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注册蒲公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取消以药养医的民生新举措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补齐民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九大报告透露的民生新举措,引发代表和百姓关注。
全面取消以药养医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目前,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已经取消,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取消有以药养医意味着实行药品零差率,即将药品按进价卖给患者,不从中赚取一分钱。在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的同时,医院的利润增长点在哪里?是不是会通过增加手术费、住院费、床费等手段来补偿这些差价损失呢?别变成前门驱狼、后门迎虎。
以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药品零差率,值得叫好。不过,取消药品加成,医院收入锐减,为弥补缺口,XXXXX医院的治疗费、手术费等平均上涨了40%。这有些像“堤内损失堤外补”。毕竟,有句民谣说:“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元)起;病不起,药费利润10倍起。”这说明看病贵,不仅是药费贵,手术费也贵。实行药品零差率后,把药费降下来了,而本来就居高不下的治疗费、手术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40%,老百姓怎么“病得起”?医改说到底是向公益性迈进,若“以药养医”操作不规范,尤其是盲目涨价,就会变成“看病贵”的另一个原因。鉴于此,医院在推进改革时,哪些项目、哪些费用可以上涨,上涨到什么程度,要进行科学“会诊”,不仅有医院代表,更要有公众代表。只有让不同的利益代表意见碰撞、利益博弈,才能撞出改革的智慧火花。
这项改革涉及许多利益的调整。对医务人员来说,以前的价值体系将被彻底颠覆。过去的创收重点科室,如药剂科、老年内科等,因药品不再加成,收入将锐减。反而是用药较少的科室,如中医正骨推拿科、普通外科等,随着诊疗和手术费用的上涨,收入将随之增加。对病人也是如此,用药较多的慢性病患者,从此可以吃到便宜药;而需要手术的病人,却要掏出更多的手术费用。如此一来,药品零差率难免会遭遇一个“阵痛期”。利益受损者可能会表达出不满,甚至抵制这种改革。因此,我们必须要想办法照顾各方利益,增加共识,减少分歧。
|