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470|回复: 1
收起左侧

[烹饪] 蔬香面筋

[复制链接]
宗师
发表于 2015-4-26 10: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蔬香面筋
    面筋营养丰富,富含植物性蛋白质,由麦胶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组成,是由小麦面粉中提取的。

    中医认为,面筋具有生津止渴,补血益气,活血祛瘀,安神除烦,强筋壮骨之功效,很适合“素食者”补充营养食用。面筋入菜,大多以味道鲜美的“面筋塞肉”居多,其实面筋与多种蔬菜同炒的素菜,同样味美。这道“蔬香面筋”,加入了富含多种氨基酸的花菜、春笋和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莴笋、青菜等,菜肴口感醇香滑爽,不油不腻,味美下饭,营养更佳。

    主料:面筋球6枚、花菜100克、莴笋150克、春笋100克、红辣椒1个、青菜1棵。

    调料:盐、豉油、黑胡椒粉、食用油。

    做法:1.将红辣椒切段、莴笋切丝、春笋切薄片、青菜取叶;2.锅内放食用油,先将花菜入锅爆炒片刻,依次放入莴笋丝、红椒段、面筋球,及鸡汤微炖;3.待面筋球变软后,加盐、豉油、黑胡椒粉及青菜叶,一同翻炒;4.当汤汁渐干时,即可出锅装盘。(榕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时辰听古琴曲
□ 边江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十二时辰的来历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命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中医认为每日的十二个时辰对应着人体中十二条经脉,不同的时辰经脉中的气血也有盛有衰,人要有意识地顺应这种规律,才能阴阳调和,身体健康。笔者根据十二时辰与经络的对应关系,给读者提供9个时辰(其中3个时辰为睡眠期)的古琴养生曲目,在听音乐的同时可以做一些简单易学的时辰健身操。

    十二时辰古琴养生

    子时(午夜23时至1时):胆经当令

    子时是阴气与阳气交汇之时,万籁俱静,是最好的睡眠时间。子时阳气开始生发。《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肝胆气机通顺有利于五脏六腑之气机条达,五脏六腑功能自可正常运行。所以顺应胆经的主令使人气机条顺,五脏六腑都受裨益。此时属于浅睡眠期。多梦而敏感者易在此时醒。

    丑时(凌晨1时至3时):肝经当令

    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现代研究表明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此时属于深度睡眠期。

    寅时(凌晨3时至5时):肺经当令

    此时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是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的。

    子时到寅时是最佳睡眠期,对保护大脑、增加免疫力、恢复体力、延缓衰老有重要的作用,应在安静避光不被打扰的环境中好好休息。

    从卯时到亥时,人清醒时可按时辰听古琴并配合简单易学的保健操或穴位按摩。

    卯时(清晨5时至7时):大肠经当令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蠕动最旺盛,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适合的音乐:商音,宫音。

    推荐琴曲:《潇湘水云》《梅花三弄》。

    配合呼吸:面朝东方,做深呼吸,可帮助身体吐故纳新

    辰时(清晨7时至9时):胃经当令

    此时胃经气血正值最旺,是胃要发挥其“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之时,所以要在这个时间吃早餐,古代把辰时又叫食时。

    早晨胃气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易引起烦躁、喉干、头昏、目浊等。

    适合的音乐:宫音、羽音。

    推荐琴曲:《山居吟》《洞庭秋思》。

    穴位按摩:可按摩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起到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

    巳时(上午9时至11时):脾经当令

    脾主运化,把胃中腐熟了的食物的气血输送到肌肉腠理当中去,如果脾的功能很好,肌肉就会充实。

    适合的音乐:宫音、徵音。

    推荐琴曲:《高山》《阳春》。

    脾主四肢肌肉,饭前可以做一些锻炼四肢的动作,比如太极拳里的云手、双脚的十字步等,都能起到健脾作用。

    午时(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心经当令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午时阴生。顺应这个时辰最好的方法就是睡午觉,午睡的一瞬间阴阳相交,人体也能心肾相交。

    适合的音乐:羽音、徵音。

    推荐琴曲:《乌夜啼》《雉朝飞》。

    面部美容按摩:心其华在面,面部的气色与心的关系密切,午睡前配合音乐可做短暂的面部按摩,按摩听宫、颧髎、颊车、迎香、地仓、人中、承浆等穴位可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防皱去皱的美颜效果。

    未时(下午13时至15时):小肠经当令

    中医讲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功能是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再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适合的音乐:徵音、角音。

    推荐琴曲:《列子御风》《庄周梦蝶》。

    按摩保健:可左右手交替沿手手臂外侧按摩至肩颈部(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并向上提升,起到保健作用。

    申时(下午15时至17时):膀胱经当令

    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水上行要靠阳气带动才能完成,而阳气是通过膀胱经输送的。

    适合的音乐:羽音、商音。

    推荐琴曲:《长清》《白雪》。

    拍打膀胱经保健康:膀胱经就如同城市中的排污管道,汇聚多处的污水,最后到达膀胱储存后排出。常敲打膀胱经可起到净化疏通人体排污管道的作用。

    酉时(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肾经当令

    肾主藏精,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固摄元气。

    适合的音乐:羽音、商音。

    推荐琴曲:《流水》《鹤鸣九皋》。

    叩齿吞津保健法:齿为筋骨之余,牙齿健康有益长寿。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等重要作用。吃过晚饭后,叩齿36下,可起到保健牙齿的作用。

    戌时(晚上19时至21时):心包经当令

    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保护心肌正常工作,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放松娱乐,这个时间段也是刚吃过晚饭时间,保持愉悦的情绪同时也有利于脾胃的运化。

    适合的音乐:徵音、角音。

    推荐琴曲:《文王操》《渔歌》。

    抖动放松法:身放松,排除杂念,全身有规律地上下抖动,以脚跟和膝盖为轴,抖动频率和时间因人而异。抖动健身能调节微循环,对改善脑血管功能有显著功效;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可起到强身健体作用。

    亥时(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三焦经当令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在亥时睡觉,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适合的音乐:商音、宫音。

    推荐琴曲:《平沙落雁》《忆故人》。

    入静操:身体的阴阳平衡直接受三焦的管理。这个时候阴气更重,阳气更弱,气机下降。所以人们应该在10点半之前就上床睡觉;可躺在床上,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为睡眠做好准备。

    人的生命好似一个燃烧的蜡烛,顺应经络巡行脏器活动规律,就好像把这根蜡烛放在空气充足又无风的环境中,火焰可以稳定坚挺持久;若将蜡烛放在风口,则势燃烧得必忽高忽低,甚至熄灭,如人疾病丛生甚则早夭。按时辰听音乐也是顺应生命的运行规律,可以给人体生物钟添加的润滑油,是健康的好帮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好睡好能长寿
    2015年3月4日,世界最长寿老人日本的大川美佐绪度过了117岁生日后,于当地时间4月1日早晨6点58分在大阪市内一家特别养老院去世。她把自己的长寿归功于“吃得好睡得香”,并在给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留言中说:“吃好睡好,就能长寿。你必须学会放松。”

    睡得好。睡眠与健康是“终生伴侣”。中医养生名著之一的《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大川美佐绪每晚至少睡够8小时,每天的睡眠时间长达15小时,有时还要打个盹。可见好的睡眠对人的健康长寿有多重要。

    吃得好。每每被人问及长寿之道时,大川美佐绪总是回答“吃好吃的东西”;或者“享受美食吧!”据介绍,她的食欲旺盛,胃口很好;三餐都不落下,且禁忌不多;喜欢吃拉面、炖牛肉;最喜欢鲭鱼寿司,“每个月至少吃一次”。她去世约10天前,才变得食不下咽。然而,在此之前,她胃口很好。每天会喝杯咖啡,吃些喜爱的饭菜,其中包括她最爱的拉面。可以说,美食是她长寿的重要原因。

    晚年,常被人问及长寿秘诀,大川美佐绪总淡淡地说:“我也想知道。”117岁生日时,有人问她何感想。她说:“似乎相当短。”102岁时摔伤过腿,她出院后回到养老院,借助安在墙上的拉手,坚持练习蹲起。当养老院工作人员问她这么做的原因时,她回答说:“是为保持体形。”这些回答中,无不透出老人的幽默和顽皮,如此好的心态,也是健康长寿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117岁的大川美佐绪,恰恰证实了这一点。(孟祥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不解风情 吹歪多少脸颊
□ 蒋晨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春季乍暖还寒,此时也是人体血液和激素的旺盛时期,加上昼夜的温差大,特别容易导致机体失衡,许多人开窗通风、江边散步……殊不知,一不小心,面瘫就找上了您。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就是说,当人们休息不好或太疲劳,导致机体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时,若再加上面部、耳后受风寒之邪侵占,就特别容易诱发的面瘫。那么,如何预防春季面瘫的发生呢?

    防寒保暖避免面瘫发生

    古人云“春捂秋冻”,就是在提醒您,要注意防寒保暖。风邪是导致面瘫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想要预防面瘫的发生,就不要图一之快,吹风时不可直吹、久吹,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乘车、江边散步、洗浴后、饮酒后不能让风直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以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更应该多加注意。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踏青、爬山或是做做户外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是要记得带条薄围巾,穿件有领子的风衣,当风大时可以遮遮头和脸。

    膳食合理可防面瘫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所以在春天时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时令蔬果,例如菠菜、韭菜、春笋、苦瓜、西红柿、草莓、樱桃、苹果等,另外还要多食用一些粗粮、米面、豆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宜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辛辣刺激等食物。

    注意休息增强抵抗力

    随着社会日益的发展,面瘫已经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患的疾病了。工作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睡眠不充足,这些都是导致年轻人发生面瘫的原因,所以在此提醒广大青年朋友,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生活,同时多锻炼身体,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面瘫发生的目的。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就是所谓的“治未病”。其实想要预防面瘫的发生并不难,主要是与日常的生活习惯有关,若不想让自己患上这种疾病,那就一定要注意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秃中医有办法
□ 戴秀娟 河南省中医院
    李先生一夜醒来发现自己的头顶竟然秃了一大片,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鬼剃头?他赶紧来到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诊治。

    据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周国秀介绍,斑秃亦称“圆形脱发”,是一种骤然发生的斑片状或广泛的脱发,其特点在脱发处毫无先兆,发病原因多与遗传有关,约有10%~20%的斑秃病人有家族史。中医称斑秃为“鬼舐头”、“油风”,俗称鬼剃头,《诸病源候论》对之有述:“人有风邪在头,有偏虚处则发先落,肌肉枯死,或如线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

    周国秀说,中医认为肝主藏血,主疏泄;肾藏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肾主骨,其容在发,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成片脱落。脱发的病因与肾虚、血虚有关,若脾胃虚弱、肝肾不足、阴血亏损或腠理不固风邪便乘虚而入。周国秀说辨证治疗、整体调节及高效生发剂外搽法会解除李先生的困扰。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中药内服,并配合梅花针叩刺刺激毛囊生发、中药穴位注射足三里及TDP灯照射促进毛囊血液循环后,李先生基本痊愈。

    周国秀还推荐了以下小验方,不妨一试。

    1.黑芝麻30克,当归30克,制首乌30克,黑豆60克,核桃肉30克,水煎代茶饮,一日数次;

    2.生姜切片搽患处,每天3~4次;大蒜(紫皮独头者佳)切片搽脱发处;

    3.30%补骨脂酊(补骨脂30克,75%酒精100毫升,浸泡1周后外用)外搽脱发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冒的常见误区
王晓东

    饮酒御寒能治感冒——有人认为,“天冷喝点酒能御寒,所以感冒时喝上几杯酒,把寒气逼出来,病就会好了”。这个说法不正确。其一,天气寒冷是引发感冒的诱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其二,伤风感冒是上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喝酒会导致血管扩张、黏膜充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食期颐饼 寿至期颐年
□ 胡献国 湖北远安县中医院
    期颐,指年龄在百岁及以上的老人。汉《礼记·曲记篇》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临床研究表明,常食期颐饼,有望寿至期颐年。

    期颐饼,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制作方法是:

    芡实180克,鸡内金90克,白面粉250克,白糖适量。将芡实、内金分别研末,而后将内金加开水浸泡4小时后,加入芡实、面粉、白糖拌匀,做成薄小饼,放入热锅中烙熟,随意服食。可益气消痰,适用于胸部满闷、胁下疼痛,痰嗽不止等。

    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地。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涩、平,入脾、肾、心经,有补脾止泻,固肾涩精之功,本品甘能补脾,涩能止泄,故对肾虚遗精,脾虚泄泻甚效。《日用本草》言其“止烦渴,治泻痢,止白浊”。《本草从新》言其“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本草求真》言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使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补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胜于山药,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

    鸡内金,又名鸡金、炙内金,为雉科动物鸡的砂囊的角质内壁,剥离后洗净晒干,研末生用或炒用。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有健胃消食,固精止遗、化石通淋之功,本品消食力强,且能健运脾胃,可治一切饮食积滞,为健胃消食之良药。《本草纲目》言其“治小儿食疳,疗大人淋沥,反胃,消酒积,主喉闭乳蛾,治一切口疮牙疳诸疮”。《本经》言其“可治泻痢”。《名医别录》言其“止泄精并尿血,崩中带下,肠风泻痢”。营养分析表明,本品含胃激素,角蛋白等,人口服后能使胃液分泌量及酸度增高,胃运动机能增强,排空加速。鸭内金也有类似作用。

    麦面粉,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成熟果实磨制而成,我国各地均产,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中医认为,小麦性味甘、凉,入脾、肺、心经,有养心除烦,健脾益肾,除热止渴之功,适用于妇人脏躁,精神不安,悲伤欲哭,烦热消渴,脾虚泄泻等。《名医别录》言其“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本草再新》言其“养心益肾,和血,健脾”。《本草拾遗》言其“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益气力”。

    步入老年,脏器功能减退,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各种疾病纷至沓来。而期熙饼有补益脾肾,健运五脏,消食化积之功,对各种老年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等均有较好的辅助食疗作用,故而“常食期颐饼,寿至期颐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梓树花开
□ 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
    又是春色铺地的季节。

    校园后山上的那片梓树枝繁叶茂、花色正艳,那修长挺直的躯干、垂悬的线形蒴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在外表上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有不小的社会价值和药用价值呢。

    梓树又名楸、花楸、水桐、河楸、泡楸、臭梧桐、黄花楸、水桐楸、木角豆,为紫葳科梓属乔木植物,可作行道树、绿化树种,木材可作家具,还具有很强的抗污染能力,因此,梓树深受人们喜爱。《诗·小雅》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此语是说桑树和梓树乃父母所植,必须恭恭敬敬,故而后人便以桑梓作为家乡或父老的代名词,足见梓树之受人崇敬。《埤雅》曰:今呼牡丹谓之华玉,梓木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故《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人”名匠也。《埤雅》将梓木与花中之王牡丹相提并论,称之为木王,并引《尚书》和《礼记》关于梓材、梓人之语,说明梓树之名贵、尊崇,表达了对梓树的无限褒扬之情。《农政全书》载:梓名木王,植于林,诸木皆内拱;造屋有此木,则群材皆不震。此语表明梓木材质之高、树种之贵重。

    正因为梓树有如此之赞誉,故而又有不少象征意义。据《后汉书》载:东汉名宦应顺,今河南项城人,历经明帝、章帝、和帝三朝,为官清正,廉直无私,严于律己,明达政事,赏罚必信,侍奉后母至孝。他在冀州(今河北冀州市)履职时,官署的屋面上长出了一棵梓树,虽小但长势喜人,叶绿可爱。官署的屋面上并无泥土,怎么能长出树来呢?古人认为这应该与应顺侍母至孝、为官清廉有关,是祥瑞的征兆,故而梓树又成了孝敬父母、为官廉政的象征。

    其实,梓树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对梓树的药用价值即有明确记载:“梓白皮 味苦,寒,无毒,治热,去三虫。花、叶,捣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这说明古人很早就已经把梓树的皮、花和叶入药,治疗疾病。明代医家张志聪认为,梓与楸同类,“梓,从辛,楸,从秋,禀金气也。气味苦寒,禀水气也。禀水气,故主治热毒。禀金气,故主杀三虫。”张氏之语从中医理论上阐明了梓树皮、花和叶治热、疗疮的原因:梓树的皮、叶和花味苦入心,故能清热泻火、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湿热为生虫的本源,具体到猪而言,其为水畜,恶热而易患瘟毒之疫疾,猪疮恰是由湿热所生。《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梓白皮可以去三虫、治湿热,梓叶能够疗疮疾。

    梓树有着非凡的外在形象,其树干通直端正、叶大荫浓,象征着一个人的端庄、正直;春夏满树白花,秋冬荚果垂悬,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从药用价值上看,梓树几乎全身是宝:梓实利尿、消肿,可治疗浮肿、慢性肾炎、膀胱炎、肝硬化腹水等;梓白皮利湿热、杀虫止痒、降逆止吐,煎水外用可治湿疹、皮肤瘙痒、头疮等;梓木催吐、止痛;梓叶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尽管现在很少用梓叶和梓花作为猪饲料,然从古文献记载“花叶取以饲猪,并能肥大,且易养”看,梓叶和梓花在动物饲料的开发中有很大的潜力,值得关注。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梓树的皮、果、叶有小毒,多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呼吸抑制、影响心脏而致死亡,因此,在开发和利用梓树时要特别注意。

    春色盎然的时节,望着朵朵怒放的梓树花,忽想起明代陈继儒《摊破浣溪沙》:“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思忖着词句描写的月夜下梓树花暗香浮动、荡渔舟回归景优境美茅屋的田园美景,梓树魅力的外表和多样的药效让人禁不住要为它写点文字,以免辜负了这美好春光和木中之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道士妙用竹筒
    南宋名医张杲在他的著作《医说》中记载:詹志永是信州(今江西上饶)人。早年他应征参军,在镇江当了一名骑兵。在他22岁那年,因为练习骑术,从马上摔了下来,右侧小腿三处骨折,病情十分危重。军中的将领命令赶快抬回营房抢救,经过手术,取出碎骨总算保住了他的那条腿。詹志永休养了半年后,病情有所缓解,拄着拐杖能缓慢地行走,骨折的地方都长出了新骨,但是他的右小腿却出现了筋脉拘急,小腿不能屈伸,走路一瘸一拐,已经无法当兵了,只好回了家乡自谋生路。

    3年后,詹志永遇到了一位姓朱的道士,此人过去也当过兵。朱道士问他:“你的伤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恢复,为什么当初不找医生继续治疗呢?”詹志永说:“还不是没有钱吗!”朱道士说:“那我给你出个主意,恰好一文钱都不用。”詹志永一听很感兴趣,急切想知道他的法子。朱道士接着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一尺多长的竹筒就行了,你在上面钻上个眼,系上绳子,把它挂在腰间。当你坐下时,就把竹筒放在地上,用脚来回滚动,不用固定时间长短和次数,日子长了一定有效。”詹志永根据朱道士说的去做了,两天就觉得筋骨较前舒展,他又试着猛力一蹬,比平时好多了。就这样,练了不过两个月,筋脉全部舒展开了,和没有从马上摔下了来时一样了。(刘永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宗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0: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琏与针灸疗法
□ 张立剑 刘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朱琏为患者针刺。
    她所创立的“缓慢捻进法”“艾卷悬起灸”“埋针”技术等,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针灸学科的发展

    朱琏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创始人、首任所长。她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光与精力都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新针灸学”事业,是现当代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朱琏长期坚持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针灸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推动针灸医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朱琏,生于1909年12月,江苏溧阳人。毕业于苏州志华产科学院,早年参加革命,是石家庄第一名女共产党员,开办“朱琏诊所”,掩护党的工作,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后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卫生部副部长及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琏任中央防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卫生部妇幼卫生局副局长,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针灸研究和医疗机构——中央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朱琏也是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并担任首任副院长。1960年,朱琏调广西南宁市任副市长,主持创办了南宁市针灸研究所及南宁针灸大学(我国第一所针灸大学)。1978年5月18日,朱琏因病在南宁逝世,享年69岁。

    朱琏撰写的专著《新针灸学》,是她留给世人的一笔宝贵财富,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董必武为之写序,朱德题词:“中国的针灸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他在使用方面,不仅简便经济,对一部分疾病确有疗效,这就是科学,希望中西医团结改造,更进一步地提高其技术与科学原理。”

    朱琏在针灸的临床、科研、教育、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均有着卓著成就,她对针灸事业是深入骨子里的热爱,对针灸治病更是孜孜不倦,用一生的时光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病苦。她所创立的“缓慢捻进法”“艾卷悬起灸”“埋针”技术等,至今仍被临床广泛应用,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针灸学科的发展。

    独创“缓慢捻进法”

    “缓慢捻进法”是朱琏独特的针灸进针手法的核心,因其下针轻柔细腻而又果断,颇具特色,曾被国外学者称为“朱琏手法”“广西针灸手法”,此方法的创立基于朱琏大量的针灸临床实践。为减少患者惧针现象,减轻进针疼痛,以及调理慢性病实现针灸补益作用,朱琏不断摸索,总结出“缓慢捻进法”。

    “缓慢捻进法”的基本操作方法是:“执针要平肘、举腕和抬手,用拇、食、中三指执住针柄;当针尖还没有接触皮肤时,要‘指实’执针;针尖接触皮肤时,要近、轻、稳;针尖接触皮肤后,要‘指虚’执针,捻捻停停,停停捻捻,停时指实,捻时指虚,指实指虚交替运用,并稍加压力,逐渐把针捻进。缓慢捻进法一般分为皮肤、浅部和深部的三层操作过程,通过皮肤后要行针捻转探找感觉,并给一定的刺激量,最后捻进到预定的深度行针,使每层都产生针感。”(摘自《新针灸学》)

    对此,朱琏弟子和学生们都有独特认识与较深体会,如全国名老中医、桂派国医大师韦立富认为:“缓慢捻进法”在操作时要细致并有耐心……针在原地“指虚”速捻,不急于立即进针,是给大脑皮层上一种良性刺激,有一定的安慰和镇静、止痛作用,为下一步“指实”速捻进针打下基础;广西名老中医王登旗强调:当针接触皮肤后,要注意“直(针尖与皮肤要垂直)、虚(执针柄的手指要稍放松)、留(稍留针并观察皮肤有无抵触感)、捻(手指在原位上捻动针柄)”;广西名老中医肖继芳将缓慢捻转法进针与得气的“通关过节”结合起来,使分层得气的感觉可以更好地气至病所,操作时结合“使气在前,按之在后;使气在后,按之在前”的要领进行;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认为“治神”是缓慢捻进法的手法操作、得气治疗的基础,他不拘泥于手法术式,及重视分层取气,使患者有舒适感。朱琏缓慢捻进针法经过她及其弟子及学生们50 多年的努力、传承而不断被深化,在国内外针灸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针灸流派”针法。

    首创“艾卷悬起灸”

    艾条,又称作“艾卷”,它首次出现于明清,但仅用于“雷火神针”或“太乙神针”的实按灸法,且这种实按灸法的艾条中要加入特定的药物,操作时将药艾卷点燃后,衬以数层纸或布,按压以灼烧患处。在朱琏之前,没有资料显示“艾卷”被用作包含温和灸或雀啄灸的悬起灸法,而且新中国成立之前,艾炷灸法一直是灸法临床的核心。

    1951年夏,朱琏去外地出差,在列车上突发急性肠炎,她想用灸法自治,却又没带艾绒,于是她从兜里掏出一盒香烟,抽出一根点燃,然后对准大肠腧、足三里等穴悬起熏烤,结果病症得到很好的缓解,香烟卷熏灸起到了与艾炷灸相似的疗效。朱琏觉得很有意思,此后经她反复试验,发现这种熏灸法不仅疗效确切,还可随时调整所需热力大小,减少了施灸中的许多麻烦。于是,朱琏指示她所领导的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开展研究,采用手工式卷烟机,把艾绒卷成香烟的形状,长约20cm,比香烟略粗,持其一段,另一端燃着,接近皮肤悬起施灸,朱琏将其定名为‘艾卷灸’。在施灸时,又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类:温和灸——手持艾卷,将其一端点燃,直接悬于皮肤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穴位,灸至病人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雀啄灸——将艾卷燃着端悬于皮肤上方一定距离,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施灸。针灸疗法实验所还对艾炷灸和艾卷灸在“合谷”穴上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比照实验,结果表明艾卷灸法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在温度的调节上也比艾炷灸法优越。之后,针灸疗法实验将“艾卷灸”用于临床治病,并将此疗法陆续推广至全国,这就是后来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艾条悬起灸法”的来源。

    发明“埋针”技术

    “埋针”技术的由来与朱琏密不可分,朱琏将其称为“安全留针法”。采用较长时间留针治疗某些疾病的这个想法,还是朱琏当年在为华北农村一位70多岁的老大娘针灸治病时得到的启发。那是1947年,这位老大娘因患头痛、心慌、想吐等病症,朱琏为她针治,当留针10几分钟准备起针时被老大娘制止,要求继续行针治疗,直至两个多小时后才出针,老大娘感觉全身舒畅。原来这位老大娘是祖传民间针灸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她告诉朱琏:“救命,针得要快;治病,针得要慢。”此后,这种思维一直影响着朱琏的针灸实践。

    1955年冬,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林伯渠因病手术,术后患上严重膈肌痉挛,住院近两个月未能痊愈,于是请朱琏等人为林老进行针灸治疗。朱琏起初用常规毫针针刺,在采用长时间留针后,发现每次留针时均能较好地抑制病情,但起针后不久又反复发作。林老主动提出刺入穴位内的毫针尽可能保持更长时间留针以缓解病痛,于是在朱琏等人的研究设计下,发明、赶制了第一根用于安全留针的横柄针(又称为丁字针或T型针,这枚横柄金针现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并用此丁字针先后埋入中脘、足三里等穴,留针时间长达72小时,创下当时有史以来最长留针记录。在采用此埋针方法长时间安全留针后,林老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膈肌痉挛得到基本解除,出院时为保证避免复发,林老足三里穴埋针长达14天才起针。

    朱琏自此后对一些患顽固性疼痛、痉挛等病进行针刺治疗时,均给予长时间的留针即使用埋针法,大大提高与巩固了针刺所产生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朱琏肯定了“埋针”在治疗上有独特作用,通过观察分析、摸索总结出埋针的两种方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因普通毫针的长时间留针容易造成弯针、折针,病人长时间不改变体位,难以坚持,以后朱琏等人又研制了皮下针、图钉形针等埋针针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5-4-26 23: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给力,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9-23 2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