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2130|回复: 1
收起左侧

[中西医与临床] 吴旭:通督温阳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5-4-16 19: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吴旭:通督温阳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吴旭,男, 1940年生,江苏南通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196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1991年师承著名针灸学专家邱茂良教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编委。

    对中医“气”学理论和“经络”本质有较深的研究。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过“活子”假说的设想,1995年发表了“活子振荡”说。率先开展了针灸急症研究。对一些急性痛症,摸索到一些有效学位和有效刺激法。开设胆石病专科,自拟了旨在恢复肝胆系统功能、消除产生结石病理机制的针灸处方和中药制剂“消食丹”。对于脑系的退行性病变,其表现或为反应迟钝、痴呆,或为行动蹒跚不稳等,主张益气养血与活血祛瘀、息风化痰不应偏废,针灸多从督阳经脉取穴。80年代中期,又率先开展了负压综合疗法,对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

    主编《临床针灸学》等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多项课题获得多个奖项和专利。

    患者戴某某,男,64岁,2010年8月23日初诊。主诉右侧腰腿部疼痛1个月余,加重3日。患者1个月前弯腰扫地时突发左侧腰腿部疼痛,放射痛,伴左下肢麻木感,昼轻夜重,活动后加重。3日前开始加重,不能下床。舌淡,苔薄白腻,脉滑。

    诊断:腰痛(寒湿痹阻)。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取穴:夹脊穴(从病变节段的上一椎至病变节段的下一椎)、腰阳关、大肠俞、环跳、秩边、阳陵泉、委中、悬钟、昆仑、风市。均取患侧。

    操作:穴位局部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分别针刺上述穴位,得气后(若为触电样感觉时当提针少许),将XS-998B光电治疗仪分别接于相关穴位(必用——夹脊穴的最上与最下穴,另选1组穴——环跳与委中或环跳与阳陵泉),波形为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每日1次,每周5次。

    二诊:患者左侧腰腿部疼痛稍减轻,伴放射痛,伴左下肢麻木感。

    三诊:患者左侧腰腿部疼痛减轻,间有放射痛,伴左下肢麻木感。

    四诊:患者左侧腰腿部疼痛明显减轻,间有放射痛,左下肢麻木感减轻。

    针15次后腰腿痛基本消失。

    按: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破裂椎间盘压迫相应的脊神经根,或产生的化学物质刺激,使邻近神经根出现炎症及水肿,神经根周围的局部炎症反应是神经根痛的发生的重要病理环节。因此,治疗的关键是消除神经根周围的炎症、水肿,解除痉挛消除疼痛。

    中医将本病可归纳为“腰腿痛”,病机是风、寒、湿、瘀痹阻经络,不通则痛;或气血虚弱,经脉失养,不荣则痛。通督温阳法促进全身经气的运行,畅通病变部位的气机,促进局部水肿吸收,减轻炎性渗出,从而达到温阳散寒,通经止痛。

    “通督温阳”法,是吴旭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治疗大法。吴旭教授认为通督不仅仅是采用督脉的经穴,而应该包括督脉、督脉络的穴位以及临近的足太阳经的背俞穴。吴旭教授认为,通过刺激督脉、华佗夹脊穴、太阳经背俞穴等相关穴位,可以疏通督脉及诸阳经经气,激发和加强阳气的温煦,推动气血在体内的运行,从而畅通气机,调和气血,恢复机体生理机能。

    临床运用上,可以配合灸法,但不是必需的手段。这里的“温阳”更多的是通过督脉经气的疏通,从而加强阳经经气推动全身气血运行,促进和提高机体的功能达到的。并非一般理解的艾灸温通,即通过采用通督的治疗手段,使机体产生温阳的效应。(江苏省中医院 艾炳蔚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9: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医名方
柴桂解郁方

    张怀亮,男,1953年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脑病医院副院长,兼任河南中医学院眩晕病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眩晕病诊疗中心主任。对各种头晕的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脑血管病、眩晕、头痛、失眠、焦虑症、抑郁症、重症肌无力、帕金森病等神经内科疑难疾病。先后出版专著4部,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厅局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专利2项。

    方药: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5克,人参5克,桂枝5克,芍药5克,生姜各5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酸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黄芪30克。

    功效:疏肝解郁,益气镇惊。

    主治:急躁易怒,恐惧,时倦怠乏力,独处时有恐惧感,畏寒,纳眠可,口中和,二便尚调,观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方解:急躁易怒因肝气不舒,不敢独处乃是心胆气虚表现,舌淡有齿痕,且畏寒,有脾虚之象,处以柴胡桂枝汤。

    方中小柴胡汤可疏肝解郁,使肝气调达,少阳枢机运转,桂枝汤则内调阴阳,茯苓、干姜温中健脾益气,酸枣仁、柏子仁以养心胆之气,《本草汇言》:“酸枣仁,均补五脏,如心气不足,神明失守”,《本草纲目》:“酸枣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柏子仁具养心血之功,《本草纲目》谓其“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黄芪升气、补气,《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黄芪性温,味微甘,能补气,兼能升举气机,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如此组方三药均可补养心胆气血,如配合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好。

    加减运用: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出现协肋胀痛较重者加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延胡索,加强活血化瘀作用。

    肝郁化火加龙胆草、黄芩、牡丹皮、栀子、大黄,以清肝泻便。

    嗳气频频加旋覆花、代赭石、陈皮,以合胃降逆。

    咽中有异物感加半夏、厚朴、射干、紫苏,以利气散结。

    心悸多梦加龙眼肉、远志、磁石,养心安神。

    如果呕恶,口苦,苔黄腻,加黄芩、贝母、瓜蒌、陈皮、竹茹,以清热化痰利气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潘慧 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9: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重用姜附治阳虚失眠
□ 郭灵龙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患者,女,46岁,2010年9月9日初诊。

    患者主诉失眠6年,于2005年始不易入睡,彻夜不眠,翌日烦躁,体乏无力,头重昏沉,双眼不适。现服艾司唑仑等安眠药,效不显。刻下寐差,劳累后尤甚,食纳如常,夜间憋尿后心慌,胸闷,醒后难以入睡,小溲量少,大便时2~3日一行,质地偏干偶见黏液,脚底易生茧,腰部怕冷,头面常烘热自汗出,但夜间喜将双足伸于被褥之外。舌体胖大,舌面紫暗,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沉细。

    病机:心肾阳虚,阴火上浮。

    治法:补肾温阳,收敛浮阳,镇静安神。以四逆汤合封髓丹加减治疗。

    处方:制附片(先煎2小时)60克,炮姜50克,炙甘草5克,白术15克,砂仁(后下)15克,黄柏15克,木蝴蝶20 克,炒枣仁20克,茯神15克,生龙骨(先煎)30克,生牡蛎(先煎)30克,磁石(先煎)30克,桂枝30克,21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每次取汁150毫升左右,温服。

    二诊: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先主动撤去安眠药,不觉烦躁,但仍梦多,渐易入睡,因感冒又需安眠药维持,自述腰部怕冷减轻,小便畅通,动辄汗出,恶风,食纳知味,天气不好时胸闷心悸,大便日一行,质黏,成形。舌质暗苔白腻,脉沉弱,双尺不足,左尺浮。9月9日方改制附片(先煎2小时)75克,炮姜60克,去牡蛎,加龙齿(先煎)30克,14剂,以加强重镇安神之功。

    三诊:药后失眠较前改善,劳累后数夜寐差,日间思睡,但不能入睡,夜间入睡困难,次日头晕头痛,食纳尚可,仍有虚汗出。大便难解2~3日一行,质地偏干,小便不欠。舌质瘀暗,苔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浮缓,右寸浮紧,左尺浮。9月9日方去磁石,加龙齿(先煎)30克,生姜20克,改制附片(先煎2小时)90克,炮姜60克,7剂。

    四诊:药后症减,患者已停用安眠药,大便调,小便亦畅,夜尿3次,腰冷手凉,口干不显,喜热饮。舌质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脉右寸虚,左尺浮大而虚。9月9日方改制附片(先煎2小时)120克,炮姜90克,去磁石,加龙齿(先煎)30克,生姜20克,7剂。

    后来诊诉至今未服用安眠药,饮食睡眠均佳,遂停药。

    按: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临床报道失眠辨证分型大致为: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阴虚火旺型、心肾不交型、胆郁痰热型、肝火扰心型、胃气不和型、余热扰膈型、水饮内停型、瘀血阻滞型等。笔者临床跟随郭立中教授侍诊过程中发现因阳虚而致失眠亦不少见,经用温潜法治疗得愈,在此仅稍作总结。

    此例患者属阳虚不寐,病位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火,乃一身阳气之根,主生主化,相火潜藏不露则有生机,脏腑功能正常,使一身之阳气上下相贯,得其温煦之能,气血安和,神、魂、魄、意各守其藏,神安其宅。《类证治裁·不寐》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而不交阴也。”可见阴阳在不断消长变化过程中相交才能产生睡眠,说明阳气在睡眠中占据的主导作用。故肾阳不足对睡眠有很大影响,导师郭立中认为,肾阳虚,不能与阴争,入夜阳气难入于阴,寐则易醒,似睡非睡。卫气的生成有赖肾阳温化;卫气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但肾中元阳如釜底之薪,无火则水谷不熟;卫气出入阴阳必经足少阴肾,肾阳是推动卫气运行的原动力。肾阳亏虚,卫气亦因之虚弱,卫气运行不利,可致失眠。

    今患者年过中旬,已近“七七”之岁,下焦阳虚,阴盛逼阳,虚阳上浮,上扰心阳,失其接济,神不得安,而不寐作矣。故治宜温补肾阳,使真阳之气渐复则阴霾自除,阴阳恢复平衡则自能寐。用四逆汤合封髓丹治之,四逆汤温补肾阳;封髓丹纳气固肾,上中下并补;制附子色黑入肾,其非常之热力,能补助肾中之相火,以温人体之肾阳。干姜辛热,守而不走,专于温补中阳,姜附合用其性尤峻。佐以甘草,既能解附子之毒,又可缓附、姜之峻以护阴液,更有持续药力以防虚阳脱散之用。黄柏味苦性寒,苦能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能清肃,秋令一至,则龙火不至于奋阳,水火交摄,阴有迫阳外出者乎;砂仁温健脾运,引五脏六腑之精归藏于肾。桂枝通阳化气,龙骨、牡蛎潜虚浮之阳。合方温阳化气,调和阴阳,使水火既济,相火不再妄动,真阳归元,阴阳相交故自能寐。

    临证应用时,姜附的用量是重点。郭立中认为能少用的绝不多用,该量大的绝不手软。附子虽有大毒,临床使用对其用量亦有争议,为防止其毒性,故嘱患者使用时将制附片先煎2小时以上,此外方中配伍了甘草,既能解附子之毒,又可缓附、姜之峻以护阴液,更有持续药力以防虚阳脱散之用。根据患者病情,阳虚的程度,仔细斟酌姜、附的用量,使其达到最佳之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9: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熊继柏医案
疏肝化痰治瘰疬
□ 李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罗某某,男,20岁,常德人。2009年9月10日初诊。患者自诉右颈部串状结节,质中等,轻度压痛,边清,可推移,伴口苦,常有心烦,神疲,眵多,舌淡胖,苔薄白,脉细略数。

    辨证:肝郁气滞,血瘀痰结。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主方:消瘰丸加味。

    处方:玄参15克,生牡蛎20 克,浙贝30 克,柴胡10克,郁金15克,青皮10克,橘核15克,西参10 克,蛇舌草20 克,黄芩6 克,夏枯球15 克,菊花10克,刺蒺藜15克。15剂,水煎服。

    二诊:口苦、眵多、疲乏减轻,仍心烦,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海藻消瘰丸加味:海藻20克,昆布15克,玄参15克,生牡蛎20 克,浙贝30 克,郁金15克,青皮10克,橘核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西参10 克,蛇舌草20 克,黄芩6 克,夏枯球15 克,天葵子15 克,连翘15 克。15剂,水煎服。

    三诊:颈部结节痛消,质变软,舌淡,苔薄白,脉细。上方加炮甲10克,15剂,水煎服。嘱病人可将此方制成丸剂服用,以便持续治疗。

    按:瘰疬一症,多由肝郁气结,脾失健运,痰湿结聚。《洞天奥旨》:“治法止有三也:其一治在肝胆,……”本案以海藻消瘰丸加味,软坚散结,疏肝解郁,活血袪瘀,故使诸症悉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9: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处方渐失中医元素值得反思
□ 陶国水 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
    •顾植山认为,处方上写三个字或四个字,实际上反映了医生处方过程中的思辨,以及对药物品种与疗效、煎服方法与疗效关系的掌握。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病案和处方,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内涵,它是医家展示基本功的“名片”,践行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更需要在细微处见真功,恢复传统中医处方的精华,更能彰显中医药特色。

    医生书写病案(古称脉案)和开具处方,是医生诊疗活动的文字表达。换句话说,医生书写病案、开具处方的过程,就是四诊信息收集、分析把握病机、立法处方用药思辨的轨迹记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医生的学术素养、诊疗技艺和临证水平。

    由于现行医院信息化管理模式和无纸化办公的推进,外加中医的医药分家现象十分严重,大多医生已不关心自己处方所开出药物的质量、产地、规格、炮制、煎服法等了,中医处方已渐失中医元素。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弊病是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值得反思。

    国医大师干祖望早年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医处方上逐渐消失的字》的文章,文中指出,大概从明代中叶开始,医生处方时每味药至少要写3个字,讲究的为4个字,内容涉及药名之外,还冠之以炮制、产地、规格、质量以及角注、特殊处理、煎煮方法等要求的字,可惜这些中医处方上常用的字,在现今的一些中医看来,可能会“莫明其妙”。

    传统处方反映了医生的思辨

    笔者跟随顾植山老师抄方及整理先生医案时,发现其处方依旧保持传统特色,坚持在药物前“冠之以炮制、产地、规格、质量以及角注特殊处理、煎煮方法等要求的字”。顾植山认为,处方上写三个字或四个字,实际上反映了医生处方过程中的思辨,以及对药物品种与疗效、煎服方法与疗效关系的掌握。如处方牛膝,是川牛膝还是怀牛膝;旋覆花带毛绒,代赭石粉状,具有刺激性,需要包煎;杏仁、桃仁等不经过打碎药性不宜煎出;还有葛根这味药物,浸泡一夜内部都不能析透,煎煮后内芯甚至还是干的,严重影响疗效,应打碎先煎去沫;还有的药需要炒炭存性,加强止血功效,有的需醋炙加强活血;麻黄,需要不需要先煎去沫以缓麻黄发汗之猛烈,都要通过在处方上以前缀或角注形式写出,就需要认真分析思考。

    顾植山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譬如你到饭店去点菜,就点鱼,是鲢鱼、鲫鱼还是鳜鱼呢?做法是清炖、红烧还是糖醋呢,这些应该要说清楚吧,开方不也是一样吗?你开五味子这味药,五味子有南北之分,北五味子,又叫辽五味,为传统正品,品质优良。南五味子,为五味子副品,品质较次,这你需要说清楚吧。”

    一些年轻医生,开始对写处方用3个字或4个字表示好奇,在没有了解其内涵后,有时为了凑字数,有的甚至胡编乱造,有的人则认为没有必要,沽名钓誉,故弄玄虚。

    传统处方体现中药品种要求

    如冠以地名者,有的是品种要求,如沙参、五味子、细辛等均有南北之别;对于肉苁蓉,有酒苁蓉,咸苁蓉,淡苁蓉,还有黑豆制的苁蓉等不同。再如沙参,虽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只有一种,即南沙参。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原》两书问世以后,始将沙参分为南、北两种。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再看看瓜蒌这一味药,根据用药部位不同,分为瓜蒌皮、瓜蒌仁、全瓜蒌,三者功效与主治有所差异。瓜蒌皮即瓜蒌除去瓤及种子的果皮,能清肺化痰、行气宽胸;瓜蒌仁即瓜蒌的种子,具有润肺化痰、润肠通便的功效;全瓜蒌皮、仁合用即为全瓜蒌,全瓜蒌除兼具皮、仁二者的功效,还能消肿散结,可用于治疗乳痈肿痛。

    传统处方体现中药产地要求

    对产地有要求的,顾植山处方上常有:“潞”党参(指产于潞州的党参,为道地药材);“滁”菊花(指产于滁州者);“宣”木瓜(产于安徽宣州,为道地药材);“苏”薄荷(产于江苏);“霍”石斛(安徽霍山),“建”泽泻(福建的道地药材),“云”茯苓(云南的茯苓为茯苓中上品),黄芪有“北”黄芪,“箭”黄芪(指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川“雅”连(产于四川洪雅地区的黄连);“苏”薄荷、“苏”芡实(产于江苏)“广”陈皮(产于广东);杭白芍(浙江杭州),“川”桂枝(产于四川);“怀”山药(产于河南怀庆地区),等等。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冠名产地时还需深入了冠名某地的意义,及时吸收中药材鉴定方面的新知识,譬如射干与川射干,习惯认为带有地区标识的多为道地药材。新版2010《中国药典》中将川射干列为正品。而我国最早的本草文献《神农本草经》下品中分别列有射干、鸢尾两个药物。川射干用的是鸢尾科。《本经》载“鸢尾,味苦平,主蛊毒邪气,鬼注,诸毒,破癥瘕积聚,去水,下三虫。生山谷,射干。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急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一名乌扇,一名乌蒲。生川谷。”如写上川射干,则此射干已非彼射干也。

    传统处方体现中药规格

    和质量要求

    对于规格要求的,顾植山处方上常有:“大”熟地、“奎”砂仁、“大”麦冬,“京”元参(大、奎、京均指选用大的药材);“小”青皮、“细”生地、“子”黄芩(小、细、子均指选用小的药材),;“肥”知母、“肥”玉竹(指选用果实大而饱满的药材)等等。

    对于质量要求的,处方上常有:“绵黄芪”(肥大而柔软如棉称,绵黄芪是上品);“凤”丹皮(铜陵凤凰山系金沙土质,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凤丹”因此质量好);“紫油桂”或“上肉桂”(紫油桂是肉桂品种里的一种,特具有高含油量,厚度较厚的特点);“净”麻黄(干净不留杂质);“香”白芷(保存好,香气未失);“润”玄参(质地滋润,不干燥),“淡”竹叶(只取淡竹的叶)、“淡”苁蓉(去盐、味淡者为上品);“拍”马勃(干净、拍尽灰尘者);“粉”甘草(以折断时有粉样物,手感滑爽为佳品);“明”天麻(个大、均匀、有红色鹦哥嘴者,精制加工而成,饮片透明);“灵”磁石(磁性好,有吸铁作用者);“花”槟榔(饮片有美观的花纹者);“嫩”钩藤(选用新嫩者);“霜”桑叶(经霜打者质佳)等等。

    传统处方体现中药煎服法要求

    还有需要特殊处理的,也应以角注形式标出,如大枣,需要擘开,大枣不擘的话煎煮的汁不易出来。细辛先煎去沫,中医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细辛在先煎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顾植山在临床上细辛常用6~9克,先煎去沫后服用,未见中毒者。

    此外,吴茱萸这味药特别难吃,好多病人吃了吴茱萸觉得又辣、又苦,胃里面不舒服,而顾植山在运用温经汤时常重用吴茱萸,有时达20~30克,临床观察用开水淘洗9次后,味道会明显改善,在开吴茱萸时,顾植山都在角注上标“淘洗9次”。

    再有,需要特殊炮制的药物也需要明确标出角注,如,黄连姜汁拌炒;熟地砂仁拌炒,檀香麦芽拌炒等。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药物虽精,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

    汤剂的疗效与其煎煮质量密切相关,顾植山临床十分重视古方的煎服方法,他说运用古方尤其是经方,煎服方法也需要按照古人煎服方法。顾植山临床运用大、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柴桂干姜汤,旋覆代赭汤等,都是要求按照《伤寒论》中煎煮方法,去滓再煎。

    顾植山用柴桂干姜汤,处方下会写上“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每次100毫升,日3次。”顾植山指出枳实薤白桂枝汤如不按原方煎服法(“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三次温服”)临床疗效会大减。有鉴于此,关于煎药方法,需要在处方上清晰说明。

    此外,关于服用方法也多有讲究。譬如顾植山临床善用薯蓣丸治疗虚劳诸疾,偶有病家不愿用酒带服会出现服药后胃脘部不适,改用黄酒空腹带或煮丸去渣服后,无不适症状。张仲景在薯蓣丸后注明“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的服用方法是高明的。顾植山常说,经方的用量和服法是古代医家长期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在你没有确切证据证实优于古人时,还应该遵循经方的原汁原味,不应凭主观想象随意改动。这些细节之处,在临证处方时都要标注清楚的。

    所以说,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病案和处方,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内涵,它是医家展示基本功的“名片”,它是病家疗病祛疾的“法宝”。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践行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疗病祛疾,健康养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在细微处见真功,恢复传统中医处方的精华,更能彰显中医药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9: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7)
水逆火逆与水法火法
□ 梁华龙 河南中医学院
    《伤寒论》中凡是治疗失误而使疾病性质或程度发生变化,统称为“逆”,所以变证的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用汗、吐、下法产生的变证有很多,而只有误用水法和火法误治的变证,称为水逆或者火逆。

    所谓水法,就是以冷水或者热水,采用灌、潠、洗等方法治疗伤寒发热,如《伤寒论》中第75条“……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及白散方后注:“……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等原文,记载了用灌、潠、洗等方法退热,造成的各种变证。灌,有强行使喝下的意思,如《韩非子·说疑》中有:“不能饮者以筒灌其中”句子,即强令大量饮入热水,藉以强迫出汗退热。潠,即冷水淋浴,以冷水淋浴,对于高热病人,一则意欲物理退烧,一则意欲激发人体能量,达到出汗退热的目的;洗,即泡热水澡,以泡热水澡的方式强迫出汗退热。利用这些水法,偶尔也有能够出汗退热,治愈发热性疾病的,但其出汗的程度难以控制,非太过即不及,很多容易产生一种叫作“水逆”的变证。水逆,其表现多为“喘”、“烦”、“意欲饮水,反不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肉上粟起”等,可以相兼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所谓火法,是指当时人们以火热强迫取汗以达到治疗伤寒的一种方法。根据文献记载,火法包括了捂法、熏法、熨法、灸法、烧针、温针等等。

    捂法,就是利用辅助物品,捂紧病人,使其热量不能发散而强迫出汗,类似于现代用被子捂汗。最典型的捂汗是一种热蒸捂汗,其方法大略是:将湿地掘出长、宽、深的尺度略大于病人的长坑,然后以木柴置坑中点燃,将坑底及周围泥土烧热,立即除去灰烬,以鲜桃树叶子铺垫,置病人于坑中,周身盖满桃叶压实,待病人大汗出后,除去桃叶,将息护理。以此法治疗伤寒头痛、发热、恶寒的表证。《汉书·苏武传》有“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的记载,即是此类火法迫汗的例子。

    熏法是利用点燃柴草烟熏的方法,促使病人出汗。该法现代还有医疗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的人们,经过改良加入硫黄用来治疗疥疮。其方法是掘地并垒砌如地锅灶形状,上立芦席成圆筒状,病人站立芦席筒中,从脖子处以下封严实,点燃灶中柴草,用烟熏病人的周身,以耐受并汗出为度。用该方法治疗疥疮时,将柴草上撒适量的硫黄,然后烟熏疥疮病人,然后将其所接触之衣被、用品皆用此法烟熏,达到不再重复感染复发的目的。

    熨法是将陶砖或陶瓦置火中烧热,取出后快速在水中沾一下拿出,以布帛包裹,取其热度熨烫病人的背部或其他相关部位,类似于现代的物理疗法的各种理疗,以此来迫使病人出汗。

    烧针就是将针灸针置火上烧红,立即刺入相关穴位或者部位,达到迫使病人出汗的目的。

    温针即将针灸针刺入相关部位或部位,然后加热针柄,使热气传递到体内,借以发汗。

    捂、熨、熏等方法现在已经基本无人使用,而烧针、温针还有人偶尔用用,灸法目前则是一种常用的治病方法,但大多不用灸法治疗外感了。

    《伤寒论》中记载了上述多种不同的火法发汗,同时在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第113条:“……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笼统地提出“火迫”、“火劫”、“被火”等误治方法,其实际都是使用了上述的火法,只是不知道是其中的哪一种。火法迫汗退热,由于其度更难把握,所以比起水法来,引起的变证更多。火逆的表现尤为复杂,以神、色异常表现为主,比如发黄、烦躁、惊狂、谵语等,且极易波及血分。

    不管是任何一种火法,在当时医疗条件简陋的背景下,都起到了治疗伤寒病的作用,但因其汗出程度难以控制,所以往往因为迫汗而造成诸多变证,使用火法而造成的变证,在原文中称之为“火逆”。由于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病情等等都各不相同,所以火法造成的火逆证也就有千变万化,其治疗和预后也千差万别。

    火法是为迫汗而设,汗为心之液,生于阴而出于阳,阳加于阴而谓之汗,所以火逆证多为心阳损伤,但也有损伤津液和营血的。

    火逆证作为一类证候在《伤寒论》第110条至第119条中提出,可见当时火法应用非常普遍。在这10条原文中,①介绍了火法的种类,分别有熨法、熏法、灸法、烧针、温针,同时也提到了火劫、火迫,此二者是对火法的笼统说法,大致是说用火法劫汗、迫汗,而不一定局限于火法中的某一种。②提出了火逆证的病机,均为伤及阴津或者阳气,犹以损伤心阳之气最为常见,所以其症状表现多在阴津不足或心神失常方面。③治疗方面仅就心阳受伤提出了补益心阳、重镇安神或者平冲降逆的治疗大法,而对阴津损伤者除了期待机体自行恢复外,没有给出方药,后世多以养阴生津清热为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9: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医大师路志正临证经验
异病同治因病机 疏风和营清湿热
——盗汗伴瘾疹案辨治解析
□ 刘建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某,女,44岁,2014年6月21日初诊。就诊时令:夏至。

    患者主诉夜间盗汗2年,阵发性荨麻疹半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盗汗,汗出如油,未规律服药,近半年出现阵发性慢性荨麻疹,呈风团状红斑,瘙痒难忍,一周自行消退,全身乏力,精神困顿,昏昏欲睡,纳谷不馨,餐后胃脘胀痛,嗳气,平素嗜食生冷辛辣,畏寒恶风,多梦易醒,大便不调,2日1次,不成形,小便调。

    望其形体适中,面色不华,舌质暗红、边尖赤,苔薄白,诊其脉沉小滑、尺弱。

    证属:脾气虚弱,卫表不固。

    治法:疏风祛湿,运脾和胃。

    方药:五爪龙30克,生黄芪15克, 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防己15克,防风15克,蝉衣12克,桂枝8克,赤白芍(各)12克,地肤子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砂仁8克,黄连6克,炒枳实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六一散(包)15克, 生姜1片为引, 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效微,餐后腹胀,食欲不振,伴左侧季肋隐痛,夜寐多醒,子时后盗汗,甚则如水淋漓,身躁热,间断出现风团状红斑,伴痒,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大便不成形,1日1~2次,大便前腹微痛,畏寒四肢欠温。望其神疲语微,面色晄白,舌体适中、质红绛、苔薄黄,诊其脉沉细小滑。路志正据其脉证,知系湿热蕴滞,同时兼有中土脾胃虚寒之象,故于上方去地肤子 、砂仁、黄连。加入盐知柏各6克,炮姜6克,荷叶12克,炒蒺藜12克。桂枝改10克, 炒三仙改各15克,白花蛇舌草改20克,以运脾胃,清湿热,化浊邪,疏风和营。上方共计14剂,水煎服 ,日1剂。

    茶饮方:太子参12克,炒薏苡仁40克,荷叶12克,丹皮12克,赤小豆15克,蝉衣10克,绿萼梅9克,玫瑰花8克,芦苇根各15克,共计7剂,代茶饮,2日1剂。

    同时,路志正建议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肥甘。

    三诊:患者述服药后,食欲有增,腹胀、左侧季肋痛减。夜寐易醒较前有所改善,子时盗汗减,以胸至头部为甚;近期未出现风团状红斑,身畏寒,全身乏力好转,昏昏欲寐,大便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调,咽干喷嚏。望其面色不华,舌体适中、舌质暗红、苔薄腻。诊其脉沉小滑无力。路志正见已收效,遂适时化裁,施以温胆宁心,清化湿热为治。

    方药:五爪龙30克,功劳叶15克, 荷叶12克,蝉衣10克,炒苍耳子8克,炒黄芩10克,莲子心8克,青蒿15克,盐知柏各6克,炒枣仁20克,合欢皮15克,白芍15克, 桂枝6克,甘草6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

    茶饮方:上方去赤小豆加西洋参(先煎)6克,麦冬10克,桑叶8克,共计7剂,代茶饮,2日1剂。

    四诊:患者述服药后,子时盗汗、夜寐易醒较前大为改善,身畏寒,昏昏欲寐、全身乏力、咽干喷嚏好转,大便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调,望其面色转泽,舌体适中、舌质暗红、苔薄腻。诊其脉诊沉小滑。路志正见已收效,遂效不更方,再进14剂,茶饮方继进7剂,其病告愈。

    按: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早在《内经》中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评热病论篇》:“汗者,精气也。”《证治准绳·盗汗自汗》说:“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寝汗。”《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临床治疗多以滋阴降火、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为法。瘾疹多为卫表不固、风邪袭表而成。本案乃脾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故国医大师路志正先期治以疏风祛湿,运脾和胃、固表敛汗之法乏效。二诊时辨为湿热蕴滞,兼有中土脾胃虚寒之象,在上方基础上,改加运脾胃,清湿热,化浊邪,疏风和营之品(盐知柏、炮姜、荷叶、炒蒺藜、桂枝、 炒三仙、炒薏苡仁、赤小豆等);收功后,适时化裁,再以温胆宁心,清化湿热为治。俾脾胃调和,运化复常,卫表得固,湿热得清、阴阳调和,则汗敛疹消,诸症得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4-16 23: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23 08: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