·达生》载有一则“梓庆制鐻”的故事,或可说明员工素质在产品质量方面的决定性作用。鐻(音剧)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似夹钟,上面通常有鸟兽图案。故事说,梓庆以木头削刻鐻为业。鐻做成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如同鬼斧神工一般。鲁国君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道术做成的呢?”梓庆回答说:“我只是个工匠,哪有什么道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点不同。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损耗精气,一定要斋戒静心。斋戒三天时,不再怀有庆贺、奖赏、爵位、利禄这类念头;斋戒五天时,不再思忖别人的非议、夸誉和自己手艺的拙巧;斋戒七天时,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在此期间,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禽兽的神情形貌和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与鐻最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鬼斧神工的原因吧。”
对照以上合格员工的素质,梓庆无疑毫不逊色。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否则不可能有鬼斧神工似的作品;鐻在未做之前形象已呈现在梓庆眼前,证明其何等专注;他对禽兽的神情形貌与各种材质深入观察,力求完美结合,可见其精益求精之态度。最后,梓庆能制作出世人称赞的作品,必然有极高的满意度。除此之外,梓庆还具备了我们今人不具备的清净心优势:在去除了名利、得失、毁誉之后,剩下的便是无限智慧,这有助于制造出质量精良的产品。中国古人在从事制作时通常都有类似梓庆的精神,因而“中国制造”在西方工业**之前一直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遗憾的是,当今国人与梓庆精神已相差甚远,“中国制造”也由此变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这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西方管理专家把企业由于未能“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而额外付出的成本叫做“不良质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COPQ)。不良质量成本带来的损失十分惊人,远非人们通常所想象。除产品销售因此下滑、售价无法提升、品牌形象降低、返修退货成本高企之外,最大的损失恐怕就是对企业质量文化的破坏。企业长期不重质量,久而久之,企业中认真工作,精益求精,积极创新、心系客户的理念将逐渐垮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如此恶性循环,企业如何生存发展下去呢?因此,中国企业欲提升产品质量,应该首先重在提升员工素质和质量文化,而不是将注意力一味放在质量管理的科学模式上。
【来源:世界经理人 作者:杨向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