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常态化自检,这是这篇的主题。标准建立相当于立法,所以必须有执法者,说到这里,要明确一点,QA是相当于检察院,各个部门的管理者才是扮演法院和公安的角色。这个不理请,后面会乱套的。但是在早期阶段,QA不得不客串一下警察,但是思路不能错,这决定最终的走向的。 通常QA都会巡检,作为标准执行的有效保障。首先从巡检来看,大多采用的模式应该都是拿本巡检记录,跟着产品制造流程,每天转悠一圈乃至两圈三圈,最后一个清场检查了事。当然外企不干这个,人家的QA都是脑力劳动者。 早在我当初做基层QA的时候,我就很不爽这个方法,忙的要死不说,还经常被催魂一样的疲于奔命,例如取样和清场检查,你晚去一分钟,就被投诉至死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的检查差不多等同于走形式。一点主动权都没有,也显得很无脑。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QA把工艺员、车间主任的活给干了。生产工艺的准确执行更多的责任应该归属于生产部门,QA并不是不关注,而应该减少。而一旦发现工艺问题,当做根本原因的不该是技术范畴的事情,而是应该问责生产部为何没有先发现。检查思维的改变会带动问题处理思维的改变。把问题揽上身,别人轻飘飘无责,对个人对体系都不是健康的发现思路。 扯远了一点,回到问题上来,我们该怎么去检查。作为目标来说就是能够发现问题,如果不能发现问题,QA这个岗位就没有存在价值了。所以刷不出存在感的QA,建议多去唱几遍汪峰的《存在》。而找出问题之后,再次提醒一点,别包办解决问题。可以参与技术交流和讨论,但是责任必须划分明确。 所以检查方法必须改变,时代在变,体系也在往前走,检查方法也必须改变。其实这个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官方的做法。通常我们总是抱怨官方的步子总是落后与行业的形势。可是、而是、但是,官方都推出飞检了,我们还在守株待兔,不对,没有那么悠闲,我们是兔子,人家是株。我们撞树跑的慢了一点,还要被训斥。平时被骂就算了,完了还没价值没存在感,升职加薪也是看着别人留口水,这不是沉默中死亡的节奏么?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了答案,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方式,是结合自检。实行滚动模式,就是PDCA模式。每月发布一次自检报告,下月跟进解决进度,并继续检查发布更新的自检报告,聚焦于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的跟进方面。至于检查的方式,结合风险评估的模式,确定不同范围的检查频率,并且留出更多的脑力思考时间。由于风险的不断变化,检查的重点和频率也灵活调整,依据为检查发现项的统计结果。 当然,这个取样和放行还是不能放出去的。至于清场检查,理所当然是生产部自己的事了,QA仅抽查。 与之配套的,推动各部门自检的开展,自我检查本来就管理行为天生该做的事。执行是各部门员工的事,那各部门的管理层干什么?你的员工工作好不好,如何评价其绩效,不应该检查吗? 有关这个绩效管理,我结合质量管理总结出一句话。风险在哪里,问题就在哪里,问题在哪里,绩效就在哪里。当然绩效的涵盖面更大,但质量管理的目标应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