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诊)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 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 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解释: 黄帝问:我从先生这里听说了九部诊法,繁多,深奥,不是一时半时可以讲清楚和理解。但是,我还是愿意听您说一说这方面关键的地方,好教育后世子孙,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就像融入骨髓,收藏在肝肺中,发誓不会轻易泄露给不良分子。必然合乎天意,也一定可以成功。在天,可以对应星辰位置,历法,纪年。在人间,可以对应四季,五行,高贵和贫穷,更替。冬天阴属性,夏天阳属性,人体也是对应的。但是具体如何区别,我愿意听您讲一讲道理和方法。 岐伯回答:太好了。您问的非常关键。这就是天文,历法,阴阳都会对应在人体。 黄帝说:好,您讲一讲。天文,历法,阴阳如何对应人体形态,血,气。如何判断病症能治,还是不能治,如何区分断定。 岐伯说:天文,历法,阴阳都是有定数和规律。从数学角度说从一到九。数字一对应天,数字二对应地,数字三对应人,这就是三分杆长季节计法。而每一部又可以再分成三侯,故此,三乘以三就是九。在地域,对应九野(地区)。所以,从人体来说,也是三部,部三候。这就可以一一对应,来判断疾病,以及调整肌体,而可以去除疾病,或者断定病可治,还是不可治的基础。 黄帝问:人体三部如何定义呢? 岐伯回答:有上中下三部。每部都分为三候。三候,便是对应天、地、人的意思。指定对应关系,便是最关键的地方。上部天,就是额头两侧动脉(也有说就是太阳穴位置);上部地,就是颊动脉(大迎穴和颊车穴之间);上部人,就是耳前颞动脉。 中部天,即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处动脉;中部地,即两手阴明经合谷处动脉;中部人,即两手少阴经神门处动脉; 下部天,即足厥阴经五里穴处动脉;下部地,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下部人,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 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可以侯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变。
黄帝问:中部之侯怎样? 岐伯说: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脏之病变,中部之地可以侯胸中气机之病变。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藏之病变。 黄帝问:上部之侯,又怎样?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岐伯回答:上部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头部气机之病变。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齿之气机病变。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气机之病变。 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为天,三侯为地,三侯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侯。脉之九侯,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肾五藏以养神,以及膀胱、胃、大肠、小肠空腔传化藏对应四肢形体,合为九脏。如果,五藏衰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 黄帝道:那么这个侯,到底用来诊察什么?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岐伯说: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通常以胖瘦来作为尺度。然后,了解气机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但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或者不足,然后才能调整整个肌体。那么,不论治疗什麽病,都是以达到符合对应身体形态的气机,血色平和为准则。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 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吸气困难,危险。如果,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不畅,是死亡之症。一般而论,形体与脉一致的,生。如果,脉来三,五,没有规律的就是病了。三部,九侯的脉象与疾病完全不相对应,或者怪异的,死。上下,左右的脉象,鼓指如春杵捣谷,参差不齐的,病必严重。如果,上下,左右脉象差异很大,而且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亡征候。中部的脉象,虽然独自正常,而与其他众藏当时应该有的脉象不相一致,也是死。眼眶内陷的,是正气衰竭现象,也是死。 黄帝问:怎样知道病的具体部位呢?
岐伯回答:从诊察九侯脉象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 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如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侯。 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是气脉败乱的征兆,亦为死征。如果,脉代且钩,为病在络,脉。 九侯之脉,应相互对应,上下脉象应于肌体匹配,不应该有过大差异。如果,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则病必危险。所谓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间,脉搏跳动的不相匹配。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象,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象。如果,见到真藏脉象,就是要死亡。足太阳经所在脉象气机绝,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
黄帝问:冬为阴,夏为阳,脉象与季节属性是怎样对应呢? 岐伯回答:九侯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阴,冬季节的脉象。因此,死于阴气极盛的半夜。如果,九侯脉象,都是盛大,躁动,病人喘气疾数的,为阳,是夏季脉象,所以死于阳气旺盛中午时分。 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阴阳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阳极之时;病风死于傍晚阳衰之时;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急,是脾气内绝,死于辰戌丑未之时辰。通常,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当季属性的时候。 如果,身体坏,肉脱,虽九侯协调匹配,还是死亡的征象。如果,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侯都顺于季节应有的脉象,就不一定是死侯。所说的不死的病,指风邪影响气机病,或妇女月经之病。随人,见类似七诊之病脉,但是实质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侯。如果,七诊出现、其脉侯有败坏现象的,这是死。死的时候,必发呃逆等证侯。 治病的时机掌握需要注意,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脉的浮沉,以及上下与季节应有脉象的逆顺。如果,其脉来流利的,不是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久病,肉脱,皮肤干枯贴于筋骨的,亦是死。 黄帝问:对于可治的病,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病在经的,治疗经。病在孙络的,治孙络使血同行。血病,而又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和络。如果,病邪留在阳络,则用缪刺法治。如果,邪气久留不移,停留四肢、筋肉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切出其血,以通其气。如果,黑眼球上视的,是太阳经脉气机不足。如果,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脉气机已绝。这就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手指,以及腕部尺骨上五指处,针刺,留针(此处应是注解传抄后位移)。 @愚公想改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