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 制药技术的传播者 GMP理论的实践者

搜索
查看: 10666|回复: 24
收起左侧

[张金巍] 原创:我所经历的中国二十年药物研发

  [复制链接]
大师
发表于 2016-9-20 09: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蒲公英 于 2016-9-20 23:53 编辑

本文作者:阿郎   来自蒲公英制药高管联盟微信群分享

各位制药行业的大佬们,晚上好!原本讲“正本清源的中国二十年药物研发之路”,当时的初衷是认为这两年的中国药物研发终于回归到了“药品用于治病救人”的“讲疗效”本源上了,真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之后,提笔要写,却不知从何下手,还是被自已的太大的题目吓到了。想想,自已是1997年毕业的,一出来就进入了研发领域,有幸从事了十二年的药品研发和注册工作,参与过一些中成药、化学药、生物制品的项目开发,但也只是懂些“皮毛”,离真正的原创药物开发距离还很遥远,最多是个中国近二十年药物研发的见证者。于是,向张总申请改成了今天的题目,写点自已的经历和体会,也许更有意义。

我所经历的中国药物研发阶段,主要伴随我国三次主要药品审批(注册)办法的不断更新。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02年间(懞懂阶段):1999年的5月1日SDA正式颁布了《新药审批办法》、《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进口药品管理办法》、《仿制药审批办法 》、《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等5个法规,新药的定义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第二阶段是2002年至2007年间(乱象阶段):2002年 12月1日SDA修订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开始正式执行,同时99年的5个药品审批法规同时废止,新药的定义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提升阶段):虽然2005年5月 1日有过修订实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但只是为适应了新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和《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没有其它实际性变化;2007年10月 1日修订施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新药概念的界定更加严格,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于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适应证不属新药,同时将新药中的“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回归到“仿制药”,明确只有真正的创新药才能取得新药证书, 进而提升了新药证书的含金量。2016年CFDA发布《关于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中将新药调整为未在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将仿制药调整为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药品,让药品的“有效”性和外资药能平起平坐,最终达到降低药价的作用,减轻医药负担。

回顾这近二十年中国药物研发历史,从注重“安全”到注重“有效”,从“乱象”到“规范”,从“闭门造车”到“国际接轨”,原因更多的是当时历史背景无法跨跃的阶段,我们不能拿现有的高标准、严要求去苛求和责难过去的低标准、松要求。对此,我结合自已参与药物研发的经历,说说自已的一些看法,我不能代表主管部门和行业的观点,我只代表我自已。
一、从解决中国药物的“可及性”发展到“以患者利益为中心”
说说我们国家药品消费大致情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1998年人均药品消费80元左右(不到10美元),与美国人均用药水平相差近40倍,而现在中等发达国家人均用药水平也有40-50美元,我国药品消费需求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2005年世界知名药品市场调查机构IMS HEALTH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人2004年药品消费达2500亿美元,人均用于购买药品的支出为850美元,是世界上最高的。随着经济增长和老龄化社会到来,2008年7月1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白皮书中说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均药品消费水平稳步增长,2006年达到人均332元人民币,推断我国和美国药品人均消费相差20倍,但之间的差距也在明显缩小,说明我国高速发展经济支撑着中国药品“可及性”的进一步缓解。经过三十年的中国药品高速增长,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虽然美国始终排在全球第一位。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很快会领先美国,将会排到世界第一。而这一切的变化,主要还是归功于中国药物研发的蓬勃发展,中国批准的十几万个药品批准文号和规模化生产,至少解决了中国老百姓的医药的“可及性”问题,药品研发还是功不可没的。

中国的药物研发,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97年我从药科大学毕业,阴差阳错进入了一家民营公司的药物研究所,洽逢1985年7月1日国家卫生部根据1984年的《药品管理法》制定颁布的,和1998年SDA新成立并于1999年的5月1日正式颁布的二个《新药审批办法》的交替时期,也标志着我国新药的管理审批进入了法制化阶段。当时新药的定义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所以改剂型、改规格、增加适应症成了那时研发的主流,因为可以拿到新药证书。我在某药品企业研究所的5年时间内参与过近20个项目的产品开发,最终批准下来的有化学药制剂5个、中成药制剂6个、中药健字号转药品3个,这样研究和审批速度,在中国当时研发的现状应该是很普遍的。

当时国内研发开展的如火如涂,主要是高毛利回报的驱动,简单的“改剂型”项目真得前扑后继。配合当时出台执行的《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我们研究所就转让过两个品种,一个是简单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普通片改为分散片和胶囊,一个胶囊批文(新药证书、生产批件)转让当地一个药厂就有近150万元(不用做临床),真正项目投入估计也就30万元,回报率有近500%;另外一个化学药,当时国内西地那非的专利纠纷正上演着互相争斗的“大片”(和辉瑞原研的“伟哥”),受此原是心血管治疗药物成功开发新适应症用于治疗ED“黄金药”的研究启发,我们研究所也顺利用4年时间开发成功一个类似的化学药物,后来转让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价格达到2400万元,当然这个药物的开发还是比较规范的,药学、药理毒理都按要求做了。我自已组织做过一期临床和二、三期临床,临床监察也是我自已一路跟下来,当时国内药学研究、药理毒理和临床的现状也是冷暖自知。伴随着这阵研发的“春风”,当时很多研发公司以此完成了原始积累,有前瞻性的也在此段时间切入到药品制造企业,我知道的以此为代表的有北京昭衍(后来的上市公司舒肽神)、北京星昊(后来开了多个药品生产企业)等。

经过三十年我国药品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仿制药基本满足了公众用药的需求。据不完成统计,中国现有药品批准文号16.9万个(也有说18.9万个),其中化学药品有12.2万个,95%以上都是仿制药,剩下5%算是创新药,但唯一得到国外认可的原创药只有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但实际流通中使用的文号数量还不足25%,其余都是行内所说的“僵尸文号”。有人采访了解到,如上药集团这样的大企业有批文数量3000多个,但实际在产的只有几百个。而行内被病诟最多,还是国产药的“疗效”问题。有人估计,70%以上仿制药的药效和原研药存在差距,国产药面临质量参差不齐,制剂水平低下,仿制标准较低,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等问题。

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它最基本的特性,“患者的利益应该高于一切”。因为疗效问题,国产药在国内市场上“节节败退”,而进口药则“大行其道”,为解决中国市场上药品“有效性”问题,国家要求开展化学药的一致性评价。2016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主要要求有三点:1、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其中需开展临床有效性试验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种,应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2、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制药,自首家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相同品种原则上应在3年内完成一致性评价;3、同品种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企业达到3家以上的,在药品集中采购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仿制药是与原研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要求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品,要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品能够一致,临床上与原研药品可以相互替代。

未完待续,下一篇文章继续,敬请关注:我所经历的中国二十年药物研发(2)

      可以关注扫描下面二维码,阅读所有主题分享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23: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从“乱象丛生的研发造假”发展到“诚信制药”的良好态势
大家大学毕业时,其实都是一张“白纸”,就看你所在单位是怎么“描绘”的。

为加快研发项目的速度,主要还是居于当时国家有一个六类仿制药的关门政策,说是如果别人的产品批准上市了,就有一定的保护期,一是你的项目必须在别人批产前申报到国家局受理,否则就被关在门外,报都报不了,二是报不上去的项目将是损失惨重的,有可能所投入的研发经费就是打了水漂。


“比速度,大跃进”确实是当时大多数研发的现状,特别是改剂型的品种。我说一下当时参与两个仿制药的例子:


一个是在我第一家服务单位开发的一个“改剂型、增加新适应症”的“片剂新药”,算是成功案例。当时为了抢速度,药学研究做得并不扎实,比如处方筛选,当时我刚毕业,什么均匀设计、辅料CMA、原料粒径影响、中控水分或含量或溶出形为并不是很懂,反正就是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自已学校时很微薄的一点制剂专业知识,就进行了相关试验,当时为了送检,还真是一片一片压出来称重去送省检的。为了这个速度,领导也是下了“死命令”,因为当时同省还有一家药品企业比我们申报的还早一些,于是“快马加鞭”,到省药检所从样品接收一直到出报告限定在一周时间内,所以得盯住药检所的每一个环节,细节不说,反正最后经手的13个人批准,确实在1周内把检验报告书报到国家局,记得赶在五一放假前完成的申报受理,真得惊心动魄的“神速”。当时我是在研究所所长(曾是某药检所室主任)亲自操刀指挥下完成的,确实“佩服”她当时的时间判断和对当时研发行业深深的了解!


另一个则是失败案例,也是一个化药原料三类+制剂六类“改剂型”的神经营养类药物,是我在第二家服务单位参与开发的。这个药由某一厂家成功开发上市,现在每年该单品种买到近40亿元,也是后来界定的中国式“重磅炸弹类”品种。我当时负责该品种的项目技术转让交接,包括项目真实性辨别、技术申报资料移交、产品工艺交接等,并加快原料和制剂生产和送省检,等报到国家局确定第一家仿制厂家生产批件已由国家局制证签批中,因此就是把我负责的项目“关在了门外”。当时的研发现状国内很多是这样的,因为要快,不让研发经费白白浪费,很多项目研究工作并不充分,甚至粗制滥造,产品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也就值得商榷。
2002年至2007年期间,应该是中国研发最为混乱的一个阶段,“造假猖獗”。众多五六个人就能开一家研发公司,很多图谱都是造出来的,甚至后期研发中介一套六类药的申报注册资料只卖到2万元。2002年的地标升国标,有些批准文号是“无中生有”,通过不正当的攻关,可以让省局的资料有了造出来的“文号”,备案到国家就有了正式合法的“国药准字号”身份。据查,2005年曾出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申请数量11086个,一万多个药品申请里面包括新药1113个,改剂药1198个,仿制药是8000多个,这三个数据加起来是一万多个(不是批准),而且真正高水平的不多,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还有,当时北京也一下子出现了200多家的研发中介公司,有“倒买倒卖”批文的,有可以明码标价疏通关系、加快审评进度的,反正“五花八门”。这样现状导致当时的自己也是很迷茫,不知道是否还应该在药品研发领域坚持下去……


2006年起,全国药害事件频发。先是2006年5月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6月国家暂停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2006年8月上海华源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出事,因此事件,10月31日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裘祖贻在办公室自缢身亡。2007年1月,国家通告暂停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07年6月通告暂停马来酸替加色罗制剂的注册、生产、销售和使用,同月通告甲磺酸培高利特制剂撤出中国市场,7月通告暂停上海华联制药厂生产的注射用甲氨蝶呤的销售和使用,同月暂停新加坡新日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天蚕镇痛片,12月通告暂停销售和使用抑肽酶注射剂。2008年5月,通告暂停江西博雅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销售和使用。


中国药品监管“乱象”是以第一任局长郑筱萸被执行死刑为终点。2005年6月22日中组部免去郑筱萸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职务,2年后的2007年06月22日,北京市高院以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终审判处郑筱萸死刑,07月10日执行死刑。同一天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同时颁布实施,新办法强化对资料真实性核查及生产现场检查要求,将原注册分类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修改为"仿制药"。


从2006年9月8日SFDA发布《关于印发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起,国家开始全面注册核查,严打药品注册中弄虚作假,并清理和规范药品批准文号,重点清查地标升国标、保健药品整顿及统一换发药品批准文号所取得批准文号的真实性。2007年年底完成大容量注射剂生产工艺和处方核查,并向大容量注射剂及特殊药品生产企业派驻监督员。最终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全国清查文号176317个,最终完成35952 个品种核查,撤回 7999 个药品注册申请(22.2%),注销批准文号578个。2008年药品注册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当年4月基本完成药品注册核查,药品批准文号清查通过后启动药品再注册工作,核查工作告一段落,国家药品注册“乱象”基本终结。


2015年1月30日毕景泉上任国家药监局局长、党组书记,开始大刀阔斧进行药品行业的大改革,出手稳、准、狠,开启了食药行业正本清源的新时代,药品研发则是首当其冲。一是解决审评积压问题,15年完成审评9394件,比14年增加90%,制定10种优先审评情形,药审改革初有成效;二是发起“722惨案”,对1622个品种进行临床试验数据自查进行全面核查,撤回和不通过品种占80%,重拳重创了“造假潜规则”,净化了药品研发的生态环境;三是今年的8月11日发出要求开展所有药品的工艺核对工作的征求意见,大致意思为:2016年10月1日前企业完成自查报当地省局,(一)是工艺一致则报资料到省局归档备查,(二)是工艺不一致但不影响质量则提交资料并报补充申请,企业品种可不停产,(三)是工艺不一致影响产品质量的,除2007年工艺已变但之后未再变和技术扶持进步或创新两种情况外,企业应停产,待充分研究验证并报补充申请,批准后则可恢复生产;11月1日上报国家局,国家开始安排飞检,不符合按假药论处并追究责任;企业在产品种研究验证要求2017年6月30日前完成;未在产品种研究验证要求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国家开始对我国18.9万个药品批准文中进行重新冼牌,不仅对要做一致性评价的化药口服制剂,还涉及到中成药、注射剂药品、生物药品、原料药等,清理“僵尸文号”,全国6千多家药品企业,将“血雨腥风,尸横遍野”。“诚信制药”的时代终将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9-21 18: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初级阶段研发”发展到“科学、规范的国际化研发”1997年刚毕业时,中国的药物研发还不成规模,研发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更谈不上国际化。当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研发公司倒是不少,但鱼龙混杂,有大公司成规模的,也有几个人的小公司,甚至好多根本没有做研发实验,只做做注册攻关和临床中介的也自称是“科技有限公司”也不少。我身边的有些同学和校友,毕业没几年就有独立开研发公司的。因为一毕业就做过某些研发公司承接委托研发项目、技术转让或协助申报注册,挣到了第一桶金,毕竟也是药学专业出身,有了客户、有了项目,就自已投入资金买个液相、紫外什么的,招几个药学专业毕业生就干起了研发,先从低投入的仿制药做起,药学、质量研究基本可以自已做,少数试验也可以委托或外包,动物试验主要是安全性也是简单做,自已写申报资料,“全能手”,这得有多强,一人可以搞定一套申报资料,也可窥见国家当时研发的“初级阶段”一斑。

从研发技术水平来说,当时国有科研院所、高校占主导,主要有国家课题资金的支持,再加上国家也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的联合,这一块对创新药的开发给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一个国家的基础研发是必需投入的,但如果国家课题资金只是为写论文、评职称、出国学者交流,做出的成果只为科研鉴定会的通过,然后这些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锁在科研院所档案室抽屉里,则这些资金就是很大的浪费,白花纳税人的钱。国家2000年后认识到这一点后,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开发创新药,也就有了好多一、二类新药是“863”、“973”、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高科技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省、市创新基金、贴息项目、高科技技术企业直到现在的科技进步奖等,这是很大的进步。我经历过两个企业的两个国家一类新药,企业在项目获得国家课题资金支持的金额足够支付所有的研发投入费用,一个较早期有三千多万元,另一个较晚连续多年的资金支持金额达一个多亿,所幸两个产品均已上市多年,治疗不少人的疾病并创造国家资金投入的10-50倍的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还经历过负责一个和某个高校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发一个一类生物制品药,最后因为担心临床副作用大、临床资金跟不上而暂停。这个项目是从1992年开始立项研发的,项目负责人是这个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权威和专业,只要不出差或有会,都是早上六点钟到实验室里加班工作,老师或学生八点钟过来再安排他们的实验或项目技术指导。该项目至少有120个以上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参与过,国家资金支持也有上千万,在院长办公室里满满都是专业书、学术论文、毕业课题论文等。本项目从提取动物饲养、训化、采集、纯化直至最后获得纯度大于99.5%的单体生物多肽药物,所有药学工艺、质量研究、动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均是由这个团队完成的,最后由我所在企业和这院长所带团队成员按国家注册要求编写所有申报资料,经过两次现场到药审中心CDE组织的专题答辨会,2007年历经15年才获得了CFDA临床一期批件。给我的感受是中国新药基础研究和转化为新药产业化还是有很大的脱节,科研院所的师生一般不太熟悉中国新药的开发内容和流程,多做了好多不必要的研究试验,但要求的一些药学工艺、质量研究又做得不够规范,也走了好多弯路,耽误了好多时间。新药研发的专业化还是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我自已在第一个单位药物研究所也是经历了研发的“初级阶段”。一开始做中成药制剂,跟着有经验的老师煎煮中药,浓缩、醇沉、过滤、制膏、加生药粉,烘干、打粉、装胶囊或是制粒、制颗粒剂,还有压中成药口含片等,都是小试水平,小打小闹。后面跟着山西某药物所的一个资深老师学做了2年的动物实验,有安全性的小鼠急性毒性、大鼠长期毒性(6个月及不给药恢复2周),也有药效的抗炎法小鼠耳肿胀法、热板法、棉球肉牙肿法,尾静脉注射亚甲基蓝法、眼眶取血、腹主动脉取血等,当时的动物实验和现在的GLP基地规范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后面又调到化学药制剂室做化学药的处方工艺筛选工作,用正交或均匀设计和试错法,也弄出了几个处方的产品,还兼做HPLC\UV等质量检测,想想真是一人当二人用,专业性和现在精细的分工没法比。有一段时间因产品上临床需要,自已又兼做临床监察员,负责过一个化药的一期临床、二个中成药和二个化药的二、三期临床,组织过获取医院伦理批件、临床方案编写、志愿者知情同意书、临床样品生产、双肓设计、前中后期临床总结会等。期间还参与新药申报资料编写、药品送检、省局药政沟通的新药注册工作。虽然做了研发的大部分工作,了解了当时中国药物研发的很多环节,这样全方位的锻练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但毕竟只是“初级阶段”,需要学习和钻研深入的方面还很多。


从2009年后,虽然自已已从研发岗位转到了药品生产质量岗位,但对研发的情节初心未改,始终还在积极关注着。说说我个人理解的中国药品宏观的现状:一是我们的原料药规模生产和技术合成,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基本集中在低端的、以牺牲环境污染为代价,国家这几年也意识到这一点,倒逼好多企业关停关转或技术升级换代,正朝更环保、节能、高端产品发展;二是我们化学药的制剂水平还很落后,“安全无效”成了中国药的代名词,通过这几年的一致性评价,相信整个行业的制剂水平能提高不少,可在更先进的缓控释、脂质体、微球、注射笔、3D打印等还需要迎头赶上;三是中成药,全行业看着欣欣繁荣,但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过渡采摘和灭绝也是不争的事实,种植化的中药材的药性、含量等不断下降,行内产能不断扩大导致主客观的“弄虚作假”,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时候,“中药现代化”是不是一件好事也将交由50年后的后人来评判功过,老祖宗的中医中药个性化治疗和丸散膏丹的传统剂型为什么不能发扬光大(主要是无法工业规模化生产)?中药注射剂不敢妄加评论,但往没有屏障的血管里输还是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将来的“中医亡于中药”可能一点也不为过。


最后说说中国生物药,这方面中国和国外的差距应该是最小的,和“科学、规范的国际化研发”接轨是最有可能的,而单抗又是生物药中发展最为迅速、最被看好的一类药物。近年来全球诞生了多个销售收入超过50亿美元的“超重磅级药物”,阿达木单抗2014年全球销售额达128亿美元。对于中国,国外有多个单抗已过专利保护期,积极研发单抗产品会是一个利好趋势。有预测,至2025年,中国单抗市场将超过300亿。中国目前单抗药物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炎药和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和眼科用药等,但国外药在中国市场占了80%份额,如2014年在国内市场罗氏的利妥昔单抗销售规模为17.74亿元排第一,基因泰克的曲妥珠单抗销售规模为16.99亿元排第二,国产由上海中信国健和上海赛金生物生产的单抗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销售规模为7.37亿元排第三。目前全国有100多家企业在做单抗,除中信国健、赛金生物、百泰生物、海正药业等,还有丽珠单抗、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嘉和生物、恒瑞医药等,上市批准单抗有17个,其中10个国内、7个进口的,还有23个单抗在不同临床前或临床阶段,相信单抗将是中国医药行业新的增长亮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19: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阶段药物研发的一些个人建议:

1、中国对创新药和仿制药研发要有长远的布局,不能自乱阵脚,让欧美发达国家得利。

国家近几年对药品行业从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的全方位整顿,目的是让中国老百姓用上更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物,并积极降低药价成本以减少负担,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而CFDA从临床核查、飞行检查、一致性评价到最近的工艺核对的高压监管态势,是否会导致全行业的低速增长,企业的研发也会因此束缚过多,停滞不前。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下:一是企业研发资源都在往一致性评价的产品集中,创新药的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新品开发数量及进度都会受到很大冲击,延缓创新药的上市速度;二是不能快速满足中国老百姓对专利过期药物的“可及性”。例如,2015年国外有超过440亿美元的专利药到期,国内药品行业是否能如期抓住这个迁载难逢的机会加以快速仿制和批准上市,否则还得到周边国家如印度去购买;三是国家审评资源也是有限,注册审评人员严重不足,或是因一致性评价、工艺核对的补充申请分散了审评资源,在创新药、专利到期药上审批滞后,让欧美发达国家的外资药价格居高不下,老百姓的医疗负担还是降不下来。

2、中国的研发可以多学学美国,有成熟的研发上、下游产业链,分工明确及专业化。

药品研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周期长”特点,国外平均一个创新药开发周
期至少12年、投入15亿美元以上,平均每研究5000个化合物最终才有可能1个化合物转化为新药上市。药物又分化药、生物药、中成药等,类别不同,“隔行如隔山”。每个药物,从基础研究,药学处方工艺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一二三期研究,到后面的注册申报等,都是专业性强、难度高、系统复杂的工程,还是提倡“专业人做专业事”。所以,美国有N多的研发公司,而每个研发公司只专注做它擅长的领域,如生物药,有前期做基因表达的,有做多肽合成的,有专做树脂分离纯化的,有集中的小试品种的开发,有做中试规模表达放大的,还有大企业专门做收购有前景的项目,后期还有专业的临床和注册CRO公司,形成较为成熟的研发产业链。研发前期的公司可转让项目,买给研发中期的公司,研发中期的公司继续开发,最后买给更大、资金更雄厚的“药品巨头”企业,就如小猪养成中猪、中猪再养成大猪,层层转卖,各做各擅长的领域专业,各分各的利益。

    中国的企业、研发公司大都过于急功近利,好象什么品种都能做,不聚焦、不专业。可喜的是国内有些公司在研发“分工专业化”已经走在国内的前列,例如上海的药明康德,全公司有近2万人,光分管的研发公司副总裁有80多个,液相有2000多台,可谓是国内研发中介的“航空母舰”。他们不做新药研发产品,只接受分包业务,对自我定位准确,不抢客户生意,也不想开发创新药导致企业投资失败风险。如产品遇到的任何技术难题,他们都可能帮助解决,如处方开发、原研对比、对照品合成、质量研究检验方法学开发、临床血样浓度检验方法学开发等,是一个规模化团队的作战,需要专业攻坚、良好项目管理和进度把控,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并赢得时间,如果达成目标收费偏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3、中国研发多实践、少学术,“一致性评价”赶紧做起来。

做研发,从来都是坐几十年如一日的“冷板凳”的事。就说现在的“一致性评价”,国家公布出来的有289个基药品种,分到188家企业,全国会有1.8万个批文。而完成时间和资源已经非常紧张了:一是BE资源非常有限,如全国能做BE机构估计53家,每家一年能接最多30多个,一年所有机构最多能完成2000个品种,三年至多6000个,况且现在大多还没有开始,BE医院因“722惨案”现在接项目都很慎重,但这样也至少要淘汰掉2/3的批文;二是注册时间也基本没有余地了,如按国家2018年12月31日截止时间,现在8月份开始研究也只28个月,而一次性研究只有16-20个月(加速长期至少有6个月数据),申报为6-8个月,也就28个月。所以,在理解国家的政策前提下,抓紧行动起来才是根本,只能一边做一边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边寻求资源边解决问题,咨询的渠道、途径应该有很多,谁跑得快、质量过硬、研发水平领先,谁就能夺得头筹成为“幸运的前三家”。而现在国内“一致性评价”的会议众多,眼花瞭乱,会山会海的开会讨论,上面讲课的老师们应该没有人完整地做过一个“一致性评价”品种,所以,斗嘴皮子是解决不了中国研发的困境之路,惟有潜心下来、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做实验,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最后,引用中国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获奖感言:“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愿中国的药物研发之路,一路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20 0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纯表情。。  发表于 2016-9-20 09:30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 收起 理由
北重楼 -2 纯表情,灌水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20 09: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0 09: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厉害。

我参加工作就遇到06-07年抢报后的集中核查,想想当初的情况,看看现在的状况,虽然这期间企业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这个行业就研发而言,进步太多了,很多之前觉得有诟病的地方,比如分类,已经在改进了,虽然还有很多没有改进的,比如API备案,而不是单单套用一个DMF格式。还有一致性评价。就行业而言,我们必须承认这些进步。

虽然已经脱离研发转做QA,但是看到这个,还是忍不住感慨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21 15: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2 09: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22 1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9-22 11: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2 16: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好文,谢谢LZ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6-9-22 18: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2 22: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4 11: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5 13: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10-13 17: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楼主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10-13 17: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噢,感慨人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士
发表于 2016-10-13 21: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太精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药徒
发表于 2016-12-7 09: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帖声明
1、本站为技术交流论坛,发帖的内容具有互动属性。您在本站发布的内容:
①在无人回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自助删帖功能随时删除(自助删帖功能关闭期间,可以联系管理员微信:8542508 处理。)
②在有人回复和讨论的情况下,主题帖和回复内容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您将不能直接删除该帖。
2、禁止发布任何涉政、涉黄赌毒及其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本站版规的内容,详情请参阅《蒲公英论坛总版规》。
3、您在本站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不要盗用有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请认真阅读上述条款,您发帖即代表接受上述条款。

QQ|手机版|蒲公英|ouryao|蒲公英 ( 京ICP备14042168号-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4345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4-0033

GMT+8, 2025-5-20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声明:蒲公英网站所涉及的原创文章、文字内容、视频图片及首发资料,版权归作者及蒲公英网站所有,转载要在显著位置标明来源“蒲公英”;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用途。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站及作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