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9585|回复: 60
收起左侧

[时立新(愚公)] 对中药质量控制的思考

  [复制链接]
药生
发表于 2015-3-31 10: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愚公想改行 于 2015-3-31 10:59 编辑

    最近,在《中国医药报》上看到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张毅军老师写得一篇名为《性状不合格的中药材能否直接判定为假药》的文章,引发了我对中药质量控制的一些思考。
    在本人就职于浙江省一家中药生产企业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中药材供应商送来一批板蓝根药材,其理化检验所有的指标均符合200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关规定,但外观性状与药典规定相差极大,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在药典中,板蓝根的性状描述为:“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 而来货“个头”大且并非呈柱形,有无数像鱼刺状连续性分叉,分叉的须根直径竟也有近0.5cm左右。
    对于这样的药材,该判定为劣药还是假药呢?
    当时有些同事认为:其内在指标符合质量标准,即使外观不符,最多是在制剂生产中不得使用,但就药材本身而言,应该判定为劣药。
    而我的观点是:连外观特征都与板蓝根药材“南辕北辙”,就根本没必要再检测理化指标,直接可判定为假药。
    因为理化鉴别,甚至包括某种成份的含量检验指标都是“选择性”制定的,是个别的。它不能反映中药材整体的真实内在属性。针对中药材质量标准中仅有的几项,即使是十几项来判定药材的真实性,也难免有失准确。
    …………
    由于此事,引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目前对中药材的质量判定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我们中药材质量标准中的那些检测指标是否真正“对应”了药材的关键质量属性?
    我们目前的中药质量标准应该说是“洋为中用”的产物,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借鉴化学原料药的控制方法。
    但药材毕竟不同于单体成份的化学原料药,其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决定其质量优劣的因素很多。
    在我们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中,有许多经千百年用药实践得出的判断和控制中药材质量的方式方法,但现已被大多数人所忽视。我们在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制定上,“古为今用”体现得太少了。
    如: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重视药材产地(使用地道药材)、强调采收季节(茵陈只在一月份采集)、讲究存放时间(陈皮须隔年后方可入药,麻黄存三年才有药效;荆芥与木贼不得用鲜货,芫花放置时间越长药效越好)……
    总之,我认为西药与中药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作为分属于两个制药理论体系的化药和中药,只有立足于各自理论体系来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才有意义
    咱们的中药质量标准该如何制定?咱们的中药生产是否有必要实施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药品质量管理”?其实,这是值得行业上下共同冷静思考的问题。
    中药现代化,远不是用人家的“车”载上咱们的“货”,低头不看路地拚命向前跑那么简单……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31 11: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所说的板蓝根“个头”大且并非呈柱形,有无数像鱼刺状连续性分叉,分叉的须根直径竟也有近0.5cm左右。这应该是年限长,规格好的货

点评

连着拉来十多卡车,价格还是原价,这药材供应商咋不把这样的“好货”买给中药房呢?价格肯定比买给药厂高得多。他有病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 08: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11: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对的。
给老百姓看,都知道是假的。
还检测什么。
找个老中医问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31 11: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愚公的部分观点比较赞同,至于外观形状有差异就直接判定假药,则值得探讨。第一野生药材和现在的栽培品,外观形状有很多不同,我们的药典委员会,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其收集的样品是否全面,是不是客观科学也值得探讨。因为我从事中药多年,碰到很多问题。例如原来野生的药材,其直径可能是0.5-2cm ,可是栽培品,由于农民为了经济效益,施肥导致其直径比原来最大的2cm都大,这样是判定假药呢?还是正品呢?则比较难下结论。传统的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很好,可是如果不能很好的鉴别,一定要借鉴理化方法加以鉴别,综合判定方可。上面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可能不够充分,但是直接依据外观形状稍有不符就判定不合格,还是值得商榷。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静夜思雨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11: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说的都对,但是没有方法,如果简单的去掉现在的理化,用所谓的老中医的方法,劣药伪药更多,其实你说的是一个制假成本问题,不要说什么中医理论了,那太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发表于 2015-3-31 11: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生和人工种植肯定会有所差异
假若形状所定标准用的是野生的数据,而现实大部分药材都是人工种植的,那又如何判断孰是孰非?

点评

嗯。这倒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 08: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3-31 11: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质量标准是个综合系统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31 11: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材乃至饮片 如今只以外观、性状来判断其真伪、好坏 可能已经做不到了,因为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们的制假能力已经不能用“高明”来说明了(由其一些道地药材的造假更甚,例如冬虫夏草、鹿茸等),还有些黑心药材商,在不破坏其外观的情况下,对药材进行有效成分的提取,仅从肉眼也是无法进行辨别其好坏的(例如天麻、人参等),所以 现代化的鉴别、鉴定手段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就像愚公所说的,药典所收载的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是否合适或妥当呢?确实值得思考和需要引起注意,记得上学的时候 老师就说 好多药材 其所含成分还未知,或没有研究明白、包括其有效成分,所以现在的好多标准只能是对现阶段中药材认识或研究的一个现阶段体现而已,药典也在每五年的进行更新,更希望能看到每次更新上 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制定能像愚公提的那样 更加有针对性和专属性~~~
    不过 中药材这东西 呵呵 好多都太相似了,所含成分 显微鉴别 甚至性状....做起来 不容易啊~~
    其实 不仅是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有一些成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也有类似问题,比如 我所从事的一家药企,其感冒颗粒的含量项竟然定为 黄酮苷,而不是药材本身还含有绿原酸等抗炎更好的成分,就觉得好笑,后来和研发的聊天才知道,原来黄酮苷在定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都很成熟,相比其他要容易些... 当时就醉了~~~

点评

把老底儿揭开啦,小心挨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 08:25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 收起 理由
静夜思雨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13: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讲的确实是这样,中成药生产企业对原料在检验过程中存在问题:1、除外观性状不符合外,其他检测项都合格;2、品种规定人参,用的人参粉;后续检查中企业GMP证书被收回。涉及其实是方方面面的问题。并不单一指的是国家标准规定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31 13: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材还是应该首先强调“基源”。这个正确了再往下说。
另外,中药材质量其实还真不好说,用法不同,优劣各异,黄芩一般都是有规定,但是我遇见一位老中医,独爱枯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31 13: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头大小 外观好看与否怎么能判断真假 甚至优劣都要慎重下结论 一个人没有眼睛 甚至鼻子也没有 难道他就不是人 你就可以把它直接人道毁灭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14: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极是,我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31 14: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人家的“车”载上咱们的“货”,低头不看路地拚命向前跑”
确实,现在有些检验方法很不适用我们中药这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14: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的中药材质量标准制定上,“古为今用”体现得太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15: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代在进步,做假在进步,标准也要进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发表于 2015-3-31 15: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弃地发展才是传统东西的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31 16: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国家先抓抓GAP吧,先控制住,再质量提上来。然后把药价提一提,旗舰手机一年一代,多少人都能换?唯独给老百姓吃点好药就不行了?国人的消费能力没那么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31 16: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重要成分很不明确,在质量把控的时候应该最关注的是副作用,把无关成分的毒理研究清楚,控制在安全水平以下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保护用药患者的人身安全第一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5-3-31 16: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材质量确实比较难以判断,其标准的制定有些也不是很科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08: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无痕 发表于 2015-3-31 11:08
你所说的板蓝根“个头”大且并非呈柱形,有无数像鱼刺状连续性分叉,分叉的须根直径竟也有近0.5cm左右。这应 ...

连着拉来十多卡车,价格还是原价,这药材供应商咋不把这样的“好货”买给中药房呢?价格肯定比买给药厂高得多。他有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2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运维单位:苏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